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个在国内汉民族中传诵时间悠久、地域辽阔、感人肺腑的美丽传说。在不同的地区,故事梗概虽然大致相同,却又各具特点。本文试就流行于古澧州地区(今澧县、津市、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带)的孟姜女传说及有关的故实遗存,作些介绍与考释。嘉山,位于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镇,距市区仅七公里,古籍辑译与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料佐证是孟姜女故里,长期流传的“嘉山孟姜女”故事,早在上世纪2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已有论述,为“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研究,展现了一片新的开阔天地。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以及一些专家先后对湖南津市“嘉山孟姜女”进行比较深入扎实的调查和採录,对古籍文献资料,作了系统查阅,辑录与译介,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湖南“孟姜女”调查报告》、《巫风、楚文化与孟姜女》等论文,分别在全国“孟姜女”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与发表,系统地阐述了“嘉山孟姜女”的文学价值、民俗价值和旅游价值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价值,使“嘉山孟姜女”的社会价值与日俱增。嘉山上的望夫台、绣竹、镜石、贞烈祠、浣衣石等也被选入《全国名胜词典》中记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 所属地区:湖南·常德·津市市
  • 遗产编号:Ⅰ—9
  •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申报日期:2006年申报人
申报单位:常德市津市市
遗产级别:省联繫方式:

简介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个在国内汉民族中传诵时间悠久、地域辽阔、感人肺腑的美丽传说。在不同的地区,故事梗概虽然大致相同,却又各具特点。本文试就流行于古澧州地区(今澧县、津市、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带)的孟姜女传说及有关的故实遗存,作些介绍与考释。

澧州孟姜女故事的梗概

据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录的晋代卓云《孟姜女列传》的记载,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为秦黔中郡慈姑县(即今澧县)人,家住嘉山、澧水之东的孟姜垸。这里内有良田,外临大泽。姜家家境殷实,除粮桑之外,每年还可收鲜鱼千担左右。孟姜女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亲职教育,知书达礼,女红颇精。当地有一个习俗,即每年三月桃花水涨之时,士女执兰招魂,以除不祥,其场面是极为热闹的。孟姜女尚幼,一次随父前去观玩,却一到即返,说:“男女混杂,有何观焉?”其父听后惊喜十分,言道:“吾姜族得奇女子也。”
几年后,姜家在澧水之阴的翠麓之阳(即今嘉山南麓),修造宅第、花园、荷池,竣工后举家乔迁。时孟姜女初长成,如花似玉,却足不出户,静守闺帏,只是在花园里、荷池畔散步舒心,故邻里罕见之。
翠麓南麓之西,还住着一户范姓家人,老两口膝下仅有一子,其子名忠,字荩臣,乳名喜郎。范喜郎虽然家贫,但在与老父躬耕之余,却能不遑寝息,饱学博览,且心地善良,志向高远,无论人品才学,人皆称好。
当时秦始皇担心胡人亡秦,乃倾举国之力,北筑长城。刚刚成年的范喜郎被先后两次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在长城服役三月,不堪其苦,便偷空逃了回来。不料刚近家门,又遇上差官抓丁,慌乱中跳进姜家花园里,藏匿在一棵大树上,从夜半一直蹲到晌午。正欲回家去,这时却从花园门口传来一阵说笑声,孟姜女在侍女们伴护下来到花园里的荷池,解衣沐浴。 时值暑月,范喜郎蹲在树上本来热得难受,又眼见这般情景,急得一声咳了出来。池中人听到男子咳声,一时手忙脚乱。先是折荷遮身,后才穿戴齐整。侍女找来长篙,朝树上猛打。范喜郎下得树来,面红耳赤,喃喃道:“吾未见也,吾未见也。”孟姜女瞥见其窘态,令侍女问明缘故。范喜郎将逃役躲差之事一一相告。孟姜女听后十分同情,观他仪表堂堂,举止端正,况且荷池露身,传出不雅,自己又值“当嫁”年龄,不觉春心萌动。于是稟告父母,道出心曲。后经双方父母同意,便準备在姜家成亲。那日,姜家喜气盈庭,宾客满门,新郎新妇仪礼之后,刚要入洞房时,装扮成亲朋前来道贺的几名差官齐声喝道:“范喜郎,你往何处逃!”于是,范喜郎因逃皇差,又被罚服三年苦役。他第二次被抓了。
喜事成了悲事。夫妻如雷轰顶,几欲晕厥,泪流满面,难捨难分。范喜郎被差官押上路,孟姜女罩着红盖头(巾)哭送十里,是谓“送哥郎”。临别时,范喜郎揭开红盖头,相视良久,说:“我要上船了,你回去吧。”孟姜女答道:“三年后,我依然在此接你回家,不然,我将去长城寻你。”上船了,范喜郎把红盖头撂给孟姜女,不巧落入水中。可真怪,它并不下沉,竟随船漂去。后来范喜郎上岸时捞起并随身携带。
自从范喜郎北去之后,孟姜女天天来到嘉山最高处的一块台地上,朝望其回,暮盼其归,朝朝暮暮,望穿了几多天边云,盼隐了无数月旁星,可仍不见范郎回归。此台传为“望夫台”。望夫台旁有一块大石头,每次望夫,孟姜女总要将它当成无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几下,石头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此石传为“恨石”。每上一次山顶,孟姜女还将拄来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在她眼泪滋润下,竟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遮住了视线,孟姜女用绣花针一下一下将其刺成细丝垂下,从缝隙里凝望其夫。此竹传为“丝竹”。孟姜女贞忱的望夫之心感动了这片竹林。一日,竹中长者开言了:“孟姜女啊,坐等不如出寻。你将我等砍下,扎成竹排,涉水跋山出外寻夫去吧!”
孟姜女乘竹排,渡云梦,翻越千山万岭,走过千里万程,终于带着亲手为范喜郎缝製的寒衣,来到榆林地段的长城脚下。得知范喜郎早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不禁五内俱恸,大哭三昼夜。一时间,天昏日暗,阴风怒号,沙飞石走,鬼泣神惊,长城轰然崩塌五十里,露出累累尸骸。孟姜女祷告上苍:“我欲噬指滴血于骨骸之上,血外流者非夫骨,血内浸者是夫骨。”上苍果然显灵,在宛如红盖头的云彩飘引之下,孟姜女得到一副骨骸,血尽内浸且红润如鲜。孟姜女烧化寒衣,袱其夫骨,哭道:“范郎,我们回去吧!”归途中于延安宜君地段,渴甚而不得饮,孟姜女痛哭不已。于是,地为洞穿,泉涌不断。此泉传为“哭泉”。
关于孟姜女故事最后的结局,澧地历来传有两种:一种是返家途中疲病交加而卒(见明李如圭《贞节祠记》,载《直隶澧州志》);一种是秦君逼其为妃蹈火而亡(文字资料待查,民间至今仍然口头传诵)。
前一种说,孟姜女背着范郎骸骨,继续艰难南行,更加疲病交加,最后于西安府同官地段一石山下死去。当地人不详其何许人氏,但为其贞烈所感,将其尸与范骨合葬,并凿石为庙,塑像以祀。其像栩栩如生,光芒四射,长享方圆百里万民之香火,敬若神明。
后一种说,孟姜女寻夫,果到长城。得知范喜郎已死,便大哭不止,长城被哭倒五十里;同时大骂秦君而被差官捉去治罪。适逢阿房宫建成,正选天下美女入宫。孟姜女竟被看中,押入鹹阳。秦君见其艳丽绝伦,逼她为妃。孟姜女愤恨至极,怒骂不止。按律应该处死,秦君却道:“若愿为妃,可免一死。”孟姜女毫不畏惧,最后投入熊熊烈焰之中,是谓蹈火而亡。画家贺旭据此为中国常德诗墙创作了《姜女蹈火》的石刻画。

