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堡镇(瑞金市下辖镇)
九堡镇位于瑞金市西北部,东西宽约13公里,南北长约26公里,距市22公里。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76个村小组,现有居民13583户,6.5万人,有党支部28个,党员1105人。设有九堡圩、官仓圩、清溪圩三个圩场,拥有3所中学, 21所国小,1所中心卫生院和1座综合文化大楼,九冈、云九、沙九三条公路穿境而过,连线323国道。是瑞金市西北部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集贸中心,历史上素为粮丰烟盛之地,尤为菸叶、香芋、生姜而闻名省内外,是全省菸叶种植先进乡镇。中国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座落在坝溪村花门斗钟氏宗祠;中华着名烈士——赵宝成“铜钵山红军烈士纪念亭”屹立在铜钵山;密溪古村明清建筑群,于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专家学者誉为“江南民居建筑博物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瑞金市九堡镇
- 外文名称:jiubao Town
- 行政区类别:镇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1个居委会和24个村委会
- 政府驻地:九都街
- 电话区号:0797
- 邮政区码:342504
- 地理位置:瑞金市西北部
- 面积:206平方公里
- 人口: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6.58万人
- 方言:客家语-宁龙片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着名景点:瑞金密溪古村、铜钵山、环溪水库
- 机场:瑞金机场(在建)
- 火车站:瑞金火车站
- 车牌代码:赣B
历史沿革
相传最初叫“九宝”,因为这里有9种奇珍异宝,以山坑的芋子,慈坑的生姜,粪箕窝的九尾松,河坝里的果蔗,铜钵山的方形竹子,黄渡村种植的红萝蔔,崖刀石的花生,清溪村的晒烟,羊角岭下的红薯等九种实物奇特而着名。后来,由于钟、刘两大姓氏经常发生械斗,所以各自修筑堡垒自保,而改名“九堡”。
1958年为密溪、九堡等乡,1958年设九堡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设镇。1997年,面积206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坝溪、密溪、莲塘、富田、富村、官仓、石角、沿岗脑、清溪、丰塘、横山、谢村、珠斗、兴田、山坑、罗田、羊角、岭下、暂下、山塘、松燕、黄渡、下宋、桥头、杨梅、沙陇、小陂27个行政村及九都街居委会,镇政府驻九堡圩。
[邮编]342504 [2008年代码]360781103:~001九都街居委会 ~200密溪村 ~201富田村 ~202富村 ~203官仓村 ~204石角村 ~205沿岗村 ~206清溪村 ~207丰塘村 ~208谢村 ~209珠斗村 ~210慈坑村 ~211羊角村 ~212坝溪村 ~213堑下村 ~214桥头村 ~215松燕村 ~216山塘村 ~217小陂村 ~218下宋村 ~219沙壠村 ~220杨梅村 ~221黄渡村 ~222山坑村 ~223兴田村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密溪、富田、富村、官仓、石角、沿岗、清溪、丰塘、谢村、珠斗、慈坑、羊角、松燕、山塘、小陂、坝溪、堑下、黄渡、下宋、沙壠、杨梅、桥头、山坑、兴田等24个村民委员会,九都圩1个居委会,376个村民小组。
密溪村位于九堡北部,距九堡圩11公里。辖区面积13355亩,其中耕地面积1105亩,山地面积12250亩。共有23个村小组,现有居民750户,3120人。农民主要以水稻、菸叶和脐橙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0.28万元。密溪开址建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村庄内保存有大量明清故建筑,历史文化积澱深厚,于2003年被授于“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被专家学者誉为“江南民居建筑博物馆”,是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範围的中国传统村落。
珠斗村位于九堡北部,距九堡圩2公里,辖区面积9497亩,其中耕地面积1517亩,山地面积7980亩。共有18个村小组,现有居民704户,3256人。农民主要以菸叶和水稻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0.23万元。
羊角村紧邻九堡圩,辖区面积10762亩,其中耕地面积1112亩,山地面积9650亩。共有20个村小组,现有居民646户,3189人。农民主要以菸叶和脐橙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0.43万元。九堡镇人民政府坐落于羊角村,羊角村后龙山种植的红薯,天再旱不用浇水,并且果实大而甜脆,甘胜凉薯,被誉为“九宝”之一。
沿岗村位于九堡北部,距圩镇7公里,辖区面积10913亩,其中耕地面积513亩,山地面积10400亩。共有6个村小组,现有居民278户,1201人。农民主要以菸叶和水稻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0.23万元。
松燕村紧邻九堡圩,辖区面积19232亩,其中耕地面积847亩,山地面积18385亩。共有11个村小组,现有居民642户,2568人。农民主要以菸叶和水稻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0.2万元。
