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史记精华(史媛、王正刚编撰)

史记精华(史媛、王正刚编撰)

史记精华(史媛、王正刚编撰)

《史记精华》一书是“传世经典”中的一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卷。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全面地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广博、结构周密、体系完备的历史着作。本书精选了《史记》中被后世广为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白话翻译力求保持原书风格,遣词行文注重吸取原书纵横捭阖的自如文风,同时兼顾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轻鬆读史。

基本介绍

  • 书名:史记精华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页数:416页
  • 开本:16
  • 作者:史媛 王正刚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0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216068

内容简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全彩四色精装《史记精华》,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阅读震撼。《史记》的精彩篇章,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在这里全面展现。别样的视觉体验,让您在阅读中感悟史记的特殊魅力。

图书目录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世家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卫康叔世家第七
晋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列传
伯夷列传第一
管仲晏婴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魏其侯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汲黯郑当时列传第六十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文摘

第一章
本纪
“本纪”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本纪”是全书的纲要,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
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开篇之作,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战争、禅让、治洪水、战猛兽、开良田、推算曆法、观测天文、谱制音乐舞蹈等众多先民生活的情况,可谓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开端。
轩辕黄帝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叫轩辕,一生下来就很有灵异之气,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懂礼,长大后诚实勤劳,成年后见闻广博,明辨是非。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却没有能力去征讨他们。于是轩辕整治军队,去征讨那些不来朝拜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难降伏,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便实行德政,整顿军队,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穀,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像熊、罴、貔、貅、、虎等猛兽一样的勇士,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三战后征服了炎帝,取得了胜利。而后,蚩尤发动叛乱, 不听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徵调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郊野开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众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哪里有不归顺者,黄帝就前去征讨,所向披靡,开山通路,几乎从来没有在哪个地方安宁居住过。
黄帝东到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与诸侯核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脚下广平之地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所,以兵营围绕来防卫。其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同时,又设定了左右大监,让他们来监察各诸侯国。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观测太阳的运行,推算曆法,预知节气时日。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缘由,论说国家存与亡的道理,按照四时节气播种百穀草木,驯养鸟兽虫蛾,测定日月星辰以观象授时,身心耳目,饱受辛劳。
他做天子,有土这种祥瑞的徵兆,因为土为黄色,所以号称黄帝。
颛顼征四方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了高阳,高阳很有贤德。黄帝死后被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帝颛顼。颛顼沉静稳重又有智谋,通情而知事理。他种植各种庄稼,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规律,依顺鬼神,制定礼仪,理顺四时五行之气教化万民,洁净身心祭祀鬼神。他北到幽陵,南到交阯,西到流沙,东到蟠木,天下平定,太阳所照之处皆归顺。
贤德帝喾
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泽于众人而不顾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洞察事理的细微之处;顺应上天的意旨,解民之所急,仁德威严,温和守信,修养德业而使天下归服;他俭节地使用大地所产之物,抚爱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季节节气,尊显鬼神并且慎重地加以侍奉。帝喾恩德不偏不倚,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遍及天下,日之所照,风之所至,没有人不顺从归服于他。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为妻,生下放勛;娶娵訾氏的女儿为妻,生下挚。帝喾死后,挚即帝位。帝挚登位后,并没有什幺政绩,于是弟弟放勛登位。这就是帝尧。帝尧仁德、聪慧,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能发扬善德,使各部族和睦融洽,各诸侯邦国都能和谐相处。他命令羲氏与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把春夏秋冬四季调整準确。整顿百官,各项事业都兴旺发达。
尧舜禅让
天下大治后,尧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他问属下们,谁可以继承他的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明理通事的人,不错。”尧哼了一声:“这人凶顽愚笨,难堪大用,还有别的人选吗?”讙兜说:“共工手下有一批人,他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尧说:“你不知道,共工这人对上帝与君主外貌恭敬,实际却极为轻慢,喜欢夸夸其谈,实际行动却违背正道,不可重用。”尧又问四岳:“哎呀,如今洪水滔天,百姓万分愁苦,大地一片沼泽,谁能来治理呢?”大家都推荐鲧。尧说:“鲧这个人,曾经违背天命,危害同族,怕不能用。”四岳说:“现在紧急关头就任用他试试吧,不行再撤掉。”尧因此让鲧来治洪水。鲧前前后后治了九年水却没有成功。
尧说:“唉!四岳啊,我治理天下已经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呢?”四岳谦虚地推辞,推荐舜。舜是盲人的儿子。他的生父愚昧,后母奸诈,弟弟傲慢,但舜却能对父母尽孝,和兄弟友爱,使家庭和睦。尧说:“我亲自试试他。”他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观察他的德行。一段时间下来,尧认为舜做得很好,就让舜任司徒之职,教导百姓遵循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种种伦理道德,效果很好。尧又让舜参与朝政,朝政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舜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远来的诸侯都相敬如宾。舜到丛林草泽里遇上暴风雨,却没有迷路误事。经过三年的种种考验,尧认为舜既聪明又品德高洁,就对他说:“三年来,你做事周密,有大功。现在我把帝位让给你。”舜认为自己德行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推让再三才答应。正月初一,尧在文祖庙禅让帝位给舜。
