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与白(司汤达的小说)
《红与白》与其代表作《红与黑》属于姐妹篇,原名《吕西安·娄万》。本书是其创作的众多文集中的一种。
基本介绍
- 书名:红与白
- 作者:司汤达
- ISBN:7532728099
- 页数:684
- 定价:45元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10-1
- 开本:大32开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是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司汤达的文集中的一种。小说主人公吕西安是银行家之子,但对继承父业不感兴趣,从军当了骑兵团少尉,开进南锡城时不慎坠马,偶遇看热闹的年轻美貌女子夏斯特莱夫人。夏斯特莱夫人年轻守寡,拥有百万家产,是南锡上流社会中不少贵族青年猎取的对象。但夏斯特莱夫人却对吕西安颇有意,于是两人就开始了一场真诚而热烈的恋爱。司汤达把这对年轻男女的感情纠葛,放到当时法国七月王朝各种社会力量互相矛盾、较量的背景中来描写,因而写得生动又深刻。
本书前言
译本序 时间是最有权威、最公正的文艺评论家。旧日文坛上多少煊赫一时、其实平庸无奇的作家,如今纷纷被时间的大浪淘汰了!经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依旧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不是依靠某种侥倖,而是依靠他们的才华,依靠他们丰富的经历,依靠他们对当时社会生活斗争的参预,依靠他们当时深刻的观察、思考与感受,才获得这种成功的。他们的作品忠于生活,忠于现实。儘管他们写的是过去年代的事情,但至今人们读来,依然如在目前,仿佛亲历其境,亲闻其声,一种强烈的新鲜感不禁油然而生。司汤达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红与白》,原名为《吕西安·勒万》,像他的《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一样,也是一部经过时间考验而在法国文学史上扎下根来的传世之作。 《红与白》是司汤达自一八三四年五月至一八三五年三月间写成的。全书共六十八章,当时已定稿者有十七章。司汤达生前未及出版。作家逝世十余年后,即一八五五年,才由司汤达的表弟高隆发表这部小说的前十七章。一八九四年有个叫让·德·弥谛的人刊行过这部作品的全部手稿,但其中有多处被删改。直到一九二七年才出现经亨利·德布拉伊校订、由商皮翁出版社出版的可靠版本。现在的版本共分两部:第一部写本书主人公吕西安·勒万作为骑兵团少尉到南锡后的经历;第二部描写吕西安回到巴黎后的从政生活。司汤达原计画再写第三部,但后来却放弃了这个打算。儘管如此BB,这两部六十八章,还是对吕西安的性格、思想、感情与抱负作了完整的艺术概括,在故事情节上也保持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生活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一个作家本身的生活经历、思想和抱负,对他的文学创作始终具有深远的影响。《红与白》诚然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其中却折射出司汤达生活经历与思想活动的某些身影和闪光。 司汤达生于一七八三年。当时在朝统治的是国王路易十六。司汤达出生六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司汤达虽然出身于一个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反对革命的有产者家庭,但他从小在外祖父这个伏尔泰信徒的影响下,很早就受到新思想的薰陶。他热烈拥护法国大革命。他曾回忆说:他在共和军获得胜利的日子里,偷偷地缝製了一面小小的三色旗,就在他家大住宅的一个房间里举起这面旗子,表示庆祝。后来这面旗子给撕毁了,他就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殉国的勇士。 但是法国大革命几经波折:这一阵子吉伦特派当权,下一阵子雅各宾派执政;后来又发生马拉被暗杀,雅各宾派被推翻,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于是保王派趁机在各地发动叛乱,甚至想夺取巴黎;但他们的阴谋被青年将领拿破仑一举粉碎。这以后拿破仑称帝,接着又把革命烽火烧向全欧洲,但是征俄一战,惨遭失败,拿破仑被放逐于厄尔巴岛;再后来波旁王朝复辟;接着,拿破仑潜逃回来,重新登台,但他只支撑了一百天,波旁王朝第二次捲土重来,一度被赶下台的路易十八重新执政;以后又是查理十世统治,六年后引起七月革命,革命失败,统治大又就转到路易—菲力浦手里。 ……
本书目录
译本序
原编者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部
第二部
附录一 社会地位
附录二 亨利·贝尔
作者介绍
司汤达(1783-1842),法国十九世纪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价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是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司汤达的文集中的一种。
司汤达

电影信息
电影名:红与白
製片国家:中国大陆
製片机构:峨嵋电影製片厂
上映年份:1987年
影片颜色:彩色片
影片类型:故事片
演职员表
职员表
陆小雅.... 导演
陆小雅.... 编剧
贺慈航.... 编剧
强军.... 摄影
周青.... 美术(製作设计)
郭文景.... 作曲
罗国华... 录音师(收音)
王爱春... 剪辑
邓家慧 .... 剪辑
山歌 .... 副导演
杨焰凌.... 副摄影
高新春.... 美工
祝国荣.... 灯光(照明)
林宁.... 道具
游青淑 .... 化妆
钟丽.... 化妆
冯桂兰 .... 服装指导
殷芹 .... 服装指导
林学德 .... 配音
峨影乐团 .... 伴奏
唐青石 .... 指挥
安得力 .... 製片人
贺慈航.... 原着
演员表
许还山 .... 潘一丁
徐展 .... 潘大成
郭允泰 .... 龚凡
翁显樵 .... 王艾
俞平 .... 闽淑芬
章非 .... 李彬文
赵悦 .... 陈洁
狄凤臣 .... 老余
张良 .... 仲老
陆今龙 .... 张医生
吴志远 .... 惠真
耿忠 .... 赵小妹
姚辉录 .... 赵父
毛瑞 .... 赵母
李宗华 .... 金金
根据贺慈航的小说《陷阱上的鲜花》改编。
内容介绍
长江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前辈尊长、同窗校友共济一堂。校庆大会上,校长龚凡把病员集体赠送的写的"神医圣手"四个大字的条幅送给了从教40年的潘一丁教授。潘教授激动地接过条幅,又转身送给了他的老师仲老先生,以谢教育之恩。40年来的成就,饱含着许多从失误中得来的血的教训。面对荣誉,更促使潘一丁出版总结自己失误的《历年误诊病例剖析》一书,希望失败的教训同样给人们带来启示。正当学校沉浸在校庆的喜悦中时,发生了一起误诊死亡事故。死者是舞蹈学校尖子学生赵小妹,主治大夫是潘一丁的儿子潘大成,他年轻有为,不免恃才傲物。这次他草率诊断,忽略了患者的某些症状,造成误诊。即将卸任的校长龚凡,在这意味着自我总结的校庆日子里不希望出现事故;他的接班人王艾也暗示大成,不要将未记入病案的情况讲出来,打算以正常死亡平息此事。赵小妹父母也拒绝尸检。为了弘扬求实精神,潘一丁教授不顾校方的阻拦和儿子进退两难的处境,亲自到赵家,说服其父母在尸检单上籤了字。潘大成在父亲的帮助下,鼓起勇气,等待尸检的结果。学校召开大型学术会议,潘一丁做了长篇学术报告,讲述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他讲到自己误诊的最后一例时,在座的闵护士长突然晕倒。原来,潘大夫误诊的那位25岁的胆囊癌患者正是她当年新婚不久的丈夫。闵护士长深深爱着潘教授,潘教授不顾可能失去护士长的爱情,把这件事讲出来,是为了剖析自己,教育后者。在他的启发下,潘大成也讲出了误诊的真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红与白(司汤达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