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化县
仁化县,广东省韶关市辖县,仁化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东接江西省崇义、大余县,北邻湖南省汝城县,南面紧邻韶关市区。县境东西长47.3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70%,丘陵20%,小平原10%。辖10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5个村(居),总人口24.47万人。
仁化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丹霞山,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丹霞源水利风景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石塘古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峰寨,唐代古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龙寺塔等;有唐、宋、明、清历代不同风格的14座宝塔,有中国“古塔之乡”的美誉。2018年12月13日,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仁化
- 外文名称:Renhua
- 别名:锦城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广东省韶关市
- 下辖地区:辖10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
- 政府驻地:丹霞街道
- 电话区号:0751
- 邮政区码:512300
- 地理位置:广东省北部
- 面积:2223平方公里
- 人口:24.47万人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丹霞山、石塘古村、双峰寨、云龙寺塔、灵溪河森林旅游渡假公园
- 机场:韶关丹霞机场(建设中)
- 火车站:丹霞山站、韶关站、韶关东站
- 车牌代码:粤F
- 行政代码:440224
建制沿革
仁化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至南齐年间(479年至502年),始建仁化县,距今约1500年。
仁化县春秋时属南越。
战国时属扬越。
秦朝属陆梁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仁化县地域属南海郡
秦末汉初(前207年前后),赵佗据岭南三郡,自建南越国,仁化地域隶属之(赵佗在仁化筑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归汉,仁化为曲江县地域,属桂阳郡,隶荆州。新莽改曲江县为除虏县,桂阳郡为南平郡,仁化属荆州南平郡除虏县地域。
后汉复故,和西汉同。
三国时期,仁化地域属吴国。
甘露元年(265年)分桂阳郡南部都尉置始兴郡治曲江县,仁化地域改属荆州始兴郡曲江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仁化地域随始兴郡改属广州。
东晋成帝时始兴郡复属荆州,仁化地域又属荆州始兴郡曲江县。后又改属荆州分出的湘州。
南北朝时期的170年间(420年至589年),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仁化地域属广州始兴郡曲江县。
元嘉三十年(453年)改属湘州始兴郡曲江县,泰豫元年(472年)又改属湘州广兴郡曲江县。
南齐(479年至502年)时,从曲江县分出地域,开始设定仁化县(县治在今仁化县境走马坪北20里的恩溪扶溪合流处),属湘州始兴郡。
梁朝至唐垂拱三年(502年至687年),撤销仁化县,併入曲江县。
陈属东衡州始兴郡。
秦末汉初(207年前) 南越王赵佗在仁化北端筑城,为南越北端隘口,自汉至今均称为城口。
南齐年间(479年至502年)始置仁化县,属湘州始兴郡。
梁朝至唐垂拱三年(502年至687年) 撤消仁化县,併入曲江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仁化县属广州总管韶州曲江县,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韶州,属广州总管广州曲江县。
仁寿元年(601年)属番州总管番州曲江县。
大业三年(607年)属杨州南海郡曲江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仁化县属广州总管番州曲江县,不久属广州总管东衡州曲江县。
贞观元年(627年)属岭南道韶州曲江县。
垂拱四年(688年),从曲江县划出仁化、光宅、清化、潼阳四乡复置仁化县(县治改设走马坪),隶属岭南道韶州。
天宝元年(742年)至至德三年(758年)一度改韶州称始兴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韶州。
垂拱四年(688年)从曲江划出仁化(约今城口、红山)、光宅(约今仁化镇、丹霞)、清化(约今长江、扶溪)、潼阳(约今董塘、石塘)等4乡,复置仁化县。县治在走马坪,隶韶州。
五代十国(907年至960年)时,仁化县仍隶韶州,初属卢光稠管辖的地区。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归南汉国。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仁化县併入乐昌县。
至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再复置仁化县(县治又改设于当时的光宅乡,即现仁化县旧城,沿至今)。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朝属江西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称府,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又撤销广东道,仁化县改属广东行省韶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改广东行省称广东布政司,仁化县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清属广东省韶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裁韶州府,仁化县直属广东省。
民国21年仁化隶广东省西北绥靖委员会。
民国25年至38年仁化县属广东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6日全县境解放。随即成立仁化县人民政府,属广东省北江专区。
1952年仁化县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广东省粤北行政区。
1956年仁化县属广东省韶关专区。
1958年11月7日,仁化县併入广东省韶关市,为市管辖的郊区。
1961年1月17日仁化从韶关市划出,恢复县建制,属广东省韶关专区。
1968年2月21日仁化县撤销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县革命委员会,隶广东省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1月,恢复仁化县人民政府,属广东省韶关地区。
1983年6月,韶关市与韶关地区合併,以市带县,仁化县属广东省韶关市辖,沿袭至今。
1996年,仁化县面积1821平方千米,人口约18万人。辖9个镇:仁化镇、丹霞镇、长江镇、石塘镇、红山镇、扶溪镇、城口镇、闻韶镇、董塘镇。县政府驻仁化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仁化县常住总人口163213人,其中:仁化镇43826人、丹霞镇6300人、闻韶镇4439人、扶溪镇10787人、长江镇21110人、城口镇8789人、红山镇8017人、石塘镇10761人、董塘镇31469人、凡口铅锌矿13932人、广东铝厂2282人、七四五矿1501人。
