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游狼山记

游狼山记

《游狼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张裕钊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描写狼山的风景。其次介绍狼山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乃天地所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后作者临望山海,慨然凭弔古今兴亡,觉得既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不如“左挟书册,右持酒杯,捐去万事,逍遥于江湖”。这篇散文层次清楚,含义深长。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游狼山记
  • 创作年代:清代
  • 作品体裁:散文
  • 作者:张裕钊
  • 作品出处:《濂亭文集》

作品原文

游狼山记1
光绪二年秋八月2,黎莼斋管榷务通州3,余过焉。既望4,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踞山颠,万景毕内5。迤下若萃景楼及準提6、福慧诸庵,亦绝幽夐7。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牗。隔江昭文8、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9。时秋殷中10,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11,灭没隐见。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眠蜀径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渺12,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13,界绝华戎14,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志上之所睥睨而筹也15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16,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17,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18,区内亡事19,蕃夷绝域20,中外以恬婜相庆21,深忧长计,夏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22,捐去万事23,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24,临望山海,慨然凭弔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25,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26,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27,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狼山:江苏省南通市南山丘。在长江北岸,同常熟县福山隔江对峙,古时为海防重镇。
2.光绪二年:1876年。
3.黎莼(chún)斋:黎庶昌,号莼斋。榷(què)务:专卖税收事务。
4.既望:阴曆每月十六日。
5.内:同“纳”。
6.迤(yǐ):延伸。
7.夐(xiòng):通“迥”,远。
8.昭文:下县名。清代与常熟同城而治,今併入常熟。
9.常熟:江苏县名。在长江南岸。蔚然:草木茂盛貌。
10.殷:正。中:同“仲”。
11.素霓:白虹。
12.灏溔(hào yǎo):水无涯际貌。
13.控引:控制,牵引。
14.华戎:中华与外夷。戎,古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暗指欧洲帝国主义侵略者。
15.睥睨(pì nì):侧目窥察。
16.阮籍:字嗣宗,三国时魏文学家。所作《咏怀》80余首,辞语隐约,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的心情。
17.广武山:在河南荥阳县东北。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城东西对峙。《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8.寇乱:指太平天国革命。殄(tiǎn)息:灭绝,平息。殄,灭绝。
19.区内:区宇,疆域内。
20.蕃夷:古时对外族的通称。蕃,通“番”。绝域:极远的地方。
21.中外:指朝廷内外。恬婜(qiān):安乐。婜,通“熙”。
22.身世:此指所处的尘世。
23.捐:弃。
24.撷(xié):採摘。
25.偃仰:即安居,晏乐貌。
26.理:治。
27.眇:通“秒”,微小。

白话译文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在通州掌管专卖税收事务,我去拜访他。十六日,与他到州南的狼山游玩。
山上多古松,桂树、桧树、柏树好几百株。傍着山势建筑成寺庙,寺庙在树间错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云塔,高危地踞于山巅,万种景象尽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楼和準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极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苍翠环绕,与世俗尘世隔绝。侧身回望,江海滔天,几乎就在窗户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际。时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涨,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我与莼斋看到这些非常兴奋。
狼山是淮安、扬州以东最为雄险、特别、美丽的地方。长江水从岷蜀经吴楚行程万里,到这里江水宽阔无边,与海汇合。江水控制着山川,分开中国与外国,造物者设下这样一个险要的地方,王公贵族认为这非常牢固,古今豪杰之士都重视这里的海防。
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达志向,登上广武山,慨叹时代没有英雄。现在我与莼斋幸运地处在这个时代,太平天国之乱早已平息,国内没有战事,境内没有外国人,同外国也缔结了坚明的条约,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幺办呢?
我现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钝,被时代抛弃,只想处身世外,抛开许多烦事,在这座山上徜徉。在树的浓荫下採摘山沟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凭弔古代的兴亡之事,左手拿着书册,右手拿着酒杯,浅唱低吟、或躺或卧,来了却一生。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对于隐居的我又有什幺关係呢?
回来就书写,作了这篇游记。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作于光绪二年。当时黎庶昌尚在通州任上,作者去拜访他,二人同游了通州南面的狼山,归而作了这篇游记。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同一般游记一样,本文也叙写景物、缅怀古人,触景生情。作者也一力公开表示自己追慕古人旷达的胸襟,颂扬盛世昌明的气度。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仔细读去,却不难体味出这强作笑颜的背后所隐含着的哀感与忧愁,体味出封建末时江河日下、百感苍茫的悲凉气氛。
作者内心这种情绪其实从起首一节景物描写中就体现了出来。在作者笔下,狼山是个超绝尘凡的绝境,寺庵错落,林木交翠,江海荡天,近在户牖。更加处于长江入海处,他们去登临时又值仲秋,长江呈现在游人眼前的,是一派寥廓空阔而又带有几分萧瑟的景象:“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注意力也渐次地由对狼山“远绝尘境”的赏识,转移到对山川形胜的歌颂上;“江水自岷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禚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志士之所睥睨而筹也。”然而,作者此时所体味到的不是一种豪迈的情怀。“兴暖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对清王朝无可挽回的衰败曲意回护,所谓“寇乱殄息,区内无牛。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婜相庆。”但他内心的悲感也是掩饰不住的,他所以站在这“界绝华戎”的海防线上,会想起晋室之乱时。阮籍登广武山叹悼寸之无入;会想起阮籍那八十二首忧愤伤时而又“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咏怀诗,不正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危机和封建王朝衰败后,一种複杂内心情绪的反映。阮籍面对朝政混乱,仕途险恶,因而涌起世无英雄的慨叹和人生无常的哀惋,作者也预感到清王朝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劫难。然而,桐城派作家中如姚门弟子们曾一度显露过的公开抨击现实的勇气,到这新一辈作家手中,已经是消磨殆尽了。他们儘管看到了这种衰败,儘管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但与此同时,维护封建皇权的态度也更为坚定。这就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着矛盾,往往在主张取法西人时又一力曲意地维护着王朝的体面,用五色的油彩来掩饰丧权辱国的现实。但王朝的倾覆毕竟无可阻挡,大厦坍塌前那种惊心动魄的轧轧声震动着每个人的心灵,作者也从自己的被冷落中深感到了世事的悲凉。世无英雄和自己“为时摒弃”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促使他在大厦将倾前去寻求一条独善其身的退路,“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左挟书册,有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无生乎何有哉?”这种对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的嚮往中,其实隐含着何等浓重的回天无力的悲哀。无怪乎文章开头,作者要用那样深情的笔墨。去着力描写狼山上那“远绝尘境”的环境气氛了。
这篇短文,感情几经起伏,写得含蓄而深沉,文章盘旋曲折,包裹严密,既不失桐城古文的风範,又体现着这一阶段桐城作家的特点。

名家点评

福建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蒋松源《历代山水小品》:“这是一篇寓有深意、情致颇高的山水小品。”

作者简介

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过书院。曾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并称“曾门四弟子”。他有较强的爱国思想,希望在不触动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国家富强起来。着有《张廉卿先生文集》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游狼山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