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兴起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兴起地点:美国
- 代表人物:马斯洛
基本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範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相关背景
(1)教学目的
罗杰斯在人本主义的“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的基础上,多次明确提出了他的有关教育目标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人。概括地说,罗杰斯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及其特点
罗杰斯将心理谘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提出了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他极力批判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核心位置的做法,认为这种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奴隶”。在罗杰斯看来,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基于此种认识,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具有以下特点: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由此可见,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完全站在传统教学的对立面,只不过强调了传统教学忽略的而确实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方面,即应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支配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係,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角。
(3)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罗杰斯倡导过程哲学观,反对任何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东西,他从未明确和系统地描述过非指导性教学的系统方法,但我们从其基本理论假设中还是可以发现“非指导性教学”的以下实施策略。
第一,教师应对自己坚信不疑,教师当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充满信任。
第二,教师应同其他人共同担负起教学活动责任,课程计画、教学管理、经费预算、政策制定等都应是一个小组的共同责任。
第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第四,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据此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画。
第五,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这是一种充满真诚、关心和理解的气氛。
第六,学生的重心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内容虽然重要,但却是第二位的。
第七,强调自我训练,学生将训练看成他们自己的责任。
第八,重视自我评价,小组成员或教师的反馈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
最后,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气氛中,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4)非指导性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係
罗杰斯将教师定位于“促进者”角色,认为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制者,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并履行相关任务。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帮助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係,因此,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真诚。教师必须去掉假面具,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虚伪。二是接受。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教师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三是理解。作为促进者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準审视学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