2002年,仁化县辖仁化、城口、长江、扶溪、董塘、石塘、闻韶、丹霞、红山9个镇,88个村委会、13个居委会。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0号)调整韶关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原曲江县的黄坑镇、周田镇、大桥镇划归仁化县管辖。调整前,仁化县面积1822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调整后,仁化县辖仁化、城口、长江、扶溪、董塘、石塘、闻韶、丹霞、红山、黄坑、大桥、周田12个镇。
行政区划
仁化县辖1个街道、10个镇:丹霞街道、闻韶镇、扶溪镇、长江镇、城口镇、红山镇、石塘镇、董塘镇、大桥镇、周田镇、黄坑镇。共有109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丹霞街道。
行政区图

人口
2000年仁化县总人口163213人,从县城与各镇人口分布构成情况看:人口分布较多的在县城、董塘镇、长江镇,一城两镇总人口96405人,占全县总人口59.%,其中县城(含仁化镇)43826人,占比例27%;董塘镇31469人,占19%;长江镇21110人,占13%。县城人口相当于丹霞镇、石塘镇、城口镇、红山镇、扶溪镇五镇人口总和;县城人口比1982年增加28604人,增长2倍。人口分布较少的是闻韶镇,人口4439人,占比例3%。从山区和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情况看:2000年山区地区人口54643人,占总人口的33%,所占比例从1982年36.98%下降33.47%,下降3.98个百分点,平原地区人口108570人,占总人口比例67%,比1982年63.02%上升3.98个百分点。
2016年末常住人口20.9万人,比上年增加0.15万人,增长0.72%。城镇化率为39.57%,比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2447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5人,占39.27%;农业人口148608人,占60.73%;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24334人,占50.8%;女性人口120369人,占49.2%。全年出生人口2709人,出生率13.38‰,死亡人口1347人,死亡率6.65‰,人口自然增长率6.73‰。
地理
地质
仁化县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主要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地貌大体北高南低,地形複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20%、小平原占10%,总体走向为东南向,西北锡林峰高1394.5米,北东角范水山高1559.3米。
气候
仁化县地处中亚热带南沿,盛行暖湿的亚热带季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冷,夏秋热,年平均气温为19.6℃,积温7180℃,极端最高温40.0℃,最低温为-5.4℃℃。年平均降雨量为1665毫米左右,年降雨日数为17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06.0小时,太阳辐射量为107.2千卡/厘米,无霜期308天。
仁化县四季 气候特点是:春季,阴雨天气多,阳光少,空气潮湿,天气多变,气候由冷向暖过度;夏季,雨水多,雷雨、洪涝、强风、高温活跃,强对流天气频繁;秋季,雨水少,阳光普照,空气乾燥,天气稳定,气候由暖向冷过度;冬季,天气冷,早晚温差大,雨量少,霜日、冰冻、寒潮、低温天气常出现,寒冷天气较多。
资源
森林资源
仁化县森林覆盖率77.3%,是广东省重点林业生态县,其中毛竹面积46万亩,蓄积量1.15亿株,年产毛竹1000万株。茶叶面积2.02万亩,年产乾茶2000吨,素有广东省“毛竹之乡”、“白毛茶之乡”的美称。
水能资源
仁化县水力资源蕴藏量约1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7.53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7.13亿千瓦时。火电总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时,年发电量可达7、66亿千瓦时,是全国首批初级电气化达标县。
矿产资源
仁化县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主要有铅、锌、钨、铁、铜、铀、锰、锡、硅石、磷、水晶、花岗岩等40余种,境内有亚洲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凡口铅锌矿和世界领先生产设备技术的锌冶炼企业丹霞冶炼厂。
地热资源
仁化县已发现城口镇城群村、闻韶暖水村等18处地热资源,具有分布广、水质优、贮量大、埋藏浅等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利用前景广阔。
经济
综合
2014年仁化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比增长16.1%和23.2%,从2012年起,仁化县GDP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实现“三年三突破”(即GDP分别突破70亿、80亿、90亿大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突破4亿、5亿、6亿大关)。全县人均GDP为4.67万元,成为我市首个人均GDP率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市)。根据《2014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仁化县位居全省28个县(市)经济综合发展力第三名。
2013年仁化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指标数据稳步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工业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二是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9.5:47.6:32.9调整为19.2:47.1:33.7,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县人均GDP为42088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县新增“三上”企业46家,全年引进境内项目6宗,实际利用外资1400万美元;引进境内项目19宗,实际利用外地资金3.1亿元。全县争取上级项目到位资金4576.8万元。三是民生保障全面加强。全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农业基础设施等民生保障类支出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9.75%。全县建成廉租房98套、公租房56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套。四是荣誉奖项收穫颇丰;五是“四区”建设进程加快 。
