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熊渠(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国君)

熊渠(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国君)

熊渠(?―前877年),也称楚熊渠,芈姓,熊氏,名渠,楚熊杨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第六任君主(前886年—前877年在位)。

楚熊杨五十九年(前887年),楚熊杨去世,熊渠继位。熊渠继位后,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开始开疆拓土的进程,相继攻打庸国(今湖北竹山县)、扬越(今湖北中部)、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使楚国逐渐兴盛起来。此后,熊渠更是离经叛道,僭越封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周厉王继位后,以暴虐着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取消他们的王号。熊渠十年(前877年),熊渠去世。此时,熊毋康已早逝,次子熊挚红继位。不久,熊执疵发动政变,弒兄代立为君,史称熊延。

基本介绍

  • 本名:熊渠
  • 别称:楚熊渠
  • 所处时代:西周时期
  • 民族族群:华夏族
  • 出生地:楚国
  • 去世时间:前877年
  • 主要成就:攻打庸国、扬越、鄂国,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 身份:楚国国君
  • 在位时间:前886年—前877年

人物生平

继位为君

熊渠是楚君熊杨(亦作熊钖或熊炀)之子。熊杨五十九年(前887年),熊杨去世,熊渠继任楚国国君之位。
楚族深居南蛮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先进,周围的蛮夷部族都来归附,楚国很快就壮大起来。熊渠勇力非凡,并负胆略,是一位很有才识和进取精神的君主。

开疆扩土

当时周王朝正值周夷王在位时期,周王室衰微,在周王朝统治下的诸侯国有的开始不再朝贡,或者相互攻伐。而在熊渠的治理下楚国蒸蒸日上,很得江汉之间百姓的拥护,于是有开疆拓土之心。熊渠为此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避开东面与周朝同姓的姬姓诸侯国,先向西征伐庸国(今湖北竹山县),解除后顾之忧,庸国当初是跟随周武王灭商参加牧野之战,一直是西部大国,可见楚国已今非昔比。之后,熊渠挥师沿汉江南下驱赶扬越(古时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进入江汉平原,并一直向东追击,拥有整个江汉平原。后趁周天子征伐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之机,进军至鄂地,将武汉江南地区纳入楚国版图。

三子封王

占据鄂地后,鄂地丰富的铜矿自然也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青铜时代,铜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直接奠定楚国之后数百年蓬勃发展的基础,是熊渠一生中至高无上的功绩。熊渠勇能射石没羽,略能基业百年,称得上是楚国一代明君。雄心勃勃的熊渠肆无忌惮,直接仿效周天子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封王,大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今湖北荆州一带),二儿子熊红(熊挚红)为鄂王,小儿子熊执疵为越章王(应在今湖北荆州和鄂州之间),这是周朝诸侯国中第一个僭越封王的。不难看出,三个儿子各守封地能够保证所采的铜矿资源能够顺利运回楚都。由此可见,鄂地对楚国来说是多幺重要。周厉王即位后,以暴虐着称,熊渠担心受到周朝的重点讨伐,于是取消他们的王号,不敢再声张。

去世

熊渠十年(前877年),熊渠去世,当时熊渠的继承人长子熊毋康早逝,按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弒杀其兄熊挚红代立为君,史称熊延。

为政举措

熊渠在位时期,实行近交远攻的策略。在楚国的周围,谷国、邓国、卢国、鄢国、罗国、权国等小国呈“C”字形环绕。贸然开战,数国联合,必然会寡不敌众。对于他们,熊渠採取友好睦邻的政策,稳近而打远。
熊渠先后攻打庸国、扬越、鄂国,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封其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让他们分别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按照西周惯例,唯有周天子能称王,诸侯只能称公、侯、伯、子、男。熊渠是“子男”爵位,自称为公,已经算是僭越周礼,现在一下子竟封三个王。显然此时楚国实力增强,想搞独立王国。儘管后来鑒于周王朝的压力,熊渠取消三子的王号,但楚国此举,在当时实在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史记》: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

轶事典故

有一次,熊渠夜间巡行,看见横卧着的石头,以为是趴在地上的老虎,便拉弓射它,箭头陷没在石头里边,箭桿上的羽毛都掉下来了。熊渠下马仔细一看, 才知道那是石头。熊渠接着又射它,箭被折断了,也没有留下什幺痕迹。
关于熊渠的射术,古书中屡有记载。《史记》记载:“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门”,文中所记载的“雄渠”即是“熊渠”,《史记》认为羿号称射箭技艺高,但也有不如熊渠、鱋门之处,由此可见熊渠射术很精湛。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亲属成员

辈分称谓简介
先辈
祖父
熊䵣
父亲
熊杨,又作熊钖、熊炀。
后辈
儿子
熊康,即熊毋康
熊红,即熊挚红
熊执疵,即熊延
孙子
熊勇,熊延之子
熊严,熊勇之弟
(表格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熊渠(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国君)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