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亨利·詹姆斯
  • 外文名:Henry James
  • 国籍:美国,1915年加入英国国籍
  • 出生地:纽约
  • 出生日期:1843年4月15日
  • 逝世日期:1916年2月28日
  • 职业:文学家
  • 主要成就:写出有影响力的小说,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牛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 代表作品:《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

人物生平

1843年4月15日,生于纽约市一个富裕人家。父亲是个有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哥哥威廉·詹姆斯是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家,首创意识流理论。亨利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度过了童年,十二岁时跟父母去了欧洲,在日内瓦和波恩等地上中学。1862年至1864年,他入哈佛大学念法律时,认识了豪威尔斯,两人成了终身好友。他开始在《大西洋月刊》、《国家》和《北美评论》等报刊上发表小说和评论。
1864年,第一个短篇小说《伊罗的悲剧》问世,没什幺社会反响。1869年,他独自去欧洲各国游历,决定暂住英国。他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出了短篇小说集《感伤的旅行》(1875)、《跨大西洋见闻录》(1875)和旅游小说集《罗得里克-哈德孙》(1875)。1875年至1876年,他在巴黎待了近两年,认识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左拉、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和美国诗人史蒂文斯等。他为《纽约论坛》写了许多文学通讯。
1876年底,他又访问伦敦,他感到那里是他的精神故乡,就在那里住下了。第二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美国人》。1879年,《黛丝-米勒》问世,深受好评,奠定了国际声誉。同年,他推出了小说《欧洲人》,影响进一步扩大。1881年,《贵妇人的画像》与读者见面,增强了他的小说家地位。小说描写纯真的美国姑娘、主人公伊莎贝拉在欧洲各地与几个求婚者密切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道德冲突的故事。
詹姆斯认真探讨伦敦和巴黎艺术工作室和舞台的特色,对戏剧产生了兴趣,试写了七部剧本,仅发表了两部,不太成功。他仍继续写小说,一方面探索新题材,如女权主义、社会改革和政治阴谋问题,另一方面汲取一些自然主义艺术手法。但他不同于左拉和诺里斯,他思想较保守。虽然也批评贵族的自私和虚伪,他对下层民众带有偏见,嘲讽民主运动。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波士顿人》(1886)、《卡萨玛西玛公主》(1886)和《悲惨的缪斯》(1890)等。
跨世纪之初,詹姆斯继续潜心写小说。他越写越精细,人物的心理描写尤为深刻。他的创作迈入巅峰时期,接连推出三部长篇小说《鸽翼》(1902)、《专使》(1903)和《金碗》(1904)。
詹姆斯十分关注英美文坛的动态。他在多部长篇小说的“序”里都发表了自己对一些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后来这些“序”汇集成《小说的艺术》,1884年出版,影响极其深远。晚年,他还写了三部自传:《童年及其他》(1913)、《作为儿子和兄弟》(1914)和《中年》(1917)。他终身未婚,将一生精力全部献给文学事业。
1911年,哈佛大学授予詹姆斯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他在小说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突出贡献。翌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15年他对美国政府在第一次大战中採取中立态度强烈不满,愤然宣布加入英国籍。第二年初,英国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职勋章。同年2月28日,詹姆斯在伦敦病逝。

主要作品

中文名英文名年份体裁
《时刻戒备》
Watch and Ward
1871
《罗德里克·赫德森》
Roderick Hudson
1875
《大西洋的轮廓》
Transatlantic Sketches
1875
游记
《美国人》
The American
1877
《黛西·米勒》
Daisy Miller
1878
中篇小说
《欧洲人》
The Europeans
1878
《华盛顿广场》
Washington Square
1880
《一位女士的画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881
《法国掠影》
A Little Tour in France
1884
游记
《波士顿人》
The Bostonians
1886
《卡萨玛西玛公主》
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1886
《阿斯彭文稿》
The Aspern Papers
1888
中篇小说
《悲惨的缪斯》
The Tragic Muse
1890
《盖伊·汤姆威尔》
Guy Domville
1895
剧本
《被凌辱的伯顿》
The Spoils of Poynton
1897
《梅茜所知道的》
What Maisie Knew
1897
《螺丝在拧紧》
The Turn of the Screw
1898
中篇小说
《在笼中》
In the Cage
1898
《尴尬年月》
The Awkward Age
1899
《圣泉》
The Sacred Fount
1901
《鸽翼》
The Wings of the Dove
1902
《使节》(或译:奉使记)
The Ambassadors
1903
《丛林猛兽》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1903
中篇小说
《金碗》
The Golden Bowl
1904
《英国风情》
English Hours
1905
游记
《美国掠影》
The American Scene
1907
游记
《义大利时日》
Italian Hours
1909
游记
《过去的韶光》
The Sense of the Past
1917
未竟长篇小说
《象牙塔》
The Ivory Tower
1917
未竟长篇小说

