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作者是南宋陆游 。该诗抒发了作者对从军的嚮往和对战胜的怀想。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 创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处:剑南诗稿
-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 作者:陆游
作品原文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
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韔。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
朔风捲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
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
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原无恙。
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词句注释
- 河外,指黄河以北。
- 塞上,指边塞。并,读bàng,同“傍”。“东并”就是东边依傍着。玉帐:古代主帅的军帐。这两句说官军驻扎在塞上,倚靠黄河安营设帐。
- 羽檄:檄是古代战争专用的文书。古代紧急文书上插羽毛,称为羽书。列城:众多城堡。貂裘:古代战将所穿的貂皮军装。这两句说官军早晨向敌方的城堡发出招降书,晚上便有敌人来投降并受到安抚。
- 枥:马廄。汗血马:中亚出产的一种良种马,这种马身上有很多寄生虫,马的皮肤因虫咬而经常出血,所以称为汗血马。韔(chàng):装弓的袋子。虎文韔就是画有虎形图纹的弓袋。
- 白刃:指刀剑。长戟:一种武器。森:森然,整齐排列。这两句描写将军帐外警卫森严的场景。
- 朔风:北风。转盼:转眼之间。玉花:雪花。
- 铁衣:战士身穿的铁甲。纩(kuàng):丝棉。挟纩就是披着棉衣。《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王在冬天巡视三军,以示关怀,士兵心中感到温暖,好象身上穿了棉衣,忘记了冬天的寒冷。
- 腥臊:古代南方人嫌北方人,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吃生牛羊肉,身上有一般腥臊味。这里用“腥臊窟穴”代指北方敌人的大本营。太行即太行山,北岳即恆山,此时已被金人占领。无恙:平安无事。
-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不属宋朝疆域,而是“汉唐故地”。这两句引用唐朝薛仁贵的故事。武则天时期,薛仁贵率军在天山与回纥军队交战时,连发三箭射杀回纥勇士,并赢得了那次战斗的胜利,当时军中编写歌曲称讚薛仁贵的战功,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陆游的意思是:在收复了太行山、恆山等宋朝的故地之后,还要继续进军,恢复汉唐以来的故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乾道九年(1173),当时陆游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县)执行军务。唐代诗人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岑参着有《岑嘉州集》,集中有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作,那些诗作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陆游少年时代就喜欢岑参的诗,认为他是李白、杜甫之后最好的诗人。到嘉州后,他又曾收集刊刻岑参的诗集和画像。此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深受岑参的影响,诗中所写的这场“秋梦”,也有摹仿岑参的痕迹。然而,岑参所描写的往往是真实的情境,虽然常有夸张;而陆游这首诗则是“纪梦”之作,虽然恍如真实;岑参表现的是国家强大时期的边塞,而陆游所写的则是尚被外族占领的河山。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此诗虽然看得出岑参的影子,但慷慨之中暂存忧愤,豪迈之外又显悲凉,这些都是岑参所没有,而陆游所独有的。
作品鉴赏
本诗于乾道九年(1173)九月写于嘉州。河外,指黄河以北的金人占领区。招降诸城,招降各城的敌人。觉,醒来。本诗全写梦境,描写宋军将士勇往直前,扫灭敌人,收复失地后万众欢腾的动人情景。全诗洋溢着诗人渴望出师北伐、恢复中原的战斗热情。题中写明“觉而有作”,但并没有写出“觉”后面对现实而产生的悲哀,让人们从满纸欢乐中去体味诗人内心深沉的悲凉,从幻梦中去认识他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