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传习录全鑒典藏版

传习录全鑒典藏版

传习录全鑒典藏版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着作。《传习录》不但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教学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 本书延续并发展了“国学全鑒系列”的特点,专门向读者介绍《传习录》,内容丰富,材料充分,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译,让读者能够轻鬆地领会《传习录》的精髓,是一部学习国学传统经典的好书。

基本介绍

  • 书名:传习录全鑒典藏版
  • 译者:迟双明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开本:16
  • 作者:王阳明
  •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 页数:324页
  • ISBN:9787518001521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啓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作者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公元1529年。因曾隐居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执行长》、《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图书目录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1徐爱引言
2亲民与新民
3至善是心之本体
4求孝道于内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6知行合一
7行是知的功夫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9尽心即是尽性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11去其心之不正
12知是心之本体
13“礼”即是“理”
14天理人慾不并立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16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17因时致治
18事即道,道即事
19孔子删《诗经》
20徐爱跋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1主一之功
2念念存天理
3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4人心天理浑然
5心如明镜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7人须在事上磨
8下学与上达
9唯精唯一
10知行不分
11以循理为生
12三子是有意必
13志与功
14心即性,性即理
15理不容分析
16反省慎独
17性、理关係
18省察与克治
19非鬼迷,心自迷
20定是心之本体
21孔子正名
22毁不灭性
23有是体即有是用
24阳明与易经
25存养夜气
26动静无端
27“道”无所谓上下
28仁者恻隐心怀
29权变之道
30自愿原则
31良工心独苦
32“治生说”误人
33阳明与道教
34克制私慾
35哭则不歌
36防微杜渐
37儒家与科技
38后天修养之功
39道无精粗
40私慾如尘土
41克己功夫
42道无方体
43阳明的自然观
44随才成就
45做学问要有源泉
46贯通古今
47心统五官
48一念发动
49静中体悟
50持其志
51圣人如天
52理在心性中
53已发与未发
54颜子没而圣学亡
55现成良知
56本体不动
57主客消融
58心外无物
59时时用力
60“格”为“正”
61做功夫的目标
62孝悌为仁之本
63阳明批评佛教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1心之神明
2不假外求
3不能“只管求”
4王朱异同
5纯乎天理方是圣
6朱子之悔
7侃去花间草
8为学头脑
9志向真切
10主宰常定
11不务空名
12以改之为贵
13道德实践
14体用一源
15不肯移
16善用俱是
17主体性觉醒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19在心地上用功
20立志贵专一
21无所偏颇
22居敬穷理
23知是理之灵处
24本体无一物
25戒惧慎独
26尊孟贬荀
27保全真己
28贵目贱心
29萧惠好仙、释
30真知即是行
31死生之道
32性、道、教
33解偏救弊
34功夫是恢复明德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1特倡诚意
2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3功夫次第
4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5阳明的进学路线
6合心与理为一
7学、问、思、辨、行
8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9诚意、致知、格物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11知行合一之功
12拔本塞源之论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鍊
1心意之所向
2何思何虑
3圣人气象
4能实致其良知
5格物是致知功夫
6身体实践
7性气一体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1妄心与照心
2良知无起处
3精、一、理、气
4元神、元气、元精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6理无动者
7未发与已发
8良知的情感因素
9戒慎恐惧为良知
10照心妄心
11去欲存理
12儒佛之辩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14明则诚矣
15良知即是道
16乐是心之本体
17无所住处
18钱德洪跋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1良知与见闻
2在良知上体认
3素其位而行
4先知先觉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1实有诸己
2古本之复
3不可不辨
4公道、公学
5不敢缕缕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1圣人之治天下
2良知之学不明
3思以此救之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5彷徨四顾
6伏枕草草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9天地间只有此性
10本体即是良知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13“尽心”三节
14至当归一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八、教约——神而明之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1破数年之疑
2格物犹造道
3无欲故静
4虽闻见而不流
5在事上磨鍊做功夫
6合内外
7只是粗些
8理障说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11人人自有
12委曲谦下
13只要解心
14事上为学
15有诗别先生
16伤食之病
17学知与生知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1学存此天理
2学思非两事
3四句教
4阳明格竹
5童子格物
6强调“合一”
7知觉便是心
8格物即慎独戒惧
9尊德性
10致广大
11见性
12声色货利之交
13实去用功
14后天的感应
15超越见闻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17一掴一掌血
18何足为恃
19立命功夫
20性相近即性善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22灵明
23严滩之辩
24不择衰朽
25无我自能谦
26唯变所适
27故曰非助
28国裳请题字
29见在良知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31随人分限所及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33圣人本体明白
34善恶只是一物
35诚意之极
36分上事
37动静只是一个
38矜持太过终是弊
39作文作诗
40是无轻重也
41此心廓然
42佛氏不着相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2良知存久
3无根之树
4调习此心
5不为心累
6气亦性,性亦气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8天植灵根
9与人为善
10卜筮是理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1义即是良知
2思无邪
3道心人心
4因人施教
5自家本体
6看穿生死
7毁谤自外来的
8不厌外物
9因人而异
10简化“知识”
11圣人之志
12与物无对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14内外两忘
15道即是教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18养心不离事物
19告子病源
20同此一气
21心与物同体
22尽性至命之学
23剜肉做疮
24实落用功便是
25至诚前知
26能处正是良知
27天理即是良知
28重功夫不重效验
29巧、力非两事
30是非之心
31日之余光未尽处
32七情与良知
33知行即是功夫
34本体未尝有动
35不妨有异处
36父子讼狱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38自家经过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40自家解化
41在心上用功
42善与人同
43良知妙用处
44无未发已发
45圆融的人性论
46不为气所乱
47狂者的胸次
48反其言而进之
49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50泰山和平地
51念谦之之深
52天泉证道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并经王阳明本人审阅而成,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为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

徐爱(1488—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是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徐爱是一个典型的内圣型人才,可以说是阳明的“颜回”。正德七年(1512年)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本。但徐爱英年早逝,终年三十一岁。他生前一直期望为王阳明出《传习录》,后钱洪德完成其遗愿。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1徐爱引言
【原典】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己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以下门人徐爱录。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各种说法,都是以“旧本”为準,即程颢、程颐和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非常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颖,但是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都自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入研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唯精唯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我有幸经常接受先生的教诲,才知先生所求的“道”,接触到它好像很容易,但思量仰望它又愈见其高妙;表面看好像很粗浅,可是探讨起来,又是那幺精深;学习掌握的时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发现完善起来又是那幺无止境。跟随先生十多年来,竟然没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徵。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书。以下内容为门人徐爱录。

这段话是全文之开篇,相当于徐爱录的前言。在这里,徐爱除了介绍王守仁及其学说的概貌之外,还详细记述人们对王守仁之学的态度。由于没有去深入了解研究,人们“臆断悬度”,徐爱本人一开始的时候也对先生之道“闻而骇,既而疑”,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先生之道是多幺博大精深。这说明,在未深入了解之前就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陷入误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传习录全鑒典藏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