石角村位于九堡北部,距九堡圩7公里,辖区面积13962亩,其中耕地面积1302亩,山地面积12660亩。共有16个村小组,现有居民750户,3150人。农民主要以菸叶和水稻为主导产业,人均年纯收入0.18万元。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6.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18.24%。另有流动人口13009人。总人口中,男性34569人,占52.6%;女性31195人,占47.4%;14岁以下16556人,占25.17%;15~64岁44882人,占68.25%;65岁以上4326人,占6.58%。2011年人口出生率13.2‰,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6.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镇总人口6.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万人。另有流动人口13009万人。男性34069人,占52.6%;女性30695人,占47.4%。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6千米。总面积468.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372平方千米,占80%;水域96.5平方千米,占2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8.7人。
这是一片金色的土地。九堡地型成盆状,土壤、山体富含锌、铁、黄金、煤矸石等矿物质,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4千米长的九堡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2.68万亩的良田里孕育着5000多亩“黄金叶”,是全省优质菸叶生产基地之一。22.3万亩的青山间,有5000多亩的脐橙生产基地,脐橙成熟之际,赤金色的果实大而浑圆,如群星满坠绿色的幕,清香之气,甘甜之味,沁入心脾。

这是一片绿色的田野。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谋划下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九堡绿色产业兴旺发达,从传统的田地,转战山林和养殖厂,形成“三元合一”的农业发展趋势,并逐步打造成科技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以生姜、香芋、甘蔗、花生、茶叶、油茶、毛竹、生猪、肉牛为特色的产业,遍布24个村。3个集贸市场,圩镇面积达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万余人,圩镇内六条街道一纵五横,连线起2.6万m2九堡镇商业城,每逢圩日,四面八方的民众齐聚集市,使得九堡成为瑞金市西北部最大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贸繁荣昌盛,经济蒸蒸日上,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这是一个古色的宝库。瑞金密溪古村客家古居群被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保留完好的清代客家徽派建筑群,誉为瑞金市“十景”之一。铜钵山位于九堡镇西北部,为瑞金旧“八大景”之一,号称绵江第一峰,站在山顶可览三县风光,山顶有昭灵王祠,以及大量石刻。明清时期,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诗篇。昔日广植油茶树,素有“悠悠茶歌,巍巍铜钵”之说,遂成“铜钵茶歌一景”。 琳琅满目的客家特色小吃,可谓客家文化里的美食瑰宝。
这是一个多彩的桃源。攀铜钵山峰,览三县风光;登石螺岭崠,助强健体魄;访瑞金密溪古村,赏民情文化;尝九堡小吃,品客家风味;饮九龙仙茶,悟人生真谛。这片旅游休闲的圣地,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静谧,金色田野、翠色山林、四季果香、古色古楼、红色遗址、百味小吃、民间小调、木偶戏曲,给人以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四维一体的享受。
九堡镇西天坝花海
九堡镇庭芳公园


历史
铜钵山下,坝溪河畔,奇特的九种实物堪称“九宝”,九堡镇1958年为密溪、九堡等乡,1958年设九堡公社,1984年改乡,1994年设镇。
镇设九堡圩官仓圩清溪圩,瑞金市九堡圩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 ,每逢圩日,赴圩者万余人。九堡圩各类米果,煎炸食品等小吃出名省内外。
九堡镇铜钵山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为丘陵地带,地势呈中低,四周高。海拔一般在200~450米。铜钵山海拔885米为全市最高峰。
气候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32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2312毫米,最小为980毫米,暴雨类型一般有锋面气旋雨和颱风雨等。
九堡镇铜钵山金顶

水文
境内水域属贡江水系。全镇河溪34条,流域面积20Km以上的河流有12条,总流程675.6Km,河网密度0.76Km/Km。境内主要河流为九堡河,源出大柏地乡肖岭村,于山河村出大柏地乡境,入九堡镇环溪水库,经官仓、清溪、珠斗等村,过小陂入云石山陂下村,于大坝村安子上出境流入会昌西江镇境内,全长81.5Km。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有金、铜、锌、煤等矿产。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酷热、雷击等。旱涝灾每年4月及11月出现。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5处,农家书屋20个,藏书20余万册。
教育2011年末有幼稚园44所,国小16所,国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国中3所。国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086.6万元,比上年增长81.05%(含校建资金)。

医疗卫生2011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门诊部(所)30个;有床位4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6.4张。专业卫生人员114名,其中执业医师10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12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8万人次。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73.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有24个村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7%。
