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简称中央气象局或CWB),原为民国时期中国的气象专责机构(1941年成立,1949年迁台),后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的气象专责机构,1971年恢复建制(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2014年台湾“环境资源部”成立后将改隶并更名为“环境资源部气象局”。
现负责中国台湾地区的气象观测及预报业务,包括天气、地震、海象、天文等地球科学项目,也是台湾地区官方的气象预报、颱风警报、灾害性天气特报(豪雨特报、强风特报、低温特报等)及地震报告的发布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 外文名:Central Weather Bureau
- 局长:辛在勤
- 副局长:叶天降、张修武
- 主任秘书:林熺闵
- 所属部门:台湾“交通部”
- 员额:700人
- 年度预算额:新台币19.45亿(2013年)
- 授权法源:台湾"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组织条例
- 成立日期:1941年
-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公园路64号
历史
台湾地方层级
1896年7月12日,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以府令21号公布设立“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岛测候所”(气象站)。8月10日,成立“台湾总督府台北测候所”,隔年12月19日迁往现址。
中央气象局大门口

1934年,改称为“台北观测所”。
1937年3月3日,第一次改建。
1938年,成立“台湾总督府气象台”,掌管全台湾、澎湖地区的气象、地震观测单位。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总督府辖区,成立“台湾省气象局”(先隶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后改为台湾省政府)
1948年1月,改制为“台湾省气象所”,隶属台湾省政府,于隔年代理管辖中华民国全国的气象、地震观测业务。
1965年9月1日,又改制为“台湾省气象局”。
1971年7月1日,中央气象局以台湾省气象局为基础恢复建制,台湾省气象局走入历史。
中华民国中央层级
1941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直属于行政院,管辖全国的气象、地震观测业务,并接受内政部委託编制国民历。
位于台北市公园路的中央气象局本部

1949年,中央气象局随中央政府迁台,业务暂交由台湾省气象所办理。
1971年7月1日,中央气象局恢复建製成立“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成为交通部的附属机关。
1996年3月,气象局新大楼完工。
2013年,台湾“环境资源部”成立后,中央气象局将改隶并更名为“环境资源部气象局”。
历任局长
大陆时期
黄厦千 (大陆时期)
吕炯 (大陆时期)
台湾时期
郑子政
刘大年
吴宗尧
谢信良
蔡清彦
辛江霖
辛在勤(现任)
组织机构
内部单位
第一组
组织机构图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气象科技研究中心
秘书室
秘书室总务
会计室
人事室
政风室
附属气象测报机构
一等测报机构
气象预报中心
气象卫星中心
气象资讯中心
地震测报中心
气象仪器检校中心
海象测报中心
台湾南区气象中心
二等观测站
测站名称 | 站号 | 站等 | 种类 | 所在行政区 | 海拔高度 (米) | 设站日期 | 备注 |
---|---|---|---|---|---|---|---|
台北气象站(台北站区) | 46692 | 二等 | 气象站 | 台北市中正区 | 5 | 1896年8月10日 | |
台北气象站(板桥站区) | 46688 | 二等 | 气象站 | 新北市板桥区 | 10 | 1972年2月26日 | 每日施放无线电探空仪 |
花莲气象站 | 46699 | 二等 | 气象站 | 花莲县花莲市 | 16 | 1910年10月26日 | 每日施放无线电探空仪 |
五分山气象雷达站 | 46685 | 二等 | 雷达站 | 新北市瑞芳区 | 740 | 1990年7月1日 | |
花莲气象雷达站 | 46699 | 二等 | 雷达站 | 花莲县花莲市 | 53 | 1970年1月29日 | 与花莲气象站不同地址 |
垦丁气象雷达站 | 46779 | 二等 | 雷达站 | 屏东县恆春镇 | 32 | 2000年1月16日 | |
天文站 | -- | 二等 | 天文站 | 台北市中正区 | -- | 1939年 |
三等气象站
测站名称 | 站号 | 站等 | 种类 | 所在行政区 | 海拔高度 (米) | 设站日期 | 备注 |
---|---|---|---|---|---|---|---|
