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国学经典:传习录

国学经典:传习录

《国学经典: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着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国学经典: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基本介绍

  • 书名:国学经典:传习录
  • 类型: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34828376, 9787534828379
  • 品牌:中州古籍出版社
  • 作者:王阳明 于自力
  •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 页数:408页
  • 开本:16
  • 定价:32.0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传习录》: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传习录》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啓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作者简介

作者:(明)王阳明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名人推荐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啓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图书目录

前言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文摘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②诸说,悉以旧本③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④。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⑤。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⑥,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⑦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年):字日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守仁的妹夫,也是王守仁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工部郎中。下文中的“爱”即徐爱的自称。②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致知,意为扩展人心本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获得对天理人性的充分认识。③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④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洛阳人,官至监察御史。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曾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正殿说书。程颢、程颐为兄弟,合称二程,为北宋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谥文,徽州婺源人,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着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误本:朱熹认为《大学》的旧本有误,便将《大学》的原文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作了修改,增加了传一章。王守仁认为《大学》原来并无错误。⑤“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⑥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上疏抗辩,获罪下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龙场当时尚未开化,故称“夷”。⑦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观点,都是以“旧本”为準,即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很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慧,为人却和蔼坦诚,乎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见先生年轻时豪放不羁,又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沉溺于佛、道两家学说。所以,猛然听到他的学说,都觉得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而不屑深究。他们不了解先生在贬谪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之中修养静思,精一的功夫已超凡入圣,进入绝对精纯的境界了。
我朝夕于先生门下亲聆教诲,深知先生的学说初接触感到很浅易,仔细研究就觉得很高深;乍看起来似乎很粗疏,认真钻研就觉得很精妙;刚接近好像很平常,深入学习却没有止境。十多年来,我竟然没能入门。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徵。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书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①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②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⑤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序言

《传习录》是明朝着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的代表作,是其讲学答问和书信集。
明朝中期,皇帝昏庸,宦竖专权,政治腐败,军备废弛,整个社会仿佛是风雨飘摇的暗夜。而随着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冲破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束缚、寻求解决社会矛盾良方的呼声越来越高,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集心学之大成,崛然而起,“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成为一代圣哲,其心学代表作《传习录》也成为中外人士传读修习的圣书。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礼之家。父王华,字德辉,号实庵,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智展才的机遇,使得他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第一流人物”,成为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国学经典:传习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