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经验论
亨利·詹姆斯把“真实”当作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解释说:“一部作品之所以可以称其为小说的首要原因就是它的真实性,即对某一事件的真实描绘,不管这一事件在道德和情趣方面有何争议,其真实性是用来衡量该作品质量的基本标準。”詹姆斯还认为“予人以真实之感是一部小说至高无上的品质”。虽然如此,詹姆斯更注重经验在小说创作中的套用,他把经验看作是悬在理想世界里用最优秀的丝织成的网,用来捕捉每一样临空的东西。论及经验,詹姆斯曾经用了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他自己对经验的理解:一位英国有才华的女作家曾经十分出色地刻画过一个法国青年耶稣教徒,可是她创作这个人物的经验仅仅是凭短暂的一瞥—有一次她在巴黎经过一位牧师的家门,偶尔看到里面围坐在餐桌前几位刚吃完饭的年轻耶稣教徒,她获得了一个印象,并藉此创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因为她了解她所生活的法国社会中青年的特点,也了解耶稣教义,所以她能把这些概念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她得天独厚地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才能。詹姆斯认为这短暂的一瞥足以给作家构成经验,“那一瞥产生了一幅画面,它虽只持续了一剎那,但只一剎那就是经验,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给作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经验才能与创作环境或社会地位等偶然因素相比,是一种大得多的创作源泉”。在詹姆斯的论述中,“窥一斑”和“见全豹”颇有深意,前者道出了小说艺术的先决条件,而后者反映了他对小说本质的看法。詹姆斯一直认为“小说就是个人对生活的印象”,“艺术就是选择,可是它是一种以典型性和全面性为主要目标的选择”。此外,詹姆斯用一个艺术类比来描述小说的真实性,即“如同图画就是现实,小说就是历史”。詹姆斯认为小说对现实的富有想像的转化发生在艺术家的思想里,他把小说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突出了小说创作中作者的经验和主观性。在这个定义中,“个人”和“印象”强调主观性,而“直接”和“生活”强调了小说的真实性即小说与生活的对应性。
亨利·詹姆斯作品亨利·詹姆斯作品
詹姆斯认定的小说本质是对代表性生活印象的选择和再现。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经验构成了小说的素材,这就是詹姆斯的现实主义。詹姆斯认为小说家应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想像能力,这是一种“由所见之物揣测未见之物的能力,揭示事物内在含义的能力,根据某一模式判断事物整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全面感受生活的条件,有了这一条件,你就能很好地全面地了解生活”。詹姆斯的这些理论代表了他对“真实性”的看法。他认为小说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逼真性,而这种逼真性既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又要着眼于深层意义上的真实。詹姆斯自小在美国长大,他成人后除了偶尔几次回美国探亲以外一直漂泊在欧洲,他在欧洲的亲身经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他留下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观察欧美社会、欧美人,为他反映社会现实的国际主题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国际场景为他提供了揭示欧美社会人物性格的平台,他自己那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创作才能得以展现。詹姆斯他有生活在欧美社会的经验,了解欧美社会,熟谙欧美人的区别。他一直想把欧洲和美国的文明进行对比,想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以具体的形象再现欧美社会的现实—即欧洲文明与美国文明之间的冲突就是一个非常感人、非常吸引人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在他对欧美社会产生了较深的印象之后,詹姆斯把他对生活的直接印象创作成小说,也给他的很多早期作品赋予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小说人物通常都来自美国,后置身于欧洲大环境中遭遇其美国文化背景与欧洲文化观念的冲突。从《黛西·米勒》、《一个美国人》到《一位女士的画像》等等,詹姆斯小说的故事经常发生在真实的地方,人物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真实人物的客观描述。詹姆斯演绎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描写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和人生,詹姆斯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实践者、改革者。
签名签名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
詹姆斯在他的作品中深刻的揭示了美国精神和美国生活。他早就相信文学艺术家不能光凭着镜子照射某时某地社会生活的表面,相反,作家应该运用语言艺术,挖掘人类的心理和道德本性中的最深层的东西。他认为小说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娱乐的艺术形式,最好的小说应该通过展现社会生活非常複杂的过程,来启示读者的生活。

人物评价

以欧洲人的眼光来看,詹姆斯是个跨越国界的“文学大师”,但他的艺术风格与马克·吐温的文学传统背道而驰,所以他在世时,钟情于他的美国读者为数不多。马克·吐温酷爱富有乡土色彩的民众口语,詹姆斯则爱用晦涩难懂的副词和长句,堆砌比喻,对话过分雕琢,意思含糊不清。因此,他和他的作品一度受到指责,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出现了“第二次文艺复兴”时,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詹姆斯才受到充分重视。他被公认为美国一位杰出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杨仁敬
东西方的文学我考察过一些,编过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幻想文学选集,译过麦尔维尔、卡夫卡、布洛瓦等人的作品,但至今仍未发现较之亨利詹姆斯更为神奇的……他写戏剧不是很成功,但写小说却极为拿手,善于创造模稜俩可的情节,使读者费脑筋,但因此也可被永无休止地读下去。他的那些丰富的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要人慢慢回味、细细分析的。——博尔赫斯
我试图像亨利·詹姆斯那样保持冷静……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海明威
他(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就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样稳固。——格雷厄姆·格林

人物影响

亨利·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笔下,出现了仿佛是迷宫般的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在《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中,他发掘了人物“最幽微,最朦胧”的思想和感觉,把“太空中跳动的脉搏”转化成形象。
20世纪初,詹姆斯接连发表《鸽翼》、《使节》和《金碗》3部长篇小说,使他的创作达到高峰。在兰登书屋(Random House)1996年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詹姆斯就凭藉这三部小说榜上有名,且都排名靠前。这些小说大多颂扬美国资产阶级高尚的品德。詹姆斯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