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乱弹(戏剧)

乱弹(戏剧)

乱弹(戏剧)

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乱弹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新兴的传统地方声腔剧种。

2006年,乱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9。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乱弹
  • 批准时间:2006年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遗产编号:Ⅳ-39
  •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 申报地区: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

历史渊源

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平乡县东马延村艺人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技巧,在借鉴崑曲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
到清朝晚期,收谭新民为入室弟子,吴发甲(威县人)和吴发须(隆尧县人)为门外弟子。谭新民传谭代禄,谭代禄传谭奉元,到1948年,才有第五代谭东玉、谭保群、赵东贵、谭东贵。当时,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东马延乱弹剧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新中国成立后,东马延乱弹多次参加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
东马延乱弹剧团已于1989年转交到第六代弟子谭明刚、赵连军手中,现在主要在春节或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搭台唱戏。观众也越来越少,乱弹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日趋薄弱,乱弹艺术濒临灭绝。面对乱弹发展的困境,如何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遗产,如何把民族艺术之根留住,这就需要我们为乱弹艺术的保护与发展,认真地思考,切实拿出科学的对策,一步一步地实施。

文化特徵

唱词

唱词是上下句结构,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基本句式。

乐器

乱弹的伴奏乐器和伴奏特点独具特色,以唢吶为主的吹奏乐伴奏,红火热闹具有民间吹鼓乐风格,音繁节促。传统文场伴奏乐器为唢吶两支、七孔笛一支(七孔笛较曲笛细,比梆笛略粗,七个音孔)和小方笙两把。生行多用唢吶、笙伴奏,旦行多用笛子、笙伴奏,文戏多用笛子、笙伴奏,武戏多用唢吶、笙伴奏。

角色

乱弹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表演古老浑朴、粗犷热烈,注重唱、念、做、打。乱弹表演追求热烈、火爆,泥土气息浓厚,粗犷豪放,具有质朴清新、激越高亢、慷慨奔放的艺术特徵。
六七十年代的演出道具乱弹的音乐採用“纯律”,唱腔与伴奏採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进行,形成独特而微妙的旋律对比效果,这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研究乱弹,对丰富中国多声部音乐理论有着重要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乱弹(戏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