尧说:“我不能使天下人全都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尧的儿子丹朱无德无能,不配传他帝位,因此禅让帝位给舜。尧逝世了,舜服丧三年后,想把帝位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南岸。但前来朝见的四方诸侯不找丹朱,都到舜这里来;有纷争的也不去找丹朱,都来找舜调解;歌颂功德的不歌颂丹朱,都歌颂舜,这真是天意难违啊。舜就又回到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一直被尧任用,却一直没有相应的官职。于是舜就与四岳商计,他们都说,要想行大德的事,就要疏远巧言令色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自然而然会来归服。舜说:“有谁能努力奋发,光大尧的事业,我就唯才是举,授给他官职。禹,你来负责治水大事,一定要努力办好啊!弃,百姓正在挨饿受饥,你掌管农业教他们播种百穀吧!契,现在百姓不亲,纲常有乱,你担任司徒,小心宽厚地施行五伦教育。皋陶,蛮夷正在侵扰中原,抢劫杀人,无恶不作,你来担任司法官,执法要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又任命倕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任命益为朕虞,管理山川草泽中的草木鸟兽;任命伯夷主管祭祀;任命夔掌管音乐;任命龙做纳言,传达舜的旨命,报告下情。分工完毕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这些人个个功成名就:皋陶掌管刑法,断案公正;伯夷主持礼仪,上下都谦恭礼让;倕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利用;弃负责农业,百穀丰盛;契掌管教化,百官亲善和睦。这样,各司其职,上下齐心,天下大治。
从黄帝到舜、禹,虽都是同姓却立了不同的国号,目的是彰显他们各自光辉的德业。因此,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用不同的氏来区别,姓姒氏。契为商的始祖,姓子氏。弃为周的始祖,姓姬氏。
论赞
太史公曰:学者们都称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的文字并不规範,众多读书人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有的儒生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到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而言之,大体与古文经籍记载的说法相符合的较为可信。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释都很明确,只是人们都没有进行过深入考究,其实那些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已经残缺很长时间了,但很多散失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典籍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理解了它们的意思,那幺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明白,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我把这些材料进行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很正确通畅的言辞记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夏本纪第二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幺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
大禹治水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準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準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百官的典範。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翻山越岭,竖立木桩作为标誌,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齿的鞋。他左手拿着準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序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着作,汉司马迁着。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他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编撰历史的方法,取材于宏博的典籍、国家档案文书和实地调查来的材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书。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记述了3000多年的历史,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总计130篇,52万余字。《本纪》是全书的纲要,依朝代记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书》叙述各种典章制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算等领域。《世家》按年系事,记载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兼及个别与王侯相当的名人。《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记录了周边少数民族及与中国来往的一些国家、地区的相关事迹。《本纪》和《列传》是主体,与《表》、《书》、《世家》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实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之宗旨。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史记》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平民立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司马迁秉笔直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本着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精神,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又为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立传,将医生、学者、商贾、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传记,与帝王将相併于一书,颂扬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侠义等优秀品质,反映了不同阶级的真实历史动态。同时,《史记》中的《平準书》、《货殖列传》等篇章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也从而使《史记》成为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百科式史书。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将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运用洗鍊的笔法、娴熟的叙事技巧、精妙的结构、富有故事性与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塑造出大量性格鲜明的王侯将相、士人食客、刺客、游侠、名医、商贾、俳优等艺术形象,行文流畅,语言富于变化,其写作艺术给后世文学以丰富的借鉴源泉及深远的影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对民族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正史、散文和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本书精选了《史记》之本纪、世家、列传中故事性较强的篇章,以故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篇章蕴含着中华历史的精华,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广为流传,是了解中国历史迴避不了的内容。行文中除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力求保持原书风格,注重吸取原书纵横捭阖的自如文风,同时兼顾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轻轻鬆鬆看故事,学历史。

名人推荐

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断代史第一书,千百年来拥有无数读者的历史经典读物。追随司马迁的脚步,重温远古秦汉雄风。

目录

《史记精华【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上》
一 本纪三篇(精选)
秦始皇本纪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二 表(略)
三 书三篇(精选)
礼书
乐书
律书
四 世家十五篇(精选)
吴太伯世家
齐太公世家
鲁周公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晋世家
楚世家
越王勾践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陈涉世家
萧相国世家
曹相国世家
留侯世家
陈丞相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五 列传二十五篇(精选)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穰苴列传
孙子吴起列传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苏秦列传
张仪列传
穰侯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孟子苟卿列传
孟尝君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
魏公子列传
春申君列传
范雎蔡泽列传
乐毅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吕不韦列传
李斯列传
黥布列传
淮阴侯列传
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史记精华【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中》
《史记精华【全新校勘精注今译版】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史记精华(史媛、王正刚编撰)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