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北
聂北,商周时期地名。
东周战国时期,地名渐不再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聂北
- 外文名:Niebei
- 别 名:乜北
- 政治形态:私有封地
- 所属地区:兖州
- 领 主:吕衡家族
- 地理位置:邢、卫、齐三国交界<西周>
- 土地面积:约30k㎡
- 现状归属:茌平县贾寨镇大部、肖庄镇朱楼村
基本信息
地名简介
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商周时期地名。
周康王姬钊在位时,聂北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领土不大,后赐封给吕衡。
东周战国时期,聂北多战火。聂城废弃后,地名不再用。
地理位置
古之聂北,大至今以对角线画贾寨镇张名扬村至肖庄镇朱楼村的範围(境内除朱楼村外现均在贾寨镇境内)。

历史沿革
西周
西周前期,周康王姬钊赐封地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予吕衡,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因为领土不大,领主又在卫国为官,因而没有建国,也不属任何一国。
西周后期,被邢国吞併。
东周
东周春秋后期,卫灭邢,併入卫国领地,与晋、齐两国交界。
东周战国时期,先后沦为魏国、齐国领地。
相关故事
周康王赐地丁公子
吕衡,是姜太公后人齐丁公的儿子,因为母后非齐王正室,因而在当时被看作庶子。但毕竟是齐国王室子女,因而有机会在周天子朝中做官,前976年农曆五月,周康王姬钊封吕衡为卫国卿大夫,还将聂北(也作“乜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作为封地赐予吕衡,位置与邢、卫、齐三国交界,可享有封地内的财政收入。在古代男子看来,氏是一种贵族权利的象徵,所以很多贵族可以以新得到的封地为氏,以体现自己是那个地方的统治者或者王室成员。因此吕衡也不例外,他以封地名“聂北”中的“聂”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聂北,于是他不仅有“吕氏”,还多了一个“聂氏”的称呼。当时的贵族男子可以有几个氏。
于是吕衡在聂北建造了聂城(乜城),大至今贾寨镇耿张庄村、耿大庄村内。(城址具体位置暂不能确定)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序》:“(商周时期)‘姓’与‘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那幺吕衡的后人,就开始男子称“姜姓,聂氏”,女性称“聂姓,(随丈夫)氏”作为自己的姓和氏了,象徵自己的家族是聂北那个地方的贵族。
齐桓公重建邢卫
东周孔子《春秋经》:“(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北方强狄侵犯邢国。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重兵压境之际邢侯派人向齐国请援,邢国与齐国有世姻关係,历代邢侯多娶齐国公主为妻,可是远水不解近渴,齐兵未到,城池已被攻破。邢侯率众突围逃至聂北(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见到齐桓公就长跪不起,齐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带兵奔向邢国。狄人闻风纵火烧了邢都,带上抢掠的财物逃走,只给邢井公叔颜留下一片废墟。邢侯看着破败不堪的惨象,长叹一声:“唉,寡人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有了!” 桓公安慰说:“邢侯不必忧伤,寡人同宋伯、曹公帮你建城。”
狄人犯境的时候,邢人都跑到西郊夷仪山(今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夷仪山)避难去了,那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桓公建议邢侯把国都建在那里,邢侯很高兴地答应。于是不到一个时间,齐、宋、曹三国就帮邢侯在夷仪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庙,朝堂,庐舍包括日用品在内一应俱全,牛马牲畜粮食布匹之类全部从齐国运来,邢国上下无不对齐桓公感激称道。
当年不久,狄人又侵犯卫国,齐桓公考虑到卫国已是君死国灭,要重新建国,便于第二年(前658年)春季帮助卫国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八里营乡)筑新城,使得卫国在黄河南岸重建国都。齐桓公“救邢存卫”,名望大增,很快成了春秋霸主。
历史探索
聂国疑云
查阅史料,周代历史上不存在聂国,西周康王姬钊赐给吕衡的聂北比现今的贾寨镇面积还小一点,且地处当时的邢、卫、齐三国中间,不属任何一国,领主又在卫国为官,因而不可能存在国家的实权和机构,只能是一小块盖了城池的私有封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