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选本丛书:史记选
《《史记》选本丛书:史记选》内容简介:清初着名学者储欣所编选,选录作品五十五篇。编选者对于文章精彩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圈点,并有大量的评点,用语长短不一,恰到好处,或指出词句作用,或评点章法布局,或揭示史公深意,或探讨前后关联性等。所选篇章之末亦多有评语,盛讚史公文章之精彩处,与文中评语形成照应。该书是清康乾时代较为有影响的《史记》选本之一。
基本介绍
- 书名:《史记》选本丛书:史记选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224页
- 开本:16
- 作者:司马迁 储欣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0010037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史记》选本丛书:史记选》编辑推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所撰纪传体作品《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揭示了《史记》的历史学和文学价值,实际上,《史记》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多元性是《史记》这部经典文献的根本属性,这促使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史记》及《史记》学史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历史上,《史记》产生后,历朝历代对《史记》多有注疏、索隐、编选的工作,这些工作进一步增进了《史记》作为文化典籍的影响力。特别是《史记》选文,虽然大多从文学作品角度着手,但因为选本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历史、文学、审美及思想文化观念,某种意义上选本不仅具有文学审美的功能,也具有思想文化的功能,更可以作为把握选文者思想观念的史料之一。《史记》及《史记》选本在历史编纂学、散文史以及思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司马迁故里云集着一批从事《史记》及《史记》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团队。渭南师範学院《史记》研究团队就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史记》选本的调研与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史记》130篇中被广泛认可的文学精华、编选原则与学术价值。
近年来,《史记》选本有的已被整理,如南宋吕祖谦撰《史记详节》(完颜绍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清人姚薴田编选《史记菁华录》(王兴康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整理,也不方便读者检索阅览。
渭南师範学院《史记》研究者们尝试编选“《史记》选本丛书”,用以弥补这个不足,努力为《史记》研究做些扎实细緻的基础工作,他们近多年兢兢业业,四处奔波,蒐集和校点整理《史记》选本文献,为推动《史记》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做出了贡献。
这套“《史记》选本丛书”主要包括:明代凌稚隆《史记纂》(马雅琴教授整理)、茅坤《史记抄》(王晓红副教授整理),清代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凌朝栋教授整理)、汤谐《史记半解》(韦爱萍整理)、储欣《史记选》(凌朝栋教授整理),民国时期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高军强讲师与凌朝栋教授整理)、中华书局1933年版《史记精华》(王麦巧副教授整理)、周宇澄《广注史记精华》(梁建邦教授、张晶讲师整理)等。
在历史上,《史记》产生后,历朝历代对《史记》多有注疏、索隐、编选的工作,这些工作进一步增进了《史记》作为文化典籍的影响力。特别是《史记》选文,虽然大多从文学作品角度着手,但因为选本背后隐藏着一定的历史、文学、审美及思想文化观念,某种意义上选本不仅具有文学审美的功能,也具有思想文化的功能,更可以作为把握选文者思想观念的史料之一。《史记》及《史记》选本在历史编纂学、散文史以及思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司马迁故里云集着一批从事《史记》及《史记》学研究的学者和研究团队。渭南师範学院《史记》研究团队就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史记》选本的调研与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史记》130篇中被广泛认可的文学精华、编选原则与学术价值。
近年来,《史记》选本有的已被整理,如南宋吕祖谦撰《史记详节》(完颜绍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清人姚薴田编选《史记菁华录》(王兴康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整理,也不方便读者检索阅览。
渭南师範学院《史记》研究者们尝试编选“《史记》选本丛书”,用以弥补这个不足,努力为《史记》研究做些扎实细緻的基础工作,他们近多年兢兢业业,四处奔波,蒐集和校点整理《史记》选本文献,为推动《史记》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做出了贡献。