澧州孟姜女传说的形成

孟姜女传说究竟始于何时,源于何事,特别是在澧州如何形成并传诵开来,其间确有一个相当绵长和繁杂的过程。
一般研究者认为,追溯孟姜女传说之源,盖本春秋时杞梁妻事附会成之。《礼记·檀弓下》云:“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孟子·告子下》云:“华周、札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宋朱熹注:“华周、杞梁二人皆齐臣,战死于莒。其妻哭之哀,国俗化之,皆善哭。”杞梁妻哭其夫,看来古已有闻。而汉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乃谓:“杞梁之妻无子……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则应为孟姜女哭长城之所本。至唐代孟姜女传说轮廓大致完备。《琱玉记》卷十二引《同贤记》云:“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请为君妻。’良曰:‘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之,并筑城内。超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便将归葬之也。”除孟姜女之姓名尚未出外,余则与今所传故事无大差异,而澧州传说只多刺竹叶望夫与乘竹排寻夫二节。敦煌曲子中有《捣练子》云:“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觅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变文集》卷一收有《孟姜女变文》一篇,但缺其前段,仅就后段观之,情节大略如《琱玉集》所叙。可以认为,孟姜女传说至迟在唐末五代之际,已流传于民间。斯时,澧州已相当开化,且早有全国主干驿道经过,孟姜女故事同时也在这里传诵开来,当不无可能。
至于将孟姜女奉为神明,最早的记载见于宋燀《北辕录》。其云:“八日过雍丘县……次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庙塑孟姜女。”大约在宋季以后,各地先后修起多座祠庙,塑孟姜女金身,也有以范喜郎作为陪祀的。他们享用人间烟火,直到今天。随之编为剧本、唱词等,广为传诵演唱,经久不衰,而澧州地区尤过之。
据《直隶澧州志》载,澧州修祠祀孟姜女,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7)。户部尚书、澧州人李如圭撰有《贞节祠记》,详细记载了修祠祭祀之事。其中有云:孟姜女传说,“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嘉靖辛卯(1531)秋,李如圭奉旨抚赈延绥之后归澧,途经西安府同官县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长城,获范喜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之感其贞烈,凿石为祠……祀之,然莫识其为澧人也。”李如圭复抵澧之后,即与澧州知州汪倬议建祠宇,工将就,湖广巡抚林大辂又来澧筹款增修,塑像祀之。祠曰:“贞节”,堂为“百鍊”,百鍊堂供专从同官塑来的孟姜女像。传说接回其像途经千里,接像人一路上虔诚而呼:“魂兮归来!魂兮归来!”今九澧一带仍有这种“喊魂”之俗。李如圭还带头吟句,文人骚客随之撰文赋诗,对孟姜女称诵备矣。于是,其传说在澧州一带几乎

