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鼠疫
东北鼠疫,又称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鼠疫
- 时间:1910年10月
- 首发地区:满洲里
- 殃及地区:河北、山东
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齧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採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相继死亡。一时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东北大鼠疫不仅造成了当时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还带来了生存压力及经济生活的全面恐慌。这场鼠疫被称作“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捲走了6万余人的性命。
鼠疫出现后,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抽调所能调动的北洋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採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採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
针对伍连德下令“焚尸”一事,还有一段曲折经历。当时在伍连德布置并实施的各种堪称科学的防疫措施全面开展后,疫情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隔离、消毒、阻断交通……能做的事情都做了,疫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此时的伍连德忽然意识到问题的癥结可能出在尸体掩埋这个环节。因为鼠疫桿菌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只有两种办法可以阻断鼠疫通过尸体传播,一个是深埋,另一个便是“焚尸”这个念头在伍连德脑海中闪过,连他自己也不由一颤。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对待父母先人的遗体更加尊重备至。在传统观念下,“焚尸”简直不可想像。即便是生长在海外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挑战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他思来想去,惟有上书朝廷,请皇帝下一道圣旨才能平复民间的反对。伍连德上书朝廷,描述了哈尔滨尸横遍野,无力掩埋的现状,并申明尸体中含有的疫菌将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不儘早处理,后果不堪构想。因此,他呈请圣上颁一道圣旨,準许火葬。同时,哈尔滨的官商绅士们也联名向吉林总督(当时哈尔滨属吉林境内)陈情,希望批准火葬。想来,伍连德焚尸的请求对清政府震动很大。以至于三天以后,他们才收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準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画进行
宣统三年,大年初一。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庆祝新春佳节,而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坟地却一片肃杀。200名工人把100个棺木或尸体堆成一堆,一共堆了22堆,浇上煤油,付之一炬。哈尔滨的文武官员见证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2200多具尸体就这样灰飞烟灭了。随后,俄国防疫部门也效仿中方的做法,把辖区内染疫尸体,无论是新近死去的还是已经腐烂的,全部火葬。2月间,俄方共焚化了1416具尸体,其中1002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掘出来的。此时,傅家甸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人染鼠疫死亡。适逢春节,为了能消弭人们悲伤的情绪,振作大家的精神,防疫部下发传单,号召大家燃放爆竹,沖沖晦气。说来蹊跷,从这一天开始,傅家甸一直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竟然下跌了。1911年3月1日夜0时。哈尔滨防疫局内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时针指到午夜0时,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为零。随后,长春、奉天、铁岭……东北各个大城市纷纷传来捷报。死于鼠疫者:零。

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终于被遏制住了。在大瘟疫前,清政府态度之开明,行动之果断,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而伍连德为首的中国医务工作者在防疫中採取的措施之科学,又让世界医学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