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藏四库系列:传习录
《家藏四库系列:传习录(插图本)(增订版)》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家藏四库系列:传习录(插图本)(增订版)》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基本介绍
- 书名:家藏四库系列:传习录
-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 页数:332页
- 开本:16
- 作者:王阳明 李克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0617599
图书目录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徐爱引言
徐爱跋
门人陆澄录
门人薛侃录
传习录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书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门人陈九川录
门人黄直录
门人黄修易录
门人黄省曾录
钱德洪序
门人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徐爱录
徐爱引言
徐爱跋
门人陆澄录
门人薛侃录
传习录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书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门人陈九川录
门人黄直录
门人黄修易录
门人黄省曾录
钱德洪序
门人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序言
《传习录》一书汇集了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对话和往来书信,书中包含了王阳明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今人学习和研究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文本。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经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故自号阳明山人,后世人皆称其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心学的创始人。心学是儒学的一个派别,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宋元时期,程朱理学被扶为官方思想,其主要内容为“存天理,灭人慾”、“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王阳明为亲身体会朱子的格物论,曾连续穷格亭前之竹七日七夜,冥思苦想以至于劳思成疾,但最终却收穫甚微。他因此对正统的程朱理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对理学的怀疑促使王阳明不停地思考,在经历了思想上长时间的困顿、迷茫以及被贬官至龙场的穷厄后,他终于悟道。他发现空谈“存天理,灭人慾,,往往会使人成为虚伪的道学先生,而“天理”并不会真正实施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对此,他提出了“心即理”的主张。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即是理,这解决了外在天理不能真正约束人的行为的问题。他的主张一经提出,仿如晴天霹雳,震撼了无数困囿于程朱理学之内的人心。
在心即理之后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这是他一生所提的主张中最重要的一个。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曾平定过无数次民变打退过无数流寇,在这过程中他发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知行的分离,正如程朱理学所主张的知先行后,这显然割裂了知行的本体,使人们有为恶的可能。正如一位学人如果每天读圣贤之书,懂得什幺是圣人所讲的“善”,但却从不去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善”的道理,那幺他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懂得“善”。针对这一问题王阳明提出:“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等知行合一的主张,将人的念头完全纳入行的範畴,使人的念头完全符合圣人所提出的“善”的标準。
王阳明反对空谈、针砭程朱理学弊端的心学主张不仅直接影响了明代一百多年而且泽被后世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受到他“此心即理”、“知行合一”主张的影响,并用其鞭策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本着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崇敬,我们编辑出版了此书。本书原文以清康熙十二年刻本《王阳明先生全集》中的《传习录》为底本,并参校清道光丙戌(六年)刊本《王阳明全集》,力求做到权威準确。注释部分以王力的《古代汉语词典》为基础,参考各经典版本力求精準。译文部分以信达雅为原则,保留古人的行文风格,并结合现代读者的习惯,用优美的白话再现原文的流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原文的难字部分还配有拼音,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理解文义。此外我们针对书巾内容还配有精美古版画,以图释文,在丰富版面之余,还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及乐趣。
《传习录》书名取自《论语·学而篇》:“传不习乎?”朱子《集注》云:“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知之于己。”希望读者诸君通过阅读这本《传习录》可以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传诸于己,并用“知行合一”的方式认真生活,相信这样的人生定会有别于庸碌无省的生活。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经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故自号阳明山人,后世人皆称其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心学的创始人。心学是儒学的一个派别,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宋元时期,程朱理学被扶为官方思想,其主要内容为“存天理,灭人慾”、“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等。王阳明为亲身体会朱子的格物论,曾连续穷格亭前之竹七日七夜,冥思苦想以至于劳思成疾,但最终却收穫甚微。他因此对正统的程朱理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对理学的怀疑促使王阳明不停地思考,在经历了思想上长时间的困顿、迷茫以及被贬官至龙场的穷厄后,他终于悟道。他发现空谈“存天理,灭人慾,,往往会使人成为虚伪的道学先生,而“天理”并不会真正实施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中。对此,他提出了“心即理”的主张。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即是理,这解决了外在天理不能真正约束人的行为的问题。他的主张一经提出,仿如晴天霹雳,震撼了无数困囿于程朱理学之内的人心。
在心即理之后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这是他一生所提的主张中最重要的一个。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曾平定过无数次民变打退过无数流寇,在这过程中他发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知行的分离,正如程朱理学所主张的知先行后,这显然割裂了知行的本体,使人们有为恶的可能。正如一位学人如果每天读圣贤之书,懂得什幺是圣人所讲的“善”,但却从不去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善”的道理,那幺他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懂得“善”。针对这一问题王阳明提出:“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等知行合一的主张,将人的念头完全纳入行的範畴,使人的念头完全符合圣人所提出的“善”的标準。
王阳明反对空谈、针砭程朱理学弊端的心学主张不仅直接影响了明代一百多年而且泽被后世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受到他“此心即理”、“知行合一”主张的影响,并用其鞭策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本着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崇敬,我们编辑出版了此书。本书原文以清康熙十二年刻本《王阳明先生全集》中的《传习录》为底本,并参校清道光丙戌(六年)刊本《王阳明全集》,力求做到权威準确。注释部分以王力的《古代汉语词典》为基础,参考各经典版本力求精準。译文部分以信达雅为原则,保留古人的行文风格,并结合现代读者的习惯,用优美的白话再现原文的流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原文的难字部分还配有拼音,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理解文义。此外我们针对书巾内容还配有精美古版画,以图释文,在丰富版面之余,还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及乐趣。
《传习录》书名取自《论语·学而篇》:“传不习乎?”朱子《集注》云:“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知之于己。”希望读者诸君通过阅读这本《传习录》可以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传诸于己,并用“知行合一”的方式认真生活,相信这样的人生定会有别于庸碌无省的生活。
名人推荐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万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啓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啓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家藏四库系列: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