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五色鸟

五色鸟

五色鸟

五色鸟(学名:Megalaima nuchalis)为体型壮硕之鸟类,除了绿色身体外,头颈间有黄、蓝、红、黑、绿等色彩,故名为五色鸟。眼部画有一道黑粗的眉,依照全身比例来看,头部显得较大,嘴粗厚且短,上嘴略长于下嘴,嘴鬚髮达。尾部及羽翼略为短小,不善飞行。羽色翠绿艳丽,除头颈的五色彩妆,全身翠绿,在绿叶丛中为极佳保护色。

该种为中国台湾的特有种。原被认为是黑眉拟啄木鸟(Megalaima oorti)的5个亚种之一,Feinstein et al.(2008)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各亚种的遗传物质后,判断其为台湾特有种,并恢复 Gould(1863)原来的种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五色鸟
  • 拉丁学名:Megalaima nuchalis
  • 别称:花和尚、台湾拟啄木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鴷形目
  • :须鴷科
  • :拟啄木鸟属
  • :五色鸟
  • 命名人及年代:Gould,1863
  • 英文名:Taiwan Barbet

形态特徵

雌雄鸟外形相同。前额金黄色,眼先红色,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线,喙粗厚,黑色。头顶由黄色逐渐转成天蓝色,耳羽及颈部上方天蓝色,颈后有红色区块,颈侧与身体背面鲜绿色,尾羽苍绿色,除中央尾羽外,各羽的内瓣黑褐色。下颏与喉部上方金黄色,胸部上方有红斑,胸以下鲜黄绿色。
跗跖与趾铅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59~64g,♀51~64g;嘴峰♂24~25mm,♀22~26mm;翅♂97~101mm,♀90~98mm;尾长♂60~74mm,♀62~65mm;跗跖♂28mm,♀26~33m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喜欢在平地至中高海拔阔叶林或公园中树木枝叶较浓密处活动,同时也较易在庭园中枝叶不浓密处见到。

生活习性

不能持久飞行,飞行距离也不远,常单独或成群在树上活动。
食性:以野果、水果及少量的昆虫等为食。五色鸟为广食性及必要性果食性动物,并且为机会性觅食者。结果林木密度越高或结果生物量越高的物种,五色鸟取食的比例也越高,其中又以林木密度的影响较大。另外,五色鸟对于不同种类的果实仍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取食次数最多的前15个物种中以恆春杨梅偏好度最高。
迁徙:留鸟。
鸣叫声:会将“咯、咯、咯”等单音组成约四种不同节奏与高低变化的鸣叫声。清晨第一声鸣叫会随日出时间的早晚而改变。另外在惊吓或警戒时会发出连续的咕咕声。

繁殖方式

繁殖季为3至8月,以6、7月为高峰。会在树上自行凿洞,所利用的树木以枯树所占的比例较高,适合筑巢的树上最高有11个巢洞。在阳明山上,巢的密度为每公顷0.25至1.6个巢不等,在台北植物园8.2公顷的範围内,有12棵树上有巢洞。凿洞任务似乎全由雄鸟负责。巢洞的高度距地面2至13米,平均5.82米。一对成鸟一季可能会凿数个洞,但不是每个树洞都使用。巢洞位置的枝干直径为10至37厘米,洞的形状为袋状,袋深22至42厘米,洞口水平深度为9至13厘米。
每巢约产卵3至4枚,卵略呈椭圆形,白色没有斑点。雌雄鸟轮流孵卵。在台北植物园中,白天平均仅有58.2%的时间有亲鸟孵卵,雄鸟孵卵的时间较雌鸟多,但雌鸟会在洞中过夜。台北植物园的卵孵化率为53.5%,雏鸟13至15天孵出。雏鸟孵出后由亲鸟共同负责育雏,幼雏需要约23至29天离巢。台北植物园的幼鸟离巢率是52.2%,一个繁殖季平均每对会繁殖1.6窝。

地理分布

仅分布于中国台湾。

种群动态

整体种群未量化,但被描述为常见物种(del Hoyoet al. 2002)。该鸟在台湾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 (Brazil 2009)。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五色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