传说

嘉山,青苍俊秀,绿意森森,耸立在澧水下游之滨,北眺千里平川,南临浩渺洞庭。被称为南派孟姜女的传说,就发源在这座胜似仙境的嘉山之上。
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悽美故事。孟姜女这个劳动人民创造的典型人物,成了反抗封建暴政的符号。孟姜女以姜女、孝女、淑女、贞女、烈女、神女的完美形象,被华夏人民代代传颂。当代学者们把这个全国流传的孟姜女故事分为四派:以山东淄博为主的北派,以陕西同官为主的西派,以江苏松江为主的东派,以湖南津市为主的南派。
南派嘉山孟姜女传说于2008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派孟姜女传说中最有特色,故事也最吸引人。
明代嘉清十三年(1534),湖南巡抚林大辂、澧州知府汪倬在津市的新洲镇嘉山上修建了贞烈祠。贞烈祠自古就是游览胜地。清乾隆《澧州志·祠庙志》载:“嘉山上望夫台庙,二进六间,州民不时朝谒”。二进就是现在贞烈祠的百鍊堂、绿云宫。百鍊堂塑造了孟姜女不畏艰险,万里寻夫,哭倒八百里长城,不惧秦始皇淫威,跳台殉情的伟大人格。绿云宫则金筒香炉,素帷半掩,窗外见竹疏鬆茂,宫内闻钟磬齐鸣,烘托一尊有着中华传统审美标尺的古典美女形象。
观赏完了百鍊堂、绿云宫,你可能会问,究竟什幺是南派孟姜女的最大特色呀?我告诉大家,南派孟姜女最大的特色就是傩。什幺叫傩?这要追溯到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大战后,蚩尤战败,其残部逃到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建立三苗国。黄帝派颛顼帝治理三苗国,实行残酷镇压。三苗人为反抗颛顼及四恶子的暴政,“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戴上先祖蚩尤的面具,披着图腾的熊皮,手执蚩尤的戈盾,吶喊“傩傩”之声,驱妖镇邪。于是,广袤的古楚大地,产生了神奇怪异的“还傩愿”驱鬼镇邪仪式、习俗。到了明代,嘉山上修了祭祀孟姜女的贞烈祠后,当地百姓又把“还傩愿”与祭祀孟姜女合为一体,把孟姜女当成驱妖镇邪、保佑百姓一年四季平安的傩神。嘉山每年6月6日盛大的孟姜女庙会,就会有巫傩法师举行古朴庄肃、惊魂摄魄的“还傩愿”仪式,艺人们演唱优美而古拙的傩戏《姜女下池》,会令游客们惊喜不已,大饱耳福!
有关傩神孟姜女保佑百姓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方面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秋,日本鬼子的飞机準备轰炸古镇新洲,镇上的老百姓纷纷上嘉山贞烈祠敬香磕头,求姜女娘娘保佑。第二天早晨,天空轰隆隆飞来一群苍蝇似的日本飞机,扔下一大串黑糊糊的炸弹,可是这些炸弹全都掉在镇外田野里,镇上的街市房屋没有一处炸坏。有几位老人惊奇万分的看见孟姜女身穿裙衫,一脸怒容,从嘉山顶上的贞烈祠飞上天空,手挥长袖,将日寇飞机扔下的炸弹全都拂出城外。镇上的百姓似信非信,等日本鬼子的飞机飞走后,全都涌上贞烈祠,果见百鍊堂、绿云宫内供奉的孟姜女娘娘袖衫破碎,成焦糊状。原来是姜女娘娘在天空挥袖拂开炸弹时,袖衫被炸成了焦糊模样。这一下,连日本鬼子也害怕傩神孟姜女,再也不敢侵犯新洲嘉山了!
南派嘉山孟姜女的主要特色除了傩文化,还有其贞烈祠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中国的传统三大教派儒、道、释,儒教的祭祀场所为文庙,道教为观,佛教为寺。嘉山孟姜女既不是儒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佛教,那幺祭祀孟姜女的建筑场所该叫什幺名称?修成什幺风格?明代工部尚书李如圭与湖南巡抚林大辂绞尽脑汁,反覆商议,只得修成祠堂式的建筑风格。
下面,我带大家去观赏一个非常奇特的景点,它是南派嘉山孟姜女传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奇特景点只离贞烈祠30米,就在嘉山南坡。看,这口掩盖在翠竹碧树之中的小井,方圆只有4米左右,水清如镜,澄澈见底,倒映着碧天云彩。这口小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奇怪的是久下暴雨,井水不会漫出来,乾旱季节也从不乾涸。这口山顶水井相传就是当年孟姜女洗澡的地方,因而叫做澡井。话说范喜郎逃离长城,来到嘉山,口渴后喝足了井水,攀上井旁的一棵老槐树,躲在密密树阴里看书,偶尔看到了井内洗澡的孟姜女,即刻被孟姜女的美丽惊呆了,不慎碰掉几片树叶掉在井里。正低头洗澡的孟姜女猛抬头,一下看见树阴中一个英俊青年书生偷看她洗澡,不禁深深爱上了他,大胆地说:“你看见了我赤裸的身子,我就是你的人啦,非你不嫁!”就这样,落叶为媒,二人终成恩爱夫妻!
尊贵的游客中如有未婚的漂亮小姐,不妨到当年孟姜女洗澡的这口澡井里洗一个舒服澡,不仅能洗去晦气,带来吉祥,兴许还能发现那棵老槐树内躲着一位气宇轩昂的北大博士生,找到您的如意郎君呀,哈哈哈!
孟姜女与范喜郎结为夫妻不久,范喜郎又被秦始皇派的差役抓到北方筑长城去了。可怜的孟姜女悲痛万分,终日以泪洗面,奔到嘉山北面的望夫台,天天向着北方眺望,盼着丈夫归来。瞧,这就是望夫台,危崖高耸,峭壁峥嵘,裂缝纵横的悬岩上长满了鲜花苔藓。危崖上,一块巨大坦蕩的岩石,独自矗在白云苍松之间,放眼北方,千里田畴,万里风烟,视野无比开阔。孟姜女就站在这块岩石上朝北方望夫,每天唱着凄凉、悲伤的望夫歌:
正月望夫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
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丈夫筑长城!
二月望夫春风荡,燕子双双飞南方。
燕子成双又成对,孟姜女成单不成双
嘉山孟姜女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
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市重要的、突出的人文资源。它流传时间久远,流传地域广阔,具有很高的文化宣传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国际交流价值。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品味,扩大对外交流和知名度,促进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层的、持久的积极影响。

