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国(周朝诸侯国)
滕国(前1122年—前296年),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分封自己的十四弟姬绣于滕(今山东滕州),是为滕叔绣。
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战国时期,宋康王称王,滕国被宋国灭掉。共传23世。古滕城是滕国的国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滕国
- 简称:滕
- 所属洲:亚洲
- 首都:滕州城
- 主要城市:滕城
- 政治体制:君主制
- 国家领袖:滕叔绣
- 人口数量:170万
- 主要民族:华夏族、东夷
- 兴亡时间:前1122-前296年
- 国家领袖:滕叔绣(姬绣)
- 爵位:侯爵
- 兴亡年代:前1046年至前414年
历史沿革
滕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122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州市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係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滕国君主为姬姓。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而封其宗亲及功臣为诸侯。其中叔绣(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是为滕叔绣。古滕城是滕国的首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有一种观点是,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係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相关情况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为滕侯。 滕国与鲁国关係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

春秋初期,滕、鲁关係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
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被宋康王所灭。
迁移分布
滕国灭亡后,其贵族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複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东滕州,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
东汉时,滕姓在北海郡繁衍昌盛,族大人众,名人辈出。这段时期滕姓登于史册的有三人,分别为:滕延、滕咨和滕抚,都是北海郡人,可见在东汉时滕姓在北海郡已成为望族。汉末动乱时,当地的滕胄、滕耽等避乱渡江,归属孙吴;值得一提的是滕胄与孙权结为亲家,壮大了北海郡滕姓之盛名。
吴末时期,北海人滕牧之女嫁与孙皓而贵为皇后,滕牧后来却因失宠而被遣居苍梧,即今广西梧州;吴灭亡后,孙皓与滕皇后迁于洛阳。 两晋时期,繁衍于南阳郡、开封县之滕族昌盛浩大,名家辈出,成为该地之名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至隋朝,北方持续的动荡不安,加剧了滕姓南移,加上之前汉末已南迁的氏族,现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西、湖南等地均有了滕姓人家。
唐代及其以后,浙江金华的滕家一支独秀,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有白居易作诗为证:“身着锦衣儿戏绣,东阳门外数滕家”。另据《安远滕氏族谱》、《石城县誌》所载,“唐有滕文纪,家居江西抚州临川县滕家州,生子有三,其三子学珠自临川徙居福建汀州宁化招得里南桥岭,至宋时,传八世,榜二居邵武,榜遂迁延平,榜仪移广东”。
宋靖康之耻后,北方滕姓有迁居浙江临安的,其中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滕康因仕宦居湖南永州,其孙滕宬徙居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宋末元初的动乱,再加元末的动乱,使滕姓分布于南方各省份,今四川、云南均有滕姓人落籍。
明初,山西滕姓作为“洪洞大槐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明中叶时,滕学珠之裔有迁居江西石城丰山、高田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滕姓徙至四川。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滕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亦有沿海之滕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 如今,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君主列表
序号 | 国君称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滕错叔(滕文公) | 姬绣 | 周武王、周成王时期 | 周文王第十四子,周武王弟 |
2 | 姬嗀 | |||
中间八世失考 | ||||
11 | 滕仲 | |||
12 | 滕侯𩵦(滕侯苏) | 姬苏 | 西周晚期 | 滕仲子 |
中间一世失考 | ||||
14 | 滕侯 | ?-前716年 | ||
15 | 滕侯 | 前715年-? | 前任滕侯之子 | |
中间一世失考 | ||||
17 | 滕宣公 | 姬婴齐 | 前651年-前641年 | 滕错叔十六世孙 |
18 | 滕孝公 | 姬郑 | 前640年-? | |
19 | 滕昭公 | 姬元(姬寿) | ?-前600年 | 滕孝公子 |
20 | 滕文公(滕前文公) | 姬宏 | 前599年-前575年 | 滕昭公子 |
21 | 滕成公 | 姬原(姬泉) | 前574年-前539年 | 滕文公(滕前文公)子 |
22 | 滕悼公 | 姬宁 | 前538年-前514年 | 滕成公子 |
23 | 滕顷公 | 姬结 | 前513年-前491年 | 滕悼公子 |
24 | 滕隐公 | 姬虞毋 | 前490年-前484年 | 滕顷公子 |
25 | 滕考公 | 姬麇 | 前483年-? | 滕隐公子 |
中间三世不明 | ||||
29 | 滕定公 | ?-前327年 | 滕考公后裔 | |
30 | 滕文公(滕后文公,一说即滕元公) | 姬弘 | 前326年-? | 滕定公子 |
以下年代及世系均不明 | ||||
滕侯虎 | 姬虎 | |||
滕侯耆 | 姬耆 | |||
滕侯昊 | 姬昊 |
滕侯 | ?-前296 | 前296年被宋(一说齐)灭掉 |
滕国古城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滕州市十佳名胜古蹟。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南约7公里处的姜屯镇东滕城村,是古滕国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外游客观赏游览的好地方。滕第八路公车可直达景区。
文公古台为古滕八景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有文公楼、文公祠、文昌阁、真武庙等。1991年重修,现滕国古城面积500,000平方米,其中文公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古城墙东、西、南遗蹟尚存。子城内东北隅建有文公台亦名灵台。原系滕王宫寝所在。几千年来,台上先后建有文公祠、滕王阁、真武庙、文昌阁等。昔日灵台、灵沼、古剎、古槐,依殿宇滕阁之势,梵诵笙管之音,晨钟暮鼓,绿天如暮,殿壁森森,颇具规模。现今修复的文公台坐北朝南,东西长60米,南北长45米,台高7米,正中为滕文公楼,两侧为厢廊,台门两侧有序连线东西厢廊,左厢廊东为走廊。台东为碑林。
厢廊墙壁石刻记载滕国十大名人,依次为:叔绣、滕悼公、滕文公、然友、毕战、司马懋、陈相、薛烛、徐行、李洞并附生平简介。台前有一片开阔地为古时阅兵马的广场。石阶脚下两侧各一古槐,突兀参天,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据记载为唐代僧人所植,当地人称为神树。向南大路两侧各建一灵沼,一池绿波,粉前映日,碧盘滚珠,鱼跃水面。相传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经营之,取与民同乐之意。文公台东南约500米处建有上宫馆,传为滕文公继位后请孟子于上宫讲学,大兴强国富民方略。至今上宫馆遗蹟依稀可见。
城西北200米处为庄里西村的鬼城,现存有突出的高台,传为滕国贵族的墓葬。近些年来出土的滕侯鼎、滕皇编钟等大量宝贵文物,是人们研究滕国文化的真实依据。
昔日滕国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时达七百余年之久。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之时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创造了富民强国,自强自立的光辉範例。
滕国故城

主要的景观有:文公楼、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
文公楼:建于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楼正厅内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国历史人物彩塑蜡像,塑像生动再现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载的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生动场景。二楼“滕国史迹展”以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和书画展现滕国三千年的灿烂历史。
唐古槐:文公台前,两株古槐东西对峙,突兀参天,高约10米,周粗约3米。冬日虬龙当空舞,春来新绿遮碧天,苍劲古朴,古韵盎然。此槐为唐贞观年间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善国碑林:位于文公台上,文公楼东侧。汇集了从汉至今数十块碑碣,其中有汉画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圣谕碑和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具书画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