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是200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少杰。
基本介绍
- 书名: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 作者:刘少杰
- ISBN:7-80190-787-6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信息
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
作者:刘少杰
出版时间:2005-10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页数:302
书号:7-80190-787-6
关键字:经济社会学|理性|感性|选择
开本:16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经济社会学视角对选择行为开展了一般理论到经验事实的丰富研究,不仅思考了社会学和经济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学术演化和理论实质,而且在揭示理性选择研究利弊得失基础上提出了感性选择概念,认为人们的选择行为在很多条件的限制下,不仅是一种有限理性选择,甚至常常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开展由感性意识支配的选择行为。尤其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象徵、模仿、从众和习惯等因素在选择行为中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圈子社会、熟人社会和礼俗社会中的感性选择就更为广泛。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理论阐述和深入具体的经验研究,为读者展开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视野,以选择行为研究为核心,论及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重建、社会理性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多方面问题,对于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经验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目录
序………………1
第一章 导论:突破边缘化的理论选择…………………1
一 经济学向社会学领域的扩张……………………1
二 经济学扩张的现实根据…………………………3
三 固守中心地位的三种方式………………………5
四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8
五 从庭院走向堂奥的选择…………………………10
第二章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研究的拒斥与认同…………13
一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的拒斥………………………13
二 引入理性选择研究………………………………17
三 理性选择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20
第三章 理性选择研究在社会学中的视角转换…………25
一 寻求微观与巨观的综合…………………………25
二 法人与组织的理性选择…………………………28
三 目的理性选择的悖论……………………………30
第四章 实质理性、形式理性与过程理性………………33
一 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界定……………………33
二 从形式理性到过程理性…………………………37
第五章 过程理性内容与形式的缺失……………………42
一 经济学逻辑的先验性……………………………42
二 感性的经济行为…………………………………45
三 嵌入性与可视性结构……………………………48
第六章 感性意识的选择性………………………………53
一 感性意识中的注意选择…………………………53
二 感性意识的形式与地位…………………………58
三 感性意识的能动性和选择性……………………61
四 感性意识的实践性与历史性……………………63
第七章 感性选择的根据与逻辑…………………………67
一 感性的压抑与反抗………………………………67
二 感性选择的根据…………………………………72
三 感性选择的逻辑…………………………………75
第八章 体验经济与感性选择的确证……………………79
一 别开生面的体验经济……………………………79
二 体验经济中的感性意识…………………………83
三 体验经济中的感性选择…………………………86
第九章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90
一 感性选择概念的缘起……………………………90
二 感性选择的地位…………………………………93
三 感性选择的特点…………………………………96
第十章 经济生活中社会选择方式的变迁………………100
一 社会选择同人与社会关係………………………100
二 从伦理感性选择向政治理性选择的转向………108
三 从政治理性选择向经济理性选择的转向………117
四 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经济感性选择………………124
五 选择方式变迁中的人与社会关係………………130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秩序的理性化困境…………………138
一 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理性化……………………138
二 工具理性化与伦理理性化………………………140
三 两种理性化的冲突与协调………………………144
第十二章 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149
一 理性期待中的和谐社会…………………………149
二 社会理性化的形式与根据………………………153
三 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化前提………………………157
第十三章 社会互动中的社会资本………………………162
一 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162
二 关係论、集体论与行动论………………………168
三 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173
四 面对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179
第十四章 实证社会学调查的理论前提…………………185
一 社会学调查理论前提的失落……………………185
二 理论追求的客观性与伦理社会的主观性………190
三 主观因素客观化的社会网理论…………………192
四 语言社会学、社会批判论和社会理解论………195
五 植根中国社会的理论前提………………………199
第十五章 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冲突………………………201
一 下岗分流…………………………………………201
二 下岗不离厂………………………………………205
三 制度场效应………………………………………209
四 产权改革困境……………………………………212
五 结构变迁中的制度冲突…………………………215
第十六章 发展资源的多重枯竭…………………………218
一 配置性资源抽离…………………………………218
二 自然资源枯萎……………………………………221
三 资源枯竭综合症…………………………………223
四 寻找接续产业……………………………………225
第十七章 衰落贫乏的再就业资本………………………229
一 衰落的人力资本…………………………………229
二 贫乏的社会资本…………………………………236
三 下降的政治资本…………………………………242
第十八章 举步维艰的感性选择…………………………246
一 理性选择的限制…………………………………246
二 兴旺的“足疗店”………………………………249
三 悲哀的“啃老”现象……………………………251
四 无可奈何的感性选择……………………………254
第十九章 分化重组的社会结构…………………………265
一 阶级结构分化……………………………………265
二 组织结构重组……………………………………268
三 心理结构震荡……………………………………272
第二十章 振兴东北的社会基础…………………………275
一 一体化的社会基础………………………………275
二 社会基础的错位…………………………………278
三 社会基础的定位…………………………………280
四 重建社会基础的路径与内容……………………282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与“再工业化”的战略误区………285
一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与实质………………………285
二 “重化工时代”与东北的“再工业化”………288
三 长春市产业格局的战略定位……………………290
参考文献………294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