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将大运河定格在了2004年,在城市化对土地覆盖和历史遗产有着巨大冲击力的今天,这份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更显得弥足珍贵。书中详尽而系统地记录了京杭大运河遗产资源与生存现状,通过文字描述、照片、遗产统计登录、剖面绘製的方式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2004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并且,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大运河整体保护重要思想,这有别于传统的“文物”保护的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条生态的、文化的、游憩的、经济的综合廊道。这一思想应被更多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关注京杭大运河命运的人所知晓并传播,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京杭大运河保护这一意义深远而艰辛的工作中。
基本介绍
- 书名: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 作者:俞孔坚,李迪华,李海龙,张蕾
- 页数:920
- 开本:16开
基本信息
作者:俞孔坚,李迪华,李海龙,张蕾 等
版次:1
开本:16开
装订:精
字数: 930 千字
页数:920
出版日期:2012-04-09
丛书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整体保护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一部从运河目前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运河及运河沿线遗产的现状出发来全面探讨运河遗产保护的着作。书中首次列出了运河沿线遗产清单,并对每个遗产的分布、保护状况及存在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对运河沿线各城市进行运河保护和开发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经审核,列入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
章节目录
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概念、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
1.1 何谓京杭大运河?
1.2 开凿年代
1.3 分段与历史沿革
1.3.1 通惠河
1.3.3 南运河
1.3.4 会通河
1.3.5 梁济运河
1.3.2 北运河
1.3.6 南四湖段
1.3.7 不牢河段
1.3.8 中运河
1.3.9 裏运河
1.3.10 江南运河
1.4沿线自然特徵
1.4.1 地质地貌
1.4.2 河流水系
1.4.3 气候
1.4.4 植被
1.4.5 土壤
1.5 沿线社会经济特徵
1.5.1 人口
1.5.2 经济
1.5.3 土地利用
1.5.4 城镇分布
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生存现状
2.1京杭大运河现状
2.1.1河道
2.1.2水量与水质
2.1.3 河堤
2.1.4现状使用情况
2.2沿线文化遗产
2.2.1类型
2.2.2保护等级
2.2.3 保存状况
2.2.4文化遗产与运河关係
2.3 沿线自然遗产
2.4 沿线文化景观
2.5 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
2.6 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面临的问题
2.6.1运河保护协调机制不健全
2.6.2快速城市化过程对运河保护不足
2.6.3运河盲目开发
2.6.4城市对运河污染
第三章 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和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
3.1中国京杭大运河杰出的遗产与生态价值
3.1.1杰出的文化遗产价值
3.1.2难以替代的生产与生活基础设施价值
3.1.3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价值
3.1.4独特的国民教育价值
3.1.5战略性休闲游憩廊道价值
3.2 京杭大运河保护面临的机遇
3.2.1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
3.2.2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
3.3 世界遗产保护髮展历程
3.3.1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历史
3.3.2与运河及文化线路相关的世界遗产
3.4 国际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髮展历程
3.4.1国际遗产廊道保护理论
3.4.2中国遗产与生态廊道研究
3.5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构建途径
3.5.1"反规划"思想
3.5.2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3.5.3生态基础设施方法
第四章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4.1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涉及内容与範围
4.1.1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构成要素
4.1.2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涉及範围
4.2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策略
4.2.1京杭大运河管理原则
4.2.2建立综合的协调管理机构
4.3划定遗产廊道的建议範围及保护导则
4.3.1核心保护範围
4.3.2重点保护範围
4.3.3外围协调区域
4.4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不同保护範围规划规则
4.4.1核心保护範围规划导则
4.4.2重点保护範围规划导则
4.4.3外围协调区域规划导则
4.5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典型河段保护与利用导则
下卷 中国京杭大运河遗产资源与生存现状详述
第五章 京杭大运河现状特徵与资源详述
5.1 通惠河与北运河
5.2 南运河段
5.3 聊城段
5.4 梁济运河段
5.5 南四湖区段
5.6 不牢河段
5.7 中运河段
5.8 裏运河段
5.9 江南运河
第六章 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述
6.1 通惠河与北运河
6.2 南运河段
6.3 聊城段
6.4 梁济运河
6.5 南四湖段
6.6 不牢河段
6.7 中运河
6.8 裏运河
6.9 江南运河
第七章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述
7.1 通惠河与北运河
7.2 南运河段
7.3 聊城段
7.4 梁济运河
7.5 南四湖段
7.6 不牢河段
7.7 中运河段
7.8 裏运河
7.9 江南运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大学执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京杭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项目工作历程
附录2 2006年俞孔坚教授建言温家宝总理《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作者简介
俞孔坚 男,1963年生,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教授,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学、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等,研究领域包括城乡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乡土遗产研究与保护。他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多解规划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广泛套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百五十余篇,专着17部,译着5部;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做年会主旨演讲嘉宾;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文物局、青海省、北京市、苏州市等政府机关专家顾问;《景观设计学》主编,Journ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规划》、《规划师》、《自然资源学报》等学刊编委。
李迪华,男,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年7月~2010年6月),北京市土壤学会理事(2008年~2011年),北京园林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2002年9月至今),《现代园林》编委,《景观设计学》副主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