体育2011年末有学校体育场5个,12%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广播电视1994年5月建成九堡镇有线电视台,后改称九堡镇广播电视站,现有有线电视复铺22个村5300户,入户率48.5%。
社会保障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0户、人数249人;医疗救助1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648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42户、人数207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39人;敬老院4家,床位236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563人。社区服务设施2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3.6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538人,参保率54%。
九堡接财神

经济发展
九堡绿色产业兴旺发达,从传统的田地,转战山林和养殖厂,形成“三元合一”的农业发展趋势,并逐步打造成科技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从而使得人民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超过3600元。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以生姜、香芋、甘蔗、花生、茶叶、油茶、毛竹、生猪、肉牛为特色的产业,遍布24个村。3个集贸市场,圩镇面积达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万余人,圩镇内六条街道一纵五横,连线起2.6万m2九堡镇商业城,每逢圩日,四面八方的民众齐聚集市,使得九堡成为瑞金市西北部最大农副产品集散地。2011年,瑞金市重点项目沙洲坝(塔下寺)-瑞林公路改造项目启动,交通改善后,必将使得九堡的经济蒸蒸日上,商贸更加繁荣昌盛。
农业
耕地面积2.6804万亩,人均0.44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水稻、菸叶、蔬菜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1.4633亿元。2011年生产粮食1.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0.2万亩。2011年生猪饲养量0.9万头,家禽年饲养量24万羽。
工业
以服装、鞋、伞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10.5亿元。拥有工业企业5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63个。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城乡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3.8亿元。出口总额3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主要产品有服装、鞋、伞及生姜、香芋等农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地。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2011年末,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
乡镇建设
2000年以来,九堡镇党委、政府弘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依靠和发动广大干部民众,围绕“产业调优、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积极贯彻落实“一个要务、两个务必、三个代表”的要求,推动了九堡镇经济和各项产业的全面发展,至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3864万元,财政收入480万元,人均收入达2267元,菸叶收购突破1.2万担;两个文明建设项果纍纍,全镇85%以上的村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上了电话,有线电视履盖率达95%。瑞金密溪古村的客家古建筑和铜钵山旅游已成为特色品牌,教育设施网点设定日趋合理,拥有中学4所,国小2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村有农民夜校和文化活动中心,计生工作年年达标,社会治安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以一个独特的方式 展示在世人面前。
2000年以来,九堡镇的城镇建设列入了全省重点建制镇,兴建了25000平方米九堡商业城、坝溪农贸市场和羊角农产品交易中心,农贸流通功能不断加强,九堡已成为瑞金市西部的商品物流中心。结合新农村建设,九堡镇抓特色,突出一村一品发展农业、工业。基本实现龙头产业。一、3300多亩优质菸叶基地履盖全镇24个村、产量超万担,成为全省优质菸叶生产基地镇,是赣南捲菸厂、江西捲菸厂、上海捲菸厂的主、配料菸叶。二、以脐橙为主的4800多亩果业基地分散在全镇:密溪、石角、清溪、丰塘、珠斗、谢村、坝溪、沙壠、下宋等四面山坡;三、以生姜、香芋为主6600余亩的蔬菜,集中于山杭、慈坑、黄渡、松燕等村;四、以养猪、养鸡、养鸭等为农民增收;五、以密溪化工厂、下宋宏良电子厂、羊角编织袋厂、製衣厂等为主的工业生产基地,农民劳动就业率日趋提高。六、以九堡圩、清溪圩、官仓圩为中心的农贸市场,集结繁荣九堡的景象;等等。各项产业齐驾全镇新格局。
文化