嘉山孟姜女传说是主要流传

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带的民间爱情故事相传嘉山脚下有一姜姓老者,生有一女,取名孟姜。孟姜成人后,一日在屋后小池塘里洗澡,被逃长城役而路过此地的范喜郎偷窥。两人一见倾心,私订终身。不想三年后,范喜郎还是被官府抓走,重新送去修筑长城。由于不堪重劳,范喜郎很快死去,并被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在家天天望夫归来。过数年,孟姜决心亲往长城寻觅,获其骸骨,背负还乡,死于道路。乡人感其事迹,修庙供奉不绝。
载有嘉山孟姜女传说的史料主要有清代的《直隶澧州志》和《孟姜山志》。此外,陕西《耀州志》和现代的《中国名胜辞典》也有记载。
据《孟姜山志》载:嘉山原名翠麓山,秦代以后称孟姜山。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李如圭上书皇帝,嘉奖孟姜女贞烈,遂将孟姜山更名为嘉山。山上现存有贞烈祠、望夫岩、百步磴、相思竹、恨石、镜石等与嘉山孟姜女传说相关的古蹟。
以嘉山孟姜女传说为基本素材的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文学艺术作品很多,如明清以来文人的孟姜山弔古诗词初步收集的就有上百篇。当代文艺作品有散文《冷落的嘉山佳镜》、戏曲《嘉山孟姜女》、歌曲《孟姜女》、歌舞剧《秦时明月》等。尤其是嘉山孟姜女传说与流传区域原有的民风民俗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以澧水流域为中心的湘西北一带形成了独特的孟姜女傩文化,游傩、供傩、傩戏等活动在民间一直流传不绝。
嘉山孟姜女传说的基本特徵是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历史记载有序,思想内涵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嘉山孟姜女传说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国际文化交流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嘉山孟姜女的传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