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五女拜寿》是长春电影製片厂拍摄的越剧戏曲艺术片,由陆建华、于中效执导,董柯娣、何赛飞、徐爱武等出演,于1984年上映。

该片根据同名越剧改编,通过明朝户部侍郎杨继康被奸相严嵩所害,前后两次寿诞上五个女儿的不同表现,鞭笞了势利小人,歌颂了人间真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五女拜寿
  • 出品公司:长春电影製片厂
  • 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製片地区:中国
  • 导演:陆建华、于中效
  • 编剧:顾锡东
  • 类型:戏曲
  • 主演:董柯娣,何赛飞,徐爱武
  • 片长:116分钟
  • 上映时间:1984年
  • 对白语言:汉语吴越方言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明朝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因对奸臣严嵩的专权不满,欲告老还乡。他六十寿诞之际,众女儿、女婿奉厚礼进京拜寿,并争迎二老去欢度晚年。贫寒的三女杨三春偕胸怀大志的三女婿邹应龙前来拜寿,却受到冷遇,二姐双桃恃宠欺凌,并挑唆杨夫人将三春夫妇赶出杨府。
杨继康的族弟杨继盛诛奸未成,株连杨继康削职抄家,逐出京都。顷刻之间,合家逃散,骨肉分离。只有婢女翠云仗义相伴二老千里投亲。不料二女双桃见二老落魄,拒绝奉养。同窗兼亲家陈松年惧怕严嵩淫威,也不敢接纳。大女婿为图飞黄腾达,竟认严嵩为义父。杨继康夫妇和翠云流落街头,濒于绝境,巧逢三女杨三春,将二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
三女婿邹应龙出仕朝堂,施计斗倒奸臣严嵩,杨家冤案昭雪。适逢杨老夫人六十寿期,众女儿、女婿又前来拜寿。杨老夫妇逐走寡廉鲜耻的大女婿,惟利是图的二女双桃见二老已将患难相从的翠云收为义女,无地自容,羞愧离去,亲家陈松年也前来赔礼道歉。杨家经受了一场兴衰荣辱的变迁,寿堂上呈现出一派乐享天伦的动人景象。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配音备注
杨继康董柯娣--------
杨夫人徐爱武--------
翠云何赛飞--------
杨元芳周美姣----大小姐
俞志云邵雁----大姑爷
杨双桃吴海丽 ----二小姐
丁大富陈筱珍----二姑爷
杨三春何英----三小姐
邹应龙方雪雯----三姑爷
杨四香应惠珠----四小姐
陈文新傅江风----四姑爷
杨五凤陶慧敏----五小姐
陈文华江瑶----五姑爷
邹士龙茅威涛--------
陈松年王连琴----亲家公
陈夫人俞会珍--------
春兰洪瑛--------
夏莲陈辉玲--------
冬梅盛建丽--------
秋菊吴洁--------
门童夏赛丽--------