民风民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谈婚论嫁。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亲,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定亲也叫大扎,即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公、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归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麵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带着到祠堂烧香祭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父母、长辈,西边外戚,北边房亲,南边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伺仪)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定亲也叫大扎,即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公、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归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麵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带着到祠堂烧香祭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父母、长辈,西边外戚,北边房亲,南边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伺仪)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坐月子
坐月子,是每个做新妈妈的特权,各地都有不同的坐月子习俗,在客家地区,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直到满月后(一般为30天)才出房门。坐月子期间,产妇享受最优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好的饮食、充分的休息,成为全家人都围着团团转的中心人物,同时也还有不同的习俗。
喝鸡子酒。坐月子期间,一般每天三正餐三点心。所吃的东西,都比较讲究,一要富有营养利于补身子的,利于增加奶汁;二要选择“温、热、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吃梅菜乾、番薯叶、苦脉、三月菜,不吃其它青菜。产妇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鸡子酒(含姜、鸡、酒)。姜要老姜,多用于煮鸡、煮蛋。煮鸡用油锅将姜炒熟,再加上糯米酒,用文火煮熟。产后的当天就要吃鸡子酒,最好是一只能祛风驱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鸡(叫“雄鸡”),此后一般食阉鸡,若有未生蛋的小鸡更好。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一般要吃十来只至三十只鸡、十多斤老姜和三十斤以上的糯米酒。
洗树叶澡。客家产妇坐月子期间,除料理婴儿之外,不做其它家务劳动,还要经常用某种树叶(如龙眼树叶等)熬过的水洗澡,这是为了消毒和祛风。
系手帕。坐月子期间,由于产妇产后气血虚弱、筋骨鬆弛,风寒湿邪易趁虚而入,容易引起感冒、风湿、关节酸痛、腹泻等疾病,故不能洗头、不能吹风。农村手帕方便,便把手帕折上几折,系在额头上,刚好挡住太阳穴,可以防风。
挂门帘。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挂上门帘主要是“避邪”,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弄成婴儿的疾病。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婴儿满月之后才好见面。
客家妇女如此重视坐月子,一是“传宗接代”,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二是因为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旧时农村妇女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必须保证她们过好坐月子关,不要削弱体质,更不要留下病根。正因为如此,在客家农村,许多妇女七八十岁了,依然腰板硬朗,手脚灵便,可以从事主要农村劳动。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坐月子
坐月子,是每个做新妈妈的特权,各地都有不同的坐月子习俗,在客家地区,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直到满月后(一般为30天)才出房门。坐月子期间,产妇享受最优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好的饮食、充分的休息,成为全家人都围着团团转的中心人物,同时也还有不同的习俗。
喝鸡子酒。坐月子期间,一般每天三正餐三点心。所吃的东西,都比较讲究,一要富有营养利于补身子的,利于增加奶汁;二要选择“温、热、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食物,一般吃梅菜乾、番薯叶、苦脉、三月菜,不吃其它青菜。产妇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鸡子酒(含姜、鸡、酒)。姜要老姜,多用于煮鸡、煮蛋。煮鸡用油锅将姜炒熟,再加上糯米酒,用文火煮熟。产后的当天就要吃鸡子酒,最好是一只能祛风驱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鸡(叫“雄鸡”),此后一般食阉鸡,若有未生蛋的小鸡更好。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一般要吃十来只至三十只鸡、十多斤老姜和三十斤以上的糯米酒。
洗树叶澡。客家产妇坐月子期间,除料理婴儿之外,不做其它家务劳动,还要经常用某种树叶(如龙眼树叶等)熬过的水洗澡,这是为了消毒和祛风。
系手帕。坐月子期间,由于产妇产后气血虚弱、筋骨鬆弛,风寒湿邪易趁虚而入,容易引起感冒、风湿、关节酸痛、腹泻等疾病,故不能洗头、不能吹风。农村手帕方便,便把手帕折上几折,系在额头上,刚好挡住太阳穴,可以防风。
