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伦本原
历史的辩证法反覆昭示:发展不是简单的生长和增进,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线式进步,而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圈层实现的。这样“回复”便不总是重複往昔,而可能是一种上升的形式,是“唤醒”事物在其开端时即已蕴蓄着的可能性的一种形式。作为由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类创造的文化,也生动地展现着螺旋式的发展轨迹,如欧洲“文艺复兴”的崇尚古希腊、“宗教改革”的服膺《圣经》,便是对“元典精神”的发展和再造,而欧洲文化正是在这种“回复”中赢得历史性进步的。
基本介绍
- 书名:人伦本?原
- 作者:臧知非
- ISBN:9787810912174
- 定价:28.00
-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
- 装帧:精装
- 开本:32
内容简介
这种向“文化元典”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现象在中国也多次出现,着名的“古文运动”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这种“返本开新”、“以复古为解放”,即回归元典精神以求新变的情形也俯拾即是。当然,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转轨过程,充满变异与新生,现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过滤器,对往昔文化传统或放行,或阻遏,于弃取间行扬抑之道。近世中国人立足于文明转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实践,选择中华元典精神里的变通哲学、忧患意识、华夷之辨、革命观念和民本思想,并与外来西学的相关部分彼此激荡交融,从而锻造出在近世中国发挥巨大作用的社会变易论、社会救亡论、民族国家论、社会革命论和民主主义。可见,元典精神的选择性发扬和创造性转换,是近现代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题旨,也是今人和后人所要反覆探讨和力加实践的。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在我国历史上知名度不小,古时读之者甚多,但由于其离我们年代久远,相对而言,其文字艰涩,内容深奥,现代极少有人能轻鬆理解。本书正是出于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并解读。全书以其作者的生平故事开篇。
作者简介
臧知非,1958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82年毕业于徐州师範学院历史系,1985年获河南大学历史学硕上学位,1991年获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人学历史系教授。着有《周条社会结构研究》(与导师田昌五教授合着)、《吕不韦传》、《中国道教发展史纲》(与刘锋博上合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合着,第一卷),《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等。发表舂秋战国史,秦汉史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文化史研究。
目录
“元典文化丛书"的说明
一 《孝经》的成书与思想内容
1.《孝经》作者与成书时间
2.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与《孝经》思想来源
(1)孝的含义与起源
(2)孔子的孝道观
(3)曾子的孝道观
(4)孟子的孝道观
(5)荀子的孝道观
(6)《札记》中的孝道观念
3.《孝经》思想评述
(1)孝源于天
(2)孝是伦理的本源
(3)事亲以礼,立身行道
(4)忠孝合一,以孝劝忠
(5)五等之孝
二 《孝经》的传播和孝道伦理的历史变迁
1.“汉以孝治天下”与《孝经》经学地位的确立
(1)“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体现
(2)《孝经》的官方化及其理论的纲常化和神圣化
(3)父权的膨胀
2.魏晋隋唐时期孝伦理的变异
(1)魏晋的“孝治”
(2)遵守礼法与率性而为
(3)唐代的忠大于孝
3.宋元明清时期《孝经》的传播和孝道的特点
(1)《孝经》的传播和对孝道的重视
(2)孝道教化的通俗化
(3)孝道实践的极端化和愚孝
三 《孝经》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
1.传统家庭的历史状况
2.父子之礼
3.夫妇之礼
4.兄弟之礼
四 《孝经》与传统的丧葬、祭祀之礼
1.“丧则致其哀”:葬礼中的孝观念
2.“祭则致其严”:行孝与祭祖
(1)周代祭礼的一般含义
(2)汉代以后祭礼的社会基础与功能
五 《孝经》与中国古代法律
1.对“不孝”罪的惩处原则
2.“亲亲相隐”的合法化
3.亲属间的刑罚替代
4.血亲复仇的正义性和法律的冲突与统一
(1)儒家血亲复仇观与孝道
(2)法律文本的限制与司法实践的认同
(3)义法并立的理论探讨
六 《孝经》与传统君臣关係
1.君父一体,事君如事父,事君重于事父
2.主尊臣卑的永恆性
3.死谏与愚忠
七 《孝经》与中国国民性
1.仁恕敦厚的群体意识
2.重礼守法的行为準则
3.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4.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5.因循守旧的惰性心理
6.权利缺失的自我意识
结束语:《孝经》、孝道与当代中国社会
附录一 《孝经》今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古文《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