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论语通译/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世界名着

论语通译/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世界名着

论语通译/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世界名着

《论语通译(最新版)》由孔丘所着,本书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它虽非文学着作,但由于历来为士人所诵习,对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论语》多三言两语为章,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如论为政,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论教育,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论为人,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等等。 《论语通译(最新版)》在汉代有《鲁论》、《齐论》与《古论》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爵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论语通译/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世界名着
  •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 页数:144页
  • 开本:16
  • 作者:孔丘 朱允文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37960933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论语通译(最新版)》由孔丘所着,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其内容以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为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艺等诸多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本书先取《论语》的经典版本,配以精当的注释和準确的译文,尤适于中学生阅读。
打开《论语通译》,聆听“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着作,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作者简介

作者:(春秋)孔丘 编者:朱允文

图书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文摘

学而第一
精彩导读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论语》在古人心中何等重要!孔子便是从日常生活、学习入手,循循善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学习以及如何做人,为我们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可靠的行动指南。那幺,从哪些现象可以认识和掌握真理呢?我们又该怎样对待真理才是正确的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词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尊称,这里指孔子。说:同“悦”。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行温习,不是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幺?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拜访,不也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幺?别人不了解我们,而能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君子的风度幺?”
名家品读
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学习的能力就不能获得生存的本领,学习本领需要的是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进取。而学习的过程,既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有趣,但是,也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苦不堪言。人们的知识都是通过不断重複而得到的,那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境界,近乎于传说罢了。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複,才能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断地消化、吸收.最终掌握这些知识。
朋友是一个人成长曆程中的伙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人对待朋友一定要真心,而不能虚情假意,那样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挚和可信的,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朋友和获得朋友的帮助。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词
有子说:“一个人在家能够做到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敬,却喜欢犯上,这样的人是不多见的。不喜欢犯上,而喜欢造反的人也是不多见的。君子追求做人的道理,有了根本的做人的原则,也就达到道德要求了。孝顺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长,这才是一个人能够实施仁道的基础。”
名家品读
父母和兄弟姊妹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在家庭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的支柱,也是一个家庭存在的基石,在漫长的岁月中,也正是父母含辛茹苦地生养育着自己的儿女,并把我们培养成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一个人的每一点儿进步都离不开父母和家庭的支持,作为一个人又怎幺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兄弟姊妹们朝夕相处于一个屋檐下,彼此之间应该互相扶助、共患难,又怎幺能不尊敬自己的兄长与姐姐、爱护弟弟与妹妹呢?做到了这些,也就能成为社会上遵守秩序的良好公民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解词
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管做什幺事都喜欢用花言巧语来骗人,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幺仁德的。”
名家品读
语言上的巨人,往往是行动上的矮子。利用语言来欺骗他人,隐瞒自己的真实企图,这样的人只会使用花言巧语,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的形象幺?一个人不用真诚的心来面对自己身边的人,而且不用真心付出来换得他人的支持,只是善于利用讨好他人的手段,来博得他人好感,获得利益,对于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好啊!
要警惕我们身边存在的伪君子,并且善于保护自己,这样才能避免受伤害。不然自己很容易被这样的人引导走上不正确的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词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每天我都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想想自己在给人做事情时是不是做到了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遵守信用?对待自己的学业是不是做到了经常地学习?”
名家品读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要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提高自己的修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自我反省,通过内心的体验重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
曾子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在过去是这样,在今天不也是这样幺?自我反省的範围和深度也不应当仅仅限于以上,而要不断地伴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住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代共同前进。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词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大家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则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和守信用,博爱却能对有仁德的人格外亲近。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够资格学习文化。”
P2-4

序言

书一直都是人类的朋友——不过,这位朋友与我们每个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样。也许是泛泛之交,也许是心心相惜的难求知音。这其中的原因就太多了,正所谓书海无涯,许多人往往望洋兴叹。时至今日,我个人对书的认识也不外乎“书非借不能读”之类的。
不过,一说到读书,我就很容易想起我的童年。
童年时代,没有什幺书可读——我经历过完完整整的十年“文革”——那个时候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更不用说读什幺中外名着了。好不容易“文革”结束了,才意识到这事儿的重要性,于是乎马上开始恶补,其内容却是最为简单、最为普通的基本文化知识。上了大学,才真正意识到知识海洋的宽广、博大、精深,于是乎便如饑似渴地读起书来。什幺书都读,什幺书都看,什幺书都买——买不起的就抄!由于时间紧迫,对于我所读的、所看的、所买的、所抄的所有的书都来不及进行深入思考,落得个“博闻强记属第一”的称号,却没有从这些书中感悟出什幺。这固然遗憾,但总算把该读的历史书基本上都读过了。
说实话,大家能够认识我这幺个其貌不扬的人,也多亏我当初一直坚持不懈地读书。正因为如此,我才真正地感觉到读书的重要。
说到读书的重要,我觉得,古今中外的名人对此的论述可比我说得精彩多了。
比如在一千年前的中国,有位叫做赵恆的皇帝,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诗中说到了读书的益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话虽然俗了点,但却是大实话。
又比如,宋真宗赵恆之后六百年的英国,着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经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不过,这话从人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嘴里说出来,那就文雅多了。他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ile,natural philosophy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呢,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附带说上一句,“知识就是力量”也是培根说的。这话说得还真不假。
话说到这里,你一定会说:您这话说得虽好,“知识就是力量”,这不假;可是,您还应该听说过那句话——学海无涯,就是我天天以苦作舟,我也看不过来啊。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这好书未免也太多了点儿吧?我看得过来吗?光是世界文学名着就有成千上万本,更别说您所学的专业——史学——的世界名着了。这要是都看完了,估计我这辈子就交待在这里了——我就甭乾别的了,就是生命不息、看书不止,我也看不完啊。
你说的话,也是一句大实话。你思考的问题,也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知道你的意思——如果有人能够精选出一些我们必须要读的文学名着,最好再加上一些当今名家对这些文学名着的精彩点评,这样就最好啦。
你还别说,还真的有人这样做了。由希望出版社推出的这套“中外名着·名家品读版”丛书正好与你的想法吻合,而且,这套丛书还有一个值得大家推崇的地方,那就是:名家与读者一起品读名着,名家对名着的精髓部分、重点、难点、经典对白以及精彩段落进行了批注,这样更有利于读者快速掌握名着的精髓,提高文学素养,从而达到阅读快、记忆深的目的。
是为序。
纪连海
2008年5月18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论语通译/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世界名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