挂门帘。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挂上门帘主要是“避邪”,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弄成婴儿的疾病。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婴儿满月之后才好见面。
客家妇女如此重视坐月子,一是“传宗接代”,为了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与平安,二是因为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在旧时农村妇女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必须保证她们过好坐月子关,不要削弱体质,更不要留下病根。正因为如此,在客家农村,许多妇女七八十岁了,依然腰板硬朗,手脚灵便,可以从事主要农村劳动。
当地特色
瑞金九堡的“九项宝”九种实物比较奇特,堪称“九堡” 。
客家古居与高山峻峰,形成独特旅游圣地。瑞金密溪古村的客家古建筑和铜钵山旅游已成为特色品牌,密溪客家古民居群系瑞金市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密溪村被列为江西省历史名村,是清朝乾隆年间学者罗有高(字台山)故里,保留完好的清代客家古建筑,主要有木牌坊、节孝坊、凝秀峰塔、罗氏大宗祠、罗台山墓等,被列为瑞金市十景之一,与环溪水库相连,使山水连为一体。铜钵山位于九堡镇西北部,距市区40公里,与宁都、于都交界,为瑞金八景之一,号称“锦江第一峰”,站在峰顶可览瑞金、于都。山顶有昭灵王祠,以及大量明代石刻。相传山上山下曾建庵36所,僧众多至千人,昔日地广植茶树,“春时,採茶者歌声互相应答”,遂成“铜钵茶歌”一景。明清时期,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诗句。此外还有石螺岭、环溪水库、沙壠水库等亦是休闲好去处。
瑞金九堡的“九项宝”九种实物比较奇特,堪称“九堡”
一、山坑村的芋头煮熟后软如豆腐。
二、罗田村慈坑小组种植的生姜色泽金黄,无姜渣,刀切口久不变色。
三、富田村河坝里种植的甘蔗,清香甜脆。
四、渔业场粪箕窝长一怪松,一树同生九个树梢,人称九龙尾松,实属罕见。
五、黄渡村种植的红萝蔔外红内白,肉质特脆,个头要比其它萝蔔大。
六、杨梅村崖刀石小组种植的花生,晒前摇之有响,晒乾后摇而不响。
七、清溪种植的菸叶,晒乾后揉成一团,放开后仍然平整无皱。
八、莲塘村铜钵山中,长有一种下方上圆,形似筷子的方形竹子。
九、九堡中学后面一块农田种植的红薯,天再旱不用浇水,并且果实特大又甜脆。
特色小吃
一、米果类
红薯叶米果、鳅鱼菜米果、艾叶米果、芭蕉米果、菠菜米果、豆叶米果、包菜米果、过年黄米果、米果子、山药米果、葫芦米果等
二、豆腐类
煎豆腐、竹竿烤豆腐、酱油豆乾、酸水豆腐、滷豆腐、豆腐脑等
三、肉汤类 牛肉汤、牛杂子、牛脚筋、猪血汤等
四、酒类
九堡水酒、客家米酒、客家泡製养生酒等
五、米冻类
仙米冻、吊茄子米冻、仙草米冻(绿色,也称米豆腐)、石灰米冻、酸水石灰米冻
六、丸子类
九堡肉丸、菜丸、汤圆子、羹子肉丸、鱼丸等
七、油炸煎果子类糯米条、油炸糕、炸元宵、芋洽子、芋包、红薯包、酸菜包、豆饼子、硬果子、过糖麻七、鱼子包、炸香芋、炸酥子、烤饼等
八、蛋类
盐鸭蛋、茶叶蛋、滷蛋、灶火炕蛋等
九、瓜果类
骚瓜、金瓜(梨瓜)、好吃葛(凉薯)、柿子、柿花、甘蔗、板栗、荸荠、杨梅、蒲昂子(地茄子)、广东果子(桃金孃)等
正宗九堡镇牛杂汤
红薯叶米果、鳅鱼菜米果、艾叶米果、芭蕉米果、菠菜米果、豆叶米果、包菜米果、过年黄米果、米果子、山药米果、葫芦米果等
二、豆腐类
煎豆腐、竹竿烤豆腐、酱油豆乾、酸水豆腐、滷豆腐、豆腐脑等
三、肉汤类 牛肉汤、牛杂子、牛脚筋、猪血汤等
四、酒类
九堡水酒、客家米酒、客家泡製养生酒等
五、米冻类
仙米冻、吊茄子米冻、仙草米冻(绿色,也称米豆腐)、石灰米冻、酸水石灰米冻
六、丸子类
九堡肉丸、菜丸、汤圆子、羹子肉丸、鱼丸等
七、油炸煎果子类糯米条、油炸糕、炸元宵、芋洽子、芋包、红薯包、酸菜包、豆饼子、硬果子、过糖麻七、鱼子包、炸香芋、炸酥子、烤饼等
八、蛋类
盐鸭蛋、茶叶蛋、滷蛋、灶火炕蛋等
九、瓜果类
骚瓜、金瓜(梨瓜)、好吃葛(凉薯)、柿子、柿花、甘蔗、板栗、荸荠、杨梅、蒲昂子(地茄子)、广东果子(桃金孃)等

十、其他
清汤馄饨、老秋钵子饭、牛肉汤饭、雪豆子汤、粉乾、水饺、滷鸭头、炒唆螺等等。
清汤馄饨、老秋钵子饭、牛肉汤饭、雪豆子汤、粉乾、水饺、滷鸭头、炒唆螺等等。
交通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局1处,代办所12处。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000户,电话普及率30%;行动电话用户15000户,网际网路用户300户。全年业务收入60万元。
公共运输
2006年建成九堡镇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50班次,日均容量1000余人次。九堡河自北向南贯穿中部,两侧丘陵、低山绵亘。有九堡至岗面乡、九堡至云石山乡、九堡至沙州坝镇公路连线323国道。
给排水
2008年建成九堡镇自来水厂,入户460户,管区有居委会、坝溪、羊角、堑下等,日产500吨。2010兴建桥头、沙壠、沿岗、密溪等村级自来水厂,有深水井5眼,年供水量30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了排水管道。
供电
1998年6月成立九堡供电所,位于九堡圩镇。九堡镇变电站位于羊角村,建成于2001年1月。辖区内有10KV线路110Km、0.4KV线路485Km,有公用、专用配变108台、总容量11781KVA。月均供电量为115万KW·h。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政府大院,九堡圩镇,坝溪新村等有绿化带10个,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
旅游
密溪古村
瑞金密溪古村是江西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从瑞金市西行40公里至九堡镇官仓圩,再沿一条古驿道逶迤北去约5公里,便来到了深藏在凤凰山下一个群山环抱的客家古村落、清代着名理学家罗有高(字台山)的故乡——密溪村。临近村口,只见两边山坡对峙,古树参天,脚下的山路隐没在拐弯处,迎面看见一座高耸入云的五层古塔凝秀峰塔,矗立在左边山坡上。越过山口,视野豁然开朗,一片阡陌纵横、葱郁碧绿的山川田野和鳞次栉比的村庄在人们眼前。喔,这就是“一带密溪淌绿水,千寻松竹染红霞”的瑞金密溪古村!