丹霞山站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GDP)94344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475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60999万元,增长3.3%,其中:工业增加值321015万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394970万元,增长12.4%;三次产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22.5%和65.9%,分别拉动GDP增长0.8%、1.6%和4.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9.9:38.2:41.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65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7330美元。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6%;金融业增长14.2%;房地产业增长4.5%;其他服务业增长13.9%。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555090万元,增长7.2%,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8%。
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GDP)103290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993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77033万元,增长5.5%,其中:工业增加值347920万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445883万元,增长13.4%;三次产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8%、24.5%和64.7%,分别拉动GDP增长0.9、2.1和5.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0.3:36.5:4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599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7467美元。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6%;金融业增长8.6%;房地产业增长0.4%;其他服务业增长18.6%。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576127万元,增长7.2%,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8%。
农业
仁化是传统农业的小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前,仁化农业重点是发展粮食生产。

1978年全县水稻面积高达248089亩,总产51956.5吨,花生仅有1028亩,总产763.5吨,农业总产值2931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14元。
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指引下,冲破左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2年,是全县实行家庭承包制的第一年,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涨,全县粮食喜获大丰收,总产达68335吨,比上一年增产13204吨,增产23.95%,是解放33年来增产数量最大的一年。
到1984年,全县稻穀生产一跃成为74654吨,花生1371吨,水产品1359吨,生猪71944头,比承包前的1981年分别增长36.5%、93.9%、347%和42.6%。
1985年在省、市、山区工作会议精神鼓舞和推动下,仁化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治山致富”方针和“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决定,在“决不放鬆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业开发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全县掀起了大抓粮、油、桑,大抓造林种果的新高潮。全县在大抓生产布局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展以科技进步为中心的民众创“三高”活动,促进了粮、油、桑的发展。
1989年稻穀播种面积比1984年调减了12242亩,总产仍增6813吨,花生面积扩大了7738亩,总产达3009吨,蚕桑发展4000多亩。
到1990年,全县涌现了一大批水稻“创高”典型,14个管理区实现年亩产超900千克,38个村年亩产超过1吨,仁化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市粮食“创高”活动先进单位。董塘镇新连管理区加昌村,在农科部门的帮助下,採用地膜覆盖种花生新技术,创造了平均亩产307千克的好成绩,为全县发展花生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全县花生面积增大,亩产从1984年的109千克提高到1989年的148千克。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分工包乾,层层抓点,大抓造林种果。不到五年时间,全县基本消灭了荒山,种果9403亩,全县乡镇办、村办和联户办林果场176个,家庭“小五园”遍及全县各乡村。
1990年后,仁化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三高”农业作为加快全县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来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布局,最佳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1995年,仁化农业实现了四个新突破:①粮食生产有新突破。为了扩大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粮食麵积一减再减。1995年水稻面积只有190199亩,但总产仍有81637吨,而亩产却突破430千克(跨纲要),总产比1989年还增170吨,亩产却增58.5千克。②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有新突破。
1989年,花生面积20334亩,总产3009吨,茶叶8061亩,总产65吨,果树13966亩,总产532吨,蔬菜12748亩。
到1995年,花生面积增至38975亩,总产7600吨,茶叶增至15519亩,总产455吨,果树13034亩,总产4558吨,蔬菜面积增至44000亩,总产57200吨。“仁化银毫”(白毛茶)1994年荣获省名茶金奖和“全国林业名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③养殖业有新突破。
199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64578头,三鸟185万只,水产品4348吨,比1989年分别增52289头、100万只、2027吨。其中水产品发展尤为突出,排在全省47个山区县的第一位,人均食鱼占有量超过13.7千克。④乡镇企业有新突破。