职员表

製作人导演编剧摄影配乐剪辑道具美术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灯光录音布景师
毛英海陆建华 于中效顾锡东王启民(总摄影) 李俊岩樊润河 何直伟张文琳靳国亭 盛益民徐振鵾陈立棠(化妆) 冯春杰(髮式) 兰玲(髮式)孙玉萍 余芳孙书文董宝胜冷洪吉(置景) 郝树林(置景) 朱嘉欣(绘景)
舞台导演
张骏声、王爱如、王世菊
烟火
朴光赫
拟音
张钖山
演奏
浙江省越剧小百花演出团乐队、长影乐团
指挥
汪文耀
独唱
洪瑛
司鼓
沈根荣
主胡
杨海泉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杨继康
    演员:董柯娣
    户部侍郎,傲骨冰霜,对于奸臣严嵩专权不满,本欲告老还乡,结果族弟继盛诛奸未成,他也受连累削职抄家,被逐出京都,饱尝流离之苦,看尽世态炎凉。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杨夫人
    演员:徐爱武
    杨继康的夫人,嫌贫爱富,看不起贫寒的养女三春和女婿邹应龙,在二女儿双桃挑唆下将前来祝寿的三春夫妻逐出家门。直到杨家被抄,通过劫后的种种遭遇,她才认清了周围人的真实面目。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翠云
    演员:何赛飞
    杨夫人身边的丫环,心地善良,富有正义感。本是无父无母的孤女,因为与三春同命相怜,所以名为主僕,实际相处如亲人。在杨家落魄后,仗义相助,陪伴二老千里投亲。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杨三春
    演员:何英
    杨家三小姐,杨继康的养女。生父为严嵩所害,只剩她孤苦伶仃,由杨家收养,后嫁给南京的穷书生邹应龙。她贤惠善良,知恩图报,虽然曾受杨夫人的不公正对待,却毫不计较,把流落街头的二老接回家中悉心奉养。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邹应龙
    演员:方雪雯
    杨继盛的三女婿,杨三春的丈夫。出身贫寒,但胸怀大志,宠辱不惊,有报负、有骨气、有作为。后来出仕朝堂,任七省巡按,施巧计斗倒奸臣严嵩,为杨家冤案昭雪。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俞志云
    演员:邵雁
    杨继康的大姑爷,杨元芳的丈夫,出身官宦世家,机灵,诡诈,狠毒,寡廉鲜耻。不但拒绝收留岳父母,而且为图飞黄腾达,竟认迫害岳父的奸臣严嵩为义父。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杨双桃
    演员:吴海丽
    杨家二小姐。骄横跋扈,惟利是图,纵容丫环羞辱三春夫妻在先,后又仗着母亲的宠爱,搬弄是非,唆使母亲将三春夫妻赶出家门。她为图父母的财产曾力邀二老来自家养老,但发现父亲已身无分文后,便一反常态,狠心地拒绝奉养双亲。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丁大富
    演员:陈筱珍
    杨继盛的二女婿,杨双桃的丈夫,商人,苏州首富。对妻子言听计从。他见利忘义、人格卑俗,虽然粗俗却又附庸风雅,爱装扮成有些文墨的样子。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陈松年
    演员:王连琴
    杨继康的同窗好友兼儿女亲家,家住杭州。他性格软弱、惧怕奸臣严嵩的淫威,怕惹祸上身,置夫人、儿媳、儿子的恳求于不顾,拒绝收留杨继康夫妇。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夏莲
    演员:陈辉玲
    杨家二小姐双桃的心腹婢女,生就一副势利眼。在杨府祝寿时,依仗着主子的势力,嘲笑应龙、三春夫妻穷酸,声言如果穷书生也能中状元,就挖掉自己的一双眼睛。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 该片是长影厂的国庆35周年献礼片,预定1984年8月中旬送片到电影局,但由于种种原因,4月中旬浙江小百花演出团才到长影厂,影片正式进入筹拍,为此全剧组加班加点拍摄。何赛飞和赵小珍因为疲劳过度,先后在现场晕倒、虚脱。
  • 该片是长春电影製片厂拍摄的第一部採用外景的戏曲片。
穿帮镜头
  • 三春“思郎君”一场戏,演员的嘴唇还没碰到线,线就断了。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获奖奖项获奖方备注
1985年
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戏曲片奖
《五女拜寿》
获奖
1984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优秀戏曲片
《五女拜寿》
获奖
第七届长春电影製片厂“小百花”奖
优秀戏曲片
《五女拜寿》
获奖
优秀戏曲片女主角
何赛飞
获奖
1992年
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
故事片摄影奖
王启民、李俊岩
获奖