密溪村境内有三条小溪流过而得名,这点很有些类似赣县三溪乡,三溪乡也因为境内有三条溪流过得名。这种地名简朴如斯,足见开基人的淳朴。这种地名取法在赣南各地广泛存在,如一群鸭婆喜欢呆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鸭婆崬;时有白鹭飞来飞去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白鹭;最早搭建了三座棚寮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三寮;一片蕉林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蕉坑;满眼是芦箕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芦箕窝……据《江西省瑞金县地名志》记载,密溪的开基者为罗密峰,从宁都县城的大埠迁居而来,迄今已有近三十代人繁衍于此了。许是罗密峰喜欢这里密密如织的溪流,便用了名字中的“密”字和这一地的溪水,叫开了“密溪”名。如此,这名字便有了十分丰富的地理内容与人文内容。密溪村以罗为绝对大姓,传说,另一王姓大族在明朝时,因家道衰微,田屋被罗氏逐次买尽,而迁居稍远处。密溪村地处宁都通往瑞金的古驿道上,承接着千年来宁都至瑞金至福建的客家人南迁的脚步。
密溪现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规模宏大的主要有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泽公祠、密峰太公祠等十几处,一般占地面积都在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厅、私宅,则如星罗棋布,众星拱月般地散布在村内,多为砖木结构,也有一些祠厅全用木料构建,大部分屋顶都是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或硬山顶式,许多隔间垛墙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飞翘,颇有动感。
其实,密溪真正有人文内容的时代是在开基三百年后的清乾隆年间的罗台山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密溪村开始出名。出名始作俑者为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清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虽两次京试未中,但因文章出众,流传全国,影响后世。他几乎是个全才“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文学方面,罗有高以散文见长,既取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台山于乾隆四十四年因病卒葬原籍后,密溪建有“台山园”和“台山学堂”以作纪念。可以说,台山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现,使罗氏族人引以为荣并倾力大兴文风。密溪历史上乡宦众多,文风昌盛,也正是自乾隆年始。
不过,最令人驻足忘返的是密溪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罗氏大宗祠,大门两侧一排清明碑刻,青石板台阶两端屹立着一对威武的大石狮,高大雄伟的木门廊上高悬金字匾额,祠堂内外的木立柱、顶棚、雀替、挑檐和斗拱上都巧妙地装饰有多种手法雕刻的图案,在木构件上有多处层层累叠伸挑。使人讚叹不绝的是门廊顶部天花板上镶嵌着一幅由近百幅龙凤、瑞兽和花卉图案的雕板,均以深浮雕、镂雕等工艺手法雕就,形态栩栩如生,构图严谨,寓意深邃。祠堂内的柱樑斗拱之间保存有不少绘画,上厅天花板上又镶嵌着两对倒立的木雕描金狮子,宛若在活蹦乱跳。其他宗祠在装饰艺术上既独具风格,又有相似之处。
往事越千年,江山留胜迹。作为赣南客家重要一支的密溪村,不仅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信息,而且为研究赣南客家史以及经济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瑞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密溪村境内有三条小溪流过而得名,这点很有些类似赣县三溪乡,三溪乡也因为境内有三条溪流过得名。这种地名简朴如斯,足见开基人的淳朴。这种地名取法在赣南各地广泛存在,如一群鸭婆喜欢呆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鸭婆崬;时有白鹭飞来飞去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白鹭;最早搭建了三座棚寮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三寮;一片蕉林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蕉坑;满眼是芦箕的地方用来开基了,此地叫芦箕窝……据《江西省瑞金县地名志》记载,密溪的开基者为罗密峰,从宁都县城的大埠迁居而来,迄今已有近三十代人繁衍于此了。许是罗密峰喜欢这里密密如织的溪流,便用了名字中的“密”字和这一地的溪水,叫开了“密溪”名。如此,这名字便有了十分丰富的地理内容与人文内容。密溪村以罗为绝对大姓,传说,另一王姓大族在明朝时,因家道衰微,田屋被罗氏逐次买尽,而迁居稍远处。密溪村地处宁都通往瑞金的古驿道上,承接着千年来宁都至瑞金至福建的客家人南迁的脚步。
