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流行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呈球状,核酸为单链RNA,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低温条件下,能自下而上较长时间,在动物、鸡胚及组织培养细胞中均能增殖。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等吞噬细胞内增殖,并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炎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流行乙型脑炎病毒
  • 简称:乙脑病毒
  • 性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
  • 核酸:单链RNA

概述

流行乙型脑炎病毒
乙脑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毒粒为球形,有包膜,直径20-30nm,为二十面体结构。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包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5分钟,或5%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乙脑病毒为球形,直径40nm,内有衣壳蛋白(C)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尚有内膜蛋白(M),参与病毒的装配。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细胞浆内直接起mRNA作用,翻译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胞浆粗面内质网装配成熟,出芽释放。

形态与结构

敏感动物与细胞 乳鼠是常用的敏感动物,脑内接种乙脑病毒后3~4天发病,一周左右死亡,脑组织内含大量感染性病毒,是分离病毒、大量製备抗原的可靠方法。BHK细胞系、C6/36细胞系及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常用的敏感细胞,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圆缩、颗粒增多、细胞脱落等CPE。在培养上清中含有传染性病毒,胞浆内胞膜上可检出特异性抗原。细胞培养增殖病毒简便易行,已取代动物培养用物製备疫苗、诊断抗原,以及研究病毒複製机理、筛选抗病毒药物等。

敏感动物与细胞

抗原特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毒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变异。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诱发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在感染与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证实E糖蛋白上有与黄病毒属成员广泛并叉的属特异性抗原,也有仅与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罗脑炎病毒交叉的亚组物异性抗原,以及仅乙脑病毒具有的种特异性抗原。不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用于研究乙脑病毒抗原结构与功能以及鉴定新分离的毒株,解决了常规免疫血清特异性低的问题。乙脑病毒囊膜糖白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鸽、雏鸡红细胞,在pH6.2~6.4条件下凝集滴度高。病毒血凝素与红细胞结合是不可逆的,但这种病毒与红细胞形成的複合物仍有感染性,加入特异性抗体可抑制这种血凝现象。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乙脑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30分钟灭活,故应在-70℃条件下保存毒株。若将感染病毒的脑组织加入50%甘油缓冲盐水中贮存在4℃,其病毒活力可维持数月。乙醚、1:1000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适宜pH8.5~9.0。

传染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传染源主要是猪。流行病学调研证实,本病现在猪身上流行,经过流行季节猪的感染率可达100%,每年都有许多被感染的猪。所以,家禽、家畜,尤其是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及中间宿主。

早期表现

突然高烧39度左右,早期精神比较差,有呼吸道的症状,如:咳嗽,表情淡漠,精神不好,抽风,惊厥。乙脑的病情还是很严重的,有各种病的体徵,同时孩子吐的比较明显,有些呈喷射样,嗜睡。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如果孩子比较小,前囟门没有闭合的话,如果前囟比较高,比较饱满,都是乙脑的表现

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必须重视对症治疗,要认真把好“三关”,即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具体办法如下:
(一)降温:高烧易发生惊厥,可加重脑水肿,诱发呼吸衰竭,故必须及时降温,最好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力争降到36℃左右,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等。
(二)镇静:乙脑患者因头痛剧烈,常有烦躁不安,因颅压增高易发生惊厥,故应给以适量镇静剂以防止发生惊厥。如果遇抽搐患者则应儘快地用镇静剂予以控制。
(三)防止呼吸衰竭:重症病例早期可发生颅压增高。在防治颅压增高上首先要防止痰堵造成换气不佳的缺氧,故应多让病人侧睡,防止昏迷时舌根后坠。若已出现痰堵,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以改善肺部的换气功能。当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引起呼吸衰竭时,应立即给以脱水剂。如病人有缺氧表现,则应早期给氧,如病人出现呼吸表浅或节律不齐时,应採用呼吸兴奋剂。
此外,支持、综合治疗亦应重视,如认真细緻的护理,高热量多维生素的营养性流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预防继发感染等。
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是很重要的。

监测

乙脑的流行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目前尚无理想的监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监测方法提供参考
(一)媒介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定期、定地点、定时间、定量捕捉蚊子,特别是定地点最好在牲畜棚(特别是猪圈)内,定时间最好是黄昏7-8点蚊子吸血高峰时,观察三带喙库蚊的出现时间及其在蚊中所占比例。
(二)猪抗体的监测:猪群抗体阳性率调查及猪抗体50%阳转日出现时间(提前或后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带喙库蚊的强度和出现早晚。查猪抗体时要注意母体抗体或既往感染对结果的影响,最好是4-5月龄的仔猪,其母体抗体已消失,用这样的猪观察抗体比较可靠。
(三)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有人报导隐性感染高的地区,人群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达78%,乙脑的发病率就低,仅为2.6/10万;而隐性感染低的地区,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仅为10%,则乙脑的发病率高达38.3/10万。
(四)气象因素:特别是气温和雨量很重要,气温高不仅有利于蚊虫的孳生,而且能提高病毒在蚊体内的毒力和数量。晴天和雨天交替最有利于蚊虫的孳生。

中医治疗

中医治乙脑(流行乙型脑炎病毒),多以温病立论,以卫气营血的辩证确立治疗方法。临床主要动用以下八法:
解表法主要用于疾病早期,病多在卫分,病情较轻者,以辛凉解表为主。主要方剂银翘散,桑菊饮等。
清热法主要用于疾病的急性期,病已入里,或表里同病,或病在气分、营分、血分,病变以温热为主。方剂有白虎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化湿法主要用于气分暑温偏重或暑湿并重者。方剂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等。
泻下法用于病邪入里,腑实里结者。选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开窍法用于邪入心营,痰蒙清窍者。方剂有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用以清心开窍;用苏合香丸、菖蒲郁金汤等豁痰开窍。
熄风法用于热盛风动或阴虚风动者。选用清热风方剂如钩藤熄风散、羚羊钩藤汤;滋阴熄风方剂有大定风珠、小定风珠、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滋阴法用于疾病后期阴津亏耗者,选用益胃汤、竹叶石膏汤、清络饮等。
救逆法用于挽救病人少阴之亡阳证,选用独参汤、参附汤、参附龙特救逆汤等。
本病的预防措施首先是防蚊灭,控制和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6个月以上至10岁以下儿童及易感人群,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保护率可达60%-90%。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流行乙型脑炎病毒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