这套“《史记》选本丛书”主要包括:明代凌稚隆《史记纂》(马雅琴教授整理)、茅坤《史记抄》(王晓红副教授整理),清代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凌朝栋教授整理)、汤谐《史记半解》(韦爱萍整理)、储欣《史记选》(凌朝栋教授整理),民国时期王有宗《分段详注评点史记菁华录》(高军强讲师与凌朝栋教授整理)、中华书局1933年版《史记精华》(王麦巧副教授整理)、周宇澄《广注史记精华》(梁建邦教授、张晶讲师整理)等。
作者简介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图书目录
史记选 卷一
第一 五帝本纪 赞 3
第二 项羽本纪 4
第三 高祖本纪 节录 21
史记选 卷二
第四 三代世表 序 27
第五 十二诸侯年表 序 28
第六 六国表 序 30
第七 秦楚之际月表 序 32
第八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序 33
第九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序 35
第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序 36
第十一 封禅书 37
第十二 平準书 58
史记选 卷三
第十三 齐太公世家 赞 71
第十四 鲁周公世家 赞 72
第十五 燕召公世家 赞 73
第十六 郑世家 赞 74
第十七 魏世家 赞 75
第十八 孔子世家 赞 76
第十九 陈涉世家 节录 77
第二十 外戚世家序 录窦太后 79
第二十一 萧相国世家 81
第二十二 曹相国世家 赞 85
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 86
第二十四 陈丞相世家 94
第二十五 绛侯周勃世家 节录条侯 赞 101
史记选 卷四
第二十六 伯夷列传 105
第二十七 管晏列传 107
第二十八 老子韩非列传 109
第二十九 孙子吴起列传 赞 114
第三十 伍子胥列传 赞 115
第三十一 商君列传 116
第三十二 苏秦列传 赞 121
第三十三 张仪列传 赞 122
第三十四 白起王翦列传 赞 123
第三十五 孟子荀卿列传 124
第三十六 孟尝君列传 赞 127
第三十七 平原君虞卿列传 录平原君 128
第三十八 信陵君列传 131
第三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赞 136
史记选 卷五
第四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9
第四十一 屈原贾生列传 录屈原 赞 147
第四十二 李斯列传 赞 150
第四十三 蒙恬列传 赞 151
第四十四 张耳陈余列传 152
第四十五 魏豹彭越列传 赞 160
第四十六淮阴侯列传 161
第四十七 敬叔孙通列传 赞 173
第四十八季布栾布列传 174
第四十九张释之冯唐列传 177
史记选 卷六
第五十其武安侯列传 183
第五十一李将军列传 191
第五十二司马相如列传 197
第五十三儒林列传 序 201
第五十四 吏列传 序 赞 204
第五十五 侠列传 205
第五十六 殖列传 209
第五十七 史公自序 219
第一 五帝本纪 赞 3
第二 项羽本纪 4
第三 高祖本纪 节录 21
史记选 卷二
第四 三代世表 序 27
第五 十二诸侯年表 序 28
第六 六国表 序 30
第七 秦楚之际月表 序 32
第八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序 33
第九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序 35
第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序 36
第十一 封禅书 37
第十二 平準书 58
史记选 卷三
第十三 齐太公世家 赞 71
第十四 鲁周公世家 赞 72
第十五 燕召公世家 赞 73
第十六 郑世家 赞 74
第十七 魏世家 赞 75
第十八 孔子世家 赞 76
第十九 陈涉世家 节录 77
第二十 外戚世家序 录窦太后 79
第二十一 萧相国世家 81
第二十二 曹相国世家 赞 85
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 86
第二十四 陈丞相世家 94
第二十五 绛侯周勃世家 节录条侯 赞 101
史记选 卷四
第二十六 伯夷列传 105
第二十七 管晏列传 107
第二十八 老子韩非列传 109
第二十九 孙子吴起列传 赞 114
第三十 伍子胥列传 赞 115
第三十一 商君列传 116
第三十二 苏秦列传 赞 121
第三十三 张仪列传 赞 122
第三十四 白起王翦列传 赞 123
第三十五 孟子荀卿列传 124
第三十六 孟尝君列传 赞 127
第三十七 平原君虞卿列传 录平原君 128
第三十八 信陵君列传 131
第三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赞 136
史记选 卷五
第四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9
第四十一 屈原贾生列传 录屈原 赞 147
第四十二 李斯列传 赞 150
第四十三 蒙恬列传 赞 151
第四十四 张耳陈余列传 152
第四十五 魏豹彭越列传 赞 160
第四十六淮阴侯列传 161
第四十七 敬叔孙通列传 赞 173
第四十八季布栾布列传 174
第四十九张释之冯唐列传 177
史记选 卷六
第五十其武安侯列传 183
第五十一李将军列传 191
第五十二司马相如列传 197
第五十三儒林列传 序 201
第五十四 吏列传 序 赞 204
第五十五 侠列传 205
第五十六 殖列传 209
第五十七 史公自序 219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史记》选本丛书:史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