密溪现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规模宏大的主要有罗氏大宗祠、罗应文公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泽公祠、密峰太公祠等十几处,一般占地面积都在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厅、私宅,则如星罗棋布,众星拱月般地散布在村内,多为砖木结构,也有一些祠厅全用木料构建,大部分屋顶都是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或硬山顶式,许多隔间垛墙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飞翘,颇有动感。
其实,密溪真正有人文内容的时代是在开基三百年后的清乾隆年间的罗台山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密溪村开始出名。出名始作俑者为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清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虽两次京试未中,但因文章出众,流传全国,影响后世。他几乎是个全才“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文学方面,罗有高以散文见长,既取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台山于乾隆四十四年因病卒葬原籍后,密溪建有“台山园”和“台山学堂”以作纪念。可以说,台山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现,使罗氏族人引以为荣并倾力大兴文风。密溪历史上乡宦众多,文风昌盛,也正是自乾隆年始。
不过,最令人驻足忘返的是密溪古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罗氏大宗祠,大门两侧一排清明碑刻,青石板台阶两端屹立着一对威武的大石狮,高大雄伟的木门廊上高悬金字匾额,祠堂内外的木立柱、顶棚、雀替、挑檐和斗拱上都巧妙地装饰有多种手法雕刻的图案,在木构件上有多处层层累叠伸挑。使人讚叹不绝的是门廊顶部天花板上镶嵌着一幅由近百幅龙凤、瑞兽和花卉图案的雕板,均以深浮雕、镂雕等工艺手法雕就,形态栩栩如生,构图严谨,寓意深邃。祠堂内的柱樑斗拱之间保存有不少绘画,上厅天花板上又镶嵌着两对倒立的木雕描金狮子,宛若在活蹦乱跳。其他宗祠在装饰艺术上既独具风格,又有相似之处。
往事越千年,江山留胜迹。作为赣南客家重要一支的密溪村,不仅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信息,而且为研究赣南客家史以及经济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瑞金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铜钵山红军烈士纪念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瑞金长征后,领导南方游击战争的中共中央分局于同年12月组建了中共瑞西特委和瑞金独立营。中共瑞西特委和瑞金独立营以铜钵山为基地,开展了河西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3月,中央分局率部从于都南部突围后,国民党反动军队开始向铜钵山区疯狂“进剿”。为保存有生力量,瑞西特委组织所属部队突围转移。在突围转移中,许多游击队员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原中央政府总务厅厅长赵宝成、中央分局委员李才莲、瑞金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刘连标等。此后,党领导人民民众和地方武装继续依託铜钵山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和消灭了敌人,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烈的鲜血染红了铜钵山的山石草木,使之成为一座永恆的丰碑,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昭示后人,中共瑞金市委、瑞金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此修建铜钵山红军烈士纪念亭,并于公元二○一○年秋竣工。
铜钵云樵
铜钵山位于瑞金市城西25公里,其山峰巍幽邃,雄峙岧远,甲于诸山,号称绵江第一峰.自古素有“金钟震三县”之说。它宛若一条巨大的游龙,自东南向西北逶迤,与毗邻的宁都、于都县缠绵相连。相传唐代僧人在山上建庙宇时,“掘地得一铜钵”而得名。山上山下曾建庵三十六座,僧众多至千人以上。过去,其地广植茶树,“春时,採茶者歌声互相应答”即为“铜钵茶歌”胜景
九堡镇铜钵山金顶

因主峰“高入云表,云气常罩其顶”,故旧时有“铜钵云樵”之美称。着名的瑞金古八大景之一“铜钵茶歌”就源出于此山。千百年来,铜钵山以它神奇的传说和奇峰绝险的雄姿,吸引了多少远近的游子和文人墨客!
