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左河水的诗作)
长城,是一首左河水写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七言绝句诗。全诗四句28字,描写了长城所在的区域及横跨山河、气势雄伟的形象,表达了建造和固守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及其在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军事意义。该诗几经修改,先后发表于《诗潮》《诗海》《江西诗词》及《中国诗词月刊》2014年11期,并被一些文章引用。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长城
- 外文名称:Great Wall
- 创作年代:2009年8月
- 作品出处:《中国诗词月刊》2014年11期
- 文学体裁:诗词(七言绝句)
- 作者:左河水
- 创作地点:北京
作品原文
长 城
历尽千古战争风云的万里长城

(左河水)
北国横亘一青龙,气壮神州万里程。
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筑安宁。
作品注释
1、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修筑的长度较短,到秦始皇连线和修缮的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和利用长城的朝代。
2、北国:北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指我国的北方地区。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
3、横亘:拼音héng gèn。横,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如:横樑。横楣,横额。横幅等;亘,指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如:横亘,绵亘数千里。亘古则指整个古代。
横亘,也作“横亘”,如:横跨,横卧。
4、青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箇中国的象徵。
青龙在东方传说中, 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青,也是长城的色彩,而长城的蜿蜒起伏之形恰如青龙的奔腾之状。
5、神州:即中国大地。相传,中国远古部落首领黄帝统治的土地被称为神州。
6、胡兵:指胡人的骑兵及归附的胡人骑兵,简称胡骑;泛指入侵的外国军队。唐 杜甫 《恨别》诗:“ 洛城 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明王世贞《战城南》诗:“胡骑歛,飈迅驱。”
长城横亘敌仰止

胡兵即为胡骑,因为“骑”为仄声韵,此处不便用之。胡骑,国语辞典解释为:古代北狄的骑兵。亦泛指胡人的军队。
7、屈:屈,基本含义是使弯曲,与伸相对,也有竭,穷尽的意思。屈还有屈服、屈伏之意:《孙子·谋政》 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
8、仰止:一般喻指仰慕,嚮往之意。如《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此诗中可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到达山下的来犯之军,仰望高山之上的长城巍峨挺立,坚不可摧,无可奈何,只能哀叹仰望而止步屈服。
9、血肉:即血液和肌肉。指人类躯体。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修筑长城艰苦卓绝,民众所付出的生命财产巨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二是守长城血肉横飞,古代的将士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价。
10、筑安宁:筑,指建造,修筑,构建。安宁,指秩序正常,没有骚扰;生活安定,宁静。
创作背景与过程
2009年8月,中年诗人左河水在北京军区招待所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一场歌曲研创活动。事后,与华东地区的几位词曲作家相邀出外活动,增进交流,一同登临了长城八达岭。虽然他们大多曾经到过不同的长城景点,但文人的同行与相互影响,感触截然不同。大家高登八达岭,了望长城蜿蜒而去,气势磅礴,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回到招待所,大家在对酒欢歌之中倡议共同创作一首有关长城的歌曲,左河水也积极畅谈个人的创作观点与思路,但同时认为歌曲的作者也不宜太多,自己以退出为好。
夜深人静,诗人独居房间,觉得重登中华民族象徵的长城至少应该写一首诗,儘管两千多年以来有关长城的诗词数不胜数,名家名作甚多,但遗憾的是,真正以长城为题,把长城作为诗词描写的对象的诗篇十分鲜见,许多诗词只是提到了长城二字。
于是,他从床上一跃而起,打开电脑,试图来一首有气势的词篇。经一番思索之后,又感觉到适合此题材的传统词牌太少,有的篇幅也过长,不便短时内创作,而长篇也不一定让人们喜闻乐见。对此,便开始构思了一首七言绝句。经反覆修改到深夜3点多钟,一首28字的《长城》短诗算是定稿了,当即发在了自己的部落格上:
“北国横亘一青龙,气壮神州万里程。多少胡兵屈仰止,几多血肉筑安宁。”2010年先后发表在《诗潮》等刊物,此后还陆续见到一些网站的文章引用。
2014年,诗人又觉得这首诗其中后两句的语句更像现代的诗歌,可能热爱古诗律的读者不一定喜欢,于是将后两句改为:“‘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筑安宁。”重新发表。
作品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的《长城》诗,篇幅短小,内涵深厚,诗人左河水在全诗四句的28字中,前面的两句描写了长城所在的区域及横跨山河,气势雄伟的形象;后面两句则表达了建造和固守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及其在我国古代防御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句,”北国横亘一青龙”。诗人採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利用丰富的想像,把长城比作一条巨型的青龙来写,表达了其所处的位置及形态:在中国的北方,横亘、横跨、横卧于千山万水,成蜿蜒起伏姿态的青龙。用7个字将一个巨大而世界着名的文化遗产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二句,“气壮神州万里程”。如果说前面一句是採用了形象描写的手法,那幺这里可以称作是议论、抒情方法。诗人在此表达了我国古代浩大的军事防御的工程长城的磅礴气势与宏伟壮观的形象,它横卧在文明古国的神州大地,从东至西达万里之长:即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明长城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
第三句,“千古胡兵屈仰止”。此句作为七言绝句的下联首句,诗人将笔一转,由表及里,从表象到作用,表达了这一中国古代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的历史作用。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国争霸,长城成为诸侯国互相防守的多个分段工程,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从秦始皇连线和修缮战国的长城,到最后明朝大修长城(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明朝时修筑),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这时达这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城在抵御北方胡兵(指匈奴、胡骑等)的侵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了它往往使来犯之军,仰望绵延于青山之上的长城巍峨挺立,坚不可摧而无可奈何,只能仰望哀叹而止步。
第四句,“万重血肉筑安宁”。诗人最后在这里说明,我国近达两千年间的历代王朝,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在万里长城上所付出的代价巨大:一是修筑长城艰苦卓绝,民众所付出的生命财产代价巨大,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二是守长城时血肉横飞,古代的将士付出了高昂的生命代价。可以说长城是古人用土石筑造的,长城也是古人的血肉所筑造,他们用生命使万里长城永不倒。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长城(左河水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