幕后製作

剧本的改编原则
导演陆建华、 于中效在将越剧《五女拜寿》改编成电影时定下三条原则:保持原剧人物重多、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特点;影片的大结构与原剧一致;深入挖掘剧目与现实社会一脉相通的一面,以便使观众产生共鸣。根据三条原则,他们对舞台剧进行情节取捨、结构调整、人物刻画。
他们与原剧的编剧顾锡东一起改剧本,突破舞台的限制,从舞台时空过渡到电影时空。例如,舞台剧的剧情发生地点大都局限在室内或花园,如果电影照搬过来,会使观众觉得单调气闷。所以,他们在电影剧本中把原剧的七个场景拓展到二十五个,添加了杨氏夫妇从北京到苏州、杭州、南京一路跋山涉水的场景,前半部分剧情发生的主要地点杨府也分成了寿堂、内室、厢房、高楼,连花园也分成前后。另外,舞台剧全部剧情都发生在白天,而电影剧本对几齣重头戏的时间进行了改变,如杨继康大宴宾朋一场,通过“晚宴已经準备好了”的台词,使剧情由白天转换到深夜。
在台词、场面取捨方面,他们利用电影镜头分切和组接的便利,把舞台上人物上下场和单纯向剧中人向交待剧情而不得不重複的对白和唱词全部省略掉,把省出来的胶片用来强化人物塑造的细节。
镜头与画面的调度
为了符合电影观众的欣赏习惯,摄影师根剧该片人物多、场面大、气氛热闹的特点,让摄影机角度儘可能灵活多变,各种景别交替使用。为了不让多余的东西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全片摈弃了“侧拍”角度(同一画面客观展示交流双方的侧影),儘可能多用“反拍”角度(透过一方的后背表现对方的正面)。为了让越剧各流派唱腔在影片中充分发挥,让观众得到视觉和听觉统一的美的享受,他们根据唱腔的不同流派、表现特点和情绪色彩,决定镜头的长短尺寸和运动速度,镜头内的起承转合也要与唱腔的运动状态、感情色彩相吻合。
原剧中很多比较长而缓慢的唱段,为了保留唱段的精华又不使观众感到单调,剧组的主创人员採取了声画互补的办法,如杨元芳“跪求”一场,伴随着悲怆的唱腔,画面上出现了杨继康夫妇艰难跋涉的镜头。
内景和外景的协调
在筹备之初,主创人员一致决定要拍摄外景,不但剧本中的室外戏要在实景中拍,有些室内戏也要移到实景中拍摄。为了使演员带有虚拟成分的动作与真实景物相协调,外景与棚内搭景相协调,他们儘可能选择有人工修饰感的景物,如苏杭的古典园林,这样不致于使演员像置身荒野那样格格不入。为了渲染画面古色古香的韵味,摄製组把外景全部处理成阴雨天或雾天。在内景布置方面,美工师儘可能使景片具有立体效果,大部分棚内景都加上了屋顶,从而使内外景能顺利衔接上。
美术师设计内景和道具摆设时还注意结合人物身份性格。例如在设计杨府寿堂时,美术师没有完全照搬北京四合院的结构,而是设计了近似圆形的八角大厅,以便为拍摄提供充分的空间,同时大厅外部又不失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格调,与外景拍摄的府门的格调相衔接。厅内则用冰裂纹的花窗表现主人的性格。而对于丁大富家的厅堂,美术师结合人物身份性格,注意雅中有俗,放置了吊柱、大盆景等俗气的装饰,把寓示主人商人身份的财神画像以中堂画的形式呈现,力求刻画丁大富粗俗而附庸风雅的特点。
道具服装的生活化
为了追求生活感,剧组对越剧行头进行了减化,减去了过于舞台化的绣花和繁琐的装饰。在髮式上,为增加真实感,採用发套与演员的真头髮相结合的方法。化妆上摈弃舞台上的浓妆艳抹,力求表现演员健康滋润的本色。全片陈设道具没有使用舞台演出用的高度概括化的道具,而是使用真正的传统样式的楠木家具和竹编桌椅。小道具製作上也尽力做到逼真、禁得住特写镜头,比如寿礼中的白玉如意、赤金寿星等,都是在上海专门仿製的。
表演形式的转换
片中的演员都是浙江小百花的戏曲演员。为了帮助她们儘快完成从戏曲表演到电影表演的过渡,导演在开拍前细緻地向她们阐述了分镜头剧本的立意、每场戏的构思、角色的心理变化。在具体表演上,导演赋予角色一定的形体动作,如三春与翠云在灯下互诉姐妹情一场,他们让角色一边“缠线”一边倾诉,以增中生活气息,避免两人乾巴巴对唱半天令观众感到厌烦。另外,导演用特写和近景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启发演员学会用眼睛做戏。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影片评价

该片一改过去戏曲片不敢跨过舞台横向轴线的陈规,机位越轴进入面对观众的角度拍摄,明显地发挥了电影的长处。片中的时间变化比舞台更加灵活,同时,以不同的光影把动人心弦的情节一层层展示出来。这些时间的分割与转化全靠着电影镜头及段落的衔接规则,再通过动作、语言、灯光、天色十分流畅地剪接在一起,从而使舞台剧一步步转化为银幕形象。在表演方面,该片证明只要经过努力,舞台表演可以迅速转化为电影表演。演员们扮相俊美,声腔婉转,在角色性格创造上也付出努力。这齣戏好似一只翠色慾滴的玉盘,演员们所扮演的角色正如落入玉盘中的颗颗明珠,发出美丽光辉。(中国电视家协会理事汪岁寒评)
该片故事曲折,人物鲜明,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结构上,它紧紧抓住戏剧冲突的关键之处,充分调动艺术表现手段,泼墨重笔,着力渲染,既有强化也有省略,也给影片造成了明快的节奏感。从手法上看,该片主要运用了对比。两次拜寿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电影世界》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五女拜寿(1984年陆建华、于中效执导戏曲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