新竹气象站 | 46757 | 三等 | 气象站 | 新竹县竹北市 | 27 | 1937年5月 | 1991年7月1日由新竹市迁至现址 |
台中气象站 | 46749 | 三等 | 气象站 | 台中市北区 | 84 | 1896年12月20日 | |
梧栖气象站 | 46777 | 三等 | 气象站 | 台中市梧栖区 | 32 | 1976年10月31日 | |
嘉义气象站 | 46748 | 三等 | 气象站 | 嘉义市西区 | 27 | 1968年9月1日 | |
高雄气象站 | 46744 | 三等 | 气象站 | 高雄市前镇区 | 2 | 1931年4月 | |
恆春气象站 | 46759 | 三等 | 气象站 | 屏东县恆春镇 | 22 | 1986年11月20日 | |
台东气象站 | 46766 | 三等 | 气象站 | 台东县台东市 | 9 | 1901年1月1日 | |
宜兰气象站 | 46708 | 三等 | 气象站 | 宜兰县宜兰市 | 7 | 1935年12月6日 | |
苏澳气象站 | 46706 | 三等 | 气象站 | 宜兰县苏澳镇 | 25 | 1981年7月1日 | |
基隆气象站 | 46694 | 三等 | 气象站 | 基隆市仁爱区 | 27 | 1946年10月1日 | 位于海港大楼顶楼 |
澎湖气象站 | 46735 | 三等 | 气象站 | 澎湖县马公市 | 11 | 1896年11月21日 | |
金门气象站 | 46711 | 三等 | 气象站 | 金门县金城镇 | 48 | 2004年1月15日 | |
马祖气象站 | 46799 | 三等 | 气象站 | 连江县南竿乡 | 98 | 2003年12月24日 |
注:台南气象站于2001年3月16日起合併入台湾南区气象中心
四等气象站
测站名称 | 站号 | 站等 | 种类 | 所在行政区 | 海拔高度 (米) | 设站日期 | 备注 |
---|---|---|---|---|---|---|---|
竹子湖气象站 | 46693 | 四等 | 气象站 | 台北市士林区 | 607 | 1937年4月7日 | |
鞍部气象站 | 46691 | 四等 | 气象站 | 台北市士林区 | 827 | 1937年11月 | |
日月潭气象站 | 46765 | 四等 | 气象站 | 南投县鱼池乡 | 1018 | 1940年11月 | |
成功气象站 | 46761 | 四等 | 气象站 | 台东县成功镇 | 34 | 1940年8月 | 旧称新港气象测站 |
竹子湖气象站 | 46693 | 四等 | 气象站 | 台北市士林区 | 607 | 1937年4月7日 | |
阿里山气象站 | 46753 | 四等 | 气象站 | 嘉义县阿里山乡 | 2413 | 1933年3月15日 | |
玉山气象站 | 46755 | 四等 | 气象站 | 南投县信义乡 | 3845 | 1943年10月1日 | 东北亚最高气象站 |
大武气象站 | 46754 | 四等 | 气象站 | 台东县大武乡 | 8 | 1939年 | |
兰屿气象站 | 46762 | 四等 | 气象站 | 台东县兰屿乡 | 324 | 1940年1月 | |
东吉岛气象站 | 46730 | 四等 | 气象站 | 澎湖县望安乡 | 43 | 1962年10月1日 | |
彭佳屿气象站 | 46695 | 四等 | 气象站 | 基隆市中正区 | 102 | 1909年10月 |
业务
- 气候监测
- 短中期天气预报
- 长期天气预报
- 灾害性天气特报
- 颱风预报及警报
- 气象服务
- 监测台湾地区地震活动
- 发布有感地震报告与海啸警报
- 研究各种地震前兆现象
- 提供地震资讯服务与地震防护宣导
- 执行气象局所属机构之基本气象仪器校正
- 接受外界委託进行基本气象仪器校正及现场游校
- 受内政部委託,每年编算国民历以颁行台湾统一曆法
- 天象资料的编算,并出版天文日曆,提供社会大众参考运用
- 太阳黑子的观测和研究
- 日、月食、彗星及流星雨等特殊天象之不定期观测与摄影及发布新闻稿
- 发展建置即时天气监测与预报作业辅助系统
- 发展颱风动态模式
- 发展气候监测与预测技术
- 增进数值天气预测技术
此外,2010年6月25日中央气象局正式启用NOAA开发的地球展示系统做为科学教育之用。
需注意的是,中央气象局的气象预报中将宜兰县划归为台湾东部区域;而苗栗县则划归为台湾北部区域,与台湾“行政院经建会”的划分方式不同。
徽标含义
局徽自1993年开始启用。
设计意念:
一、局徽图案源于古代中国「祥云」之图像,象徵大气及海洋的现象。上下对称之螺旋形表示南北半球之各种大气现象(如颱风、气旋或反气旋),左右对称型态之波形表示海洋中的波浪或地震波。祥云本身不停的运转,不停的变化,符合大气层般无时无刻的变化,具有动感而颇富亲切力。
二、波形的中心显示无限的潜力,像旋紧的发条。
三、波形的尖端象徵开拓、创造、新境界,后端象徵推展、研发、新的科技。
四、整个波形表现出两种物体(气体或液体),交界面的互动影响,关係极为密切。
五、整体形象涵意,人类无穷的智慧和潜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精神和物质互动作用。
未来组织规划
局长(简任11-13职等)
主任秘书(荐任9至简任11职等)
各组
副局长(2人、简任10-12职等)
各地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