被誉为“绵江第一峰”的主峰,耸峙在铜钵山八百八十多米高的峰巅,颇有高山仰止之感。上山的古道,原是石阶小路,犹如一条弯弯曲曲的飘带,在山际间盘旋。近年新修的盘山公路,虽宽阔多了,可仍是泥巴路面,游人到了山脚下,只能徒步上山。山道的两旁,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古藤密布,白云飘渺,经常可以看见几棵古老腐朽的百年大树横卧在路边,路面上布满了厚厚的落叶和枯枝,人走在上路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走在陡峭难行的山路上,脚步就像灌了铅似的,显得格外的滞重和迟缓。后来走着,走着,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推搡着,觉得人越来越轻鬆,步伐也越来越快了。走到半山腰,偶尔驻足,才知道原来是白云在牵衣,是这些淡淡而又绚丽的精灵在引着我们前行。只见那走动的脚下,山路的两边,一缕缕、一抹抹、一团团又薄,又细,如棉,似纱的轻云,沿着山脊在肆意地升腾,霎时溢过路面,掠过山际,簇拥着,飘蕩着,缠裹在身旁……咦,这袅袅升腾的云絮,分明是在与我们竞相赛跑,嬉戏追逐!它们时而在前面招手呼唤,时而又仿佛在身后奋力推赶。有的云朵飘飞得很低,几乎贴近了路面,好像有意让我们俯首可拾,伸手可捉,纵情地亲近、抚摸;有时看见我们疲乏了,睏倦了,它们颇通灵性,似乎也放慢了脚步,停下来等待着我们。看着这逸迩飘飞、前呼后拥的云朵,一路款款随行的奇妙景致,怎不令人有“人在山中走,云随人飘舞”,羽化登仙,飘然遗世,“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缥缈之间”之感呢?。接近半山腰时,山道忽然宽阔起来,而且有不少是卵石路,也有一些石阶路,大多是用粗糙的石块垒筑而成,不少已青苔满布,这无疑是铜钵山的先民们开发创业所留下的遗蹟。在一些路口上,还在地上立着青石板镌刻的指路碑,多已风蚀残缺。凝视着眼前的古道、古碑和古森林,我忽然想到,铜钵山的岁月早已飞逝了千百年,虽然旧人已去,但山川依旧,从眼前的古蹟,我们可以想像出千百年前先民们日夜开山凿道,披荆斩棘,开发铜钵山的艰辛。
山道始终在山脊上绕行,茂密的森林和无数的山坡阻挡了我们远眺的视线,使我们总觉得山顶还很遥远,一种渴望峰顶出现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和强烈。从山下到山顶,我们的脚步时紧时慢,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大树下歇息片刻,喝一口自带的山泉水解渴和添力,我们前后攀登了近2个小时,终于攀上了铜钵山主峰。
独自走到主峰的东侧,盘腿抱膝坐在“腾云石”上。周遭没有喧嚣,没有烦躁,那些繁琐喧闹的尘嚣,那些曾经有过不忍卒说的痛楚,此刻似乎都已远离,只有那渺渺茫茫、时卷时舒的云絮,在悠闲自在地飘飞;只有我独坐的身影,成为这铜钵山上的一景。
往下俯看,铜钵山云若霞飞,妙不可言。那湛蓝的天幕下飘忽浮动着的朵朵白云,轻盈舒捲,潇洒飘逸,有时像群洁白的鸽子,栖息在山的顶端;有时又像团团飞絮,缠绕在山腰,强烈地映衬出天空的清澄,山峰的高峻,使人感到开阔、豁达和高远。有的扑朔迷离,有的纹丝不动,似乎频频颔首致意,那轻鬆的,舒展的,蜷缩的,流动的,静止的,或欢笑,或沉郁,杂然相错,极尽千姿百态、仪态万方的变化之妙,真使人目不暇接,心生无限感慨。
在山顶上,眺望天际,只见蓝天高远辽阔,正展示着不同状貌;不停翻卷重叠的云层,飘洒着细腻的妩媚;脚下连绵不绝的群山与蓝天相接,犹如蓝天徜徉在层峰叠嶂之上。蓝天白云,古剎古松,使人仿佛来到人间仙境。我专注而沉默,平和而心静,坐着,看着,似乎呆了,也傻了,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身在何处,总觉得恍兮惚兮,如梦似幻,仿佛俗世宠辱皆忘,红尘名利均消。不知不觉中,一具凡骨俗胎竟有仙风道骨的飘渺,竟顿悟出古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捲云舒”的深蕴意境。蓦然间,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淡淡的白云,且融入了它们那恣意舒展、轻盈飘飞的行列。
铜钵山兴衰与铜钵寺的兴衰紧紧相连,铜钵山原属徐氏山场,自唐乾符(唐僖宗年号,公元874年)起,始有僧人在此建寺,据清康熙二十年《徐氏施铜钵山碑记》记载,明朝弘治(公元1488年)年间,徐氏族人徐景做郑江郡镇守,“虑兹山不克振”,便产生振兴铜钵山志向,但无奈羁于仕宦,一直未能如愿,直致“致仕家居”,徐景便将山场让出施与铜钵寺,更捐资“以助开闢”,铜钵山从此走上振兴之路,“不数年,大振宗风,僧至数百众,卓然为瑞邑巨观也。”寺僧“食其德,隆其报,勒石以纪”,等到徐公没,寺僧“立神主而奉祀”。直到清朝初年,铜钵寺毁于“兵燹”。
康熙二十年(1678年),徐氏子孙“不忍先志湮没”,出资重修铜钵寺,并聘请了当时瑞金名士、洋溪刘孟宗重写碑文,铜钵山由此建上了第二次振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代阳湖派散文大家恽敬任瑞金知县,此时,九堡密溪罗敬亭也崛起于江南文坛,在他们周围,又来了一大批江南文人,密溪罗屋、铜钵山更是成为这些文人唱和之所,据密溪罗屋的族谱记载,罗屋与铜钵山一直交往甚密,双方每次大型庆典,都会互派人员祝贺.
还有一宝物--方竹林,因为天晚可惜我没去成,就让我说说她的传说吧:方竹。你看它下方上圆,形似筷子,当地人们称为“筷子竹”,俗称“方竹子”。
相传很久以前,铜钵山山下住着一个勤劳朴实的老汉,这老汉一年到头在铜钵山耕山种地。有一天,他带着饭包到铜钵山半山腰的一个山凹里恳覆油茶。午饭后,他躺在一颗树下打瞌睡。朦胧间一个长须老者飘然而至,拍拍他的肩膀,指着他打瞌睡的地方说:“老弟,这是一块宝地,只要辛勤耕种,栽上竹木,保你万世不穷”。老汉高兴不已,一觉醒来不见了老者蹤影,但老者的话却记忆犹新。收工前,他将带去吃饭的竹筷子随意插在地上。
第二天,当他来到这个山凹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满山满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竹子,而插下的竹筷子再也找不到了。再看那竹子全都是下部方上部圆,像筷子一样。从此铜钵山便有了筷子竹。这就方竹子的来历.,
还有条山谷叫慈坑,还产生姜,色泽金黄,无渣,切开后久不变色,也是这里的一宝。你见过这样的生姜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九堡镇(瑞金市下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