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达10601家,从业人数达26755人,比1990年分别增长85.5%和50.9%,营业总收入达11.58亿元,利润达11081万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5.5倍和3.1倍。
1997年起,仁化县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进行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宗旨的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到2000年,全县初步建立了五条具有规模的区域化农业经济带。一是红山、城口镇区域的白毛茶经济带;二是长江、扶溪、闻韶、红山、城口镇区域纸材、松香、毛竹生产经济带;三是石塘、董塘、仁化、丹霞镇区域的优质谷、花生、蔬菜生产经济带;四是仁化镇、麻塘农场区域的畜、禽、鱼生产养殖经济带;五是丹霞、仁化镇区域的水果生产经济带。同时还培植和建立了一大批的林场专业村、专业户和高产值田。
2000年,全县粮食总产69079吨,亩产430千克;花生、蔬菜、茶叶、水果总产分别为16166吨、141197吨、586吨、6106吨;畜禽鱼总产18062吨;森林覆盖率78.8%;拥有农机总动力67878千瓦,百亩耕地占有农机动力47.6千瓦。全县农业总产值64360万元,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4元。1999年9月,经省农村小康达标验收组验收,仁化县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农村小康达标县”,成为韶关市第一批小康达标县之一。
工业
仁化是个山区小县,1979年以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企业不多,工业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调整、改革、开放、搞活、提高”的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工业30条),大大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1979年至1985年先后投资1.2513亿元,兴办了汽车修理厂、进口汽车维修中心、综合化工厂、冶金厂、工艺厂等一批新企业,同时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对县属老企业进行改造和扩建,开发了一批出口产品和新产品。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达到6553万元,生产初具规模。工农业生产的比重也实现了调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53.2%。
“七五”计画期间,县一方面对工业企业进行整顿、调整,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又给企业鬆绑放权,从生产计画、经营管理、工资分配、用人用工等方面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同时推行各种形式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活力得到加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县属预算内工业企业从1984年连续五年无亏损,受到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1988年县二轻製衣厂成为年创汇100万美元企业,被国家轻工部授予“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
1989年初,晋升为全县第一家省级先进企业。工业企业的稳步发展为企业积累了资金,培训了人才。
“八五”计画期间,县提出了“工业兴县”的战略部署。
1990年至1995年县通过制订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和办法招商引资,採取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5年累计投资四亿多元(其中引资一亿多元),先后建成铅锌选矿厂、群乐塑胶厂、华光粉末塑胶厂和水泥二、三厂、白水泥厂、纸袋厂、霞山天利表业有限公司、硫酸厂(1995年与凡口矿联营,投资1.1亿元,生产电解锌和硫酸,改名金狮冶化公司)、丹霞缫丝厂等十几家企业。这些企业多为年初动工年底即可试产,被誉为“仁化速度”而在全韶关市推介。这期间工业生产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5年全县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28759万元。
“九五”计画期间,县政府加强对工业招商引资的领导,增强引资力度,引进外资2.5亿元,建成丰宾电子有限公司、宏源电子有限公司、铝箔化成厂、锌星化工厂、仁化刨花板有限公司、龙发塑胶有限公司等,铝箔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刨花板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塑胶管件年生产能力1000吨。同时进行了金狮冶化公司电解锌的二期、三期工程的技术改造,使电解锌的系列产品和硫酸系列产品产量提高了一倍,2000年产量分别达到16027吨和20399吨。这些新企业的建成投产,进一步最佳化了全县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200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7810万元。
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部分缺乏规模和实力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艰难,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效益滑坡,连年出现严重亏损。为谋求出路,县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租赁、转让、拍卖、重组、兼併或组建股份制企业。对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转产无望、符合国家《破产法》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理。
至2000年底,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80%已由个人租赁经营或拍卖,有的则停产。丹霞缫丝厂、群乐铅锌选矿厂、群乐塑胶厂、麻塘煤矿等几家企业先后破产。停办和破产企业员工安置则採取按员工参加工作年限,每人一次性发放一定金额(根据各个企业具体情况和能力而定,一般每年不低于500元)作为补偿,买断员工工龄。
交通
武广高铁韶关站、韶赣铁路丹霞山火车站、韶赣高速公路丹霞出口分别距仁化县城50分钟、10分钟、12分钟行程,仁深高速(在建)京广铁路黄岗支线格顶火车站距仁化县城14公里。
国道323线、106线和省道246、345、342线贯通全县,韶赣铁路仁化段正在建设中,武深高速公路仁化段正準备动工建设,珠江流域锦江河与浈江河交汇后流入北江汇入珠江,是连线珠三角和内地的“桥头堡”。
方言概况
仁化县境内多为客家人定居,本地人绝大多数讲的是客家话。仁化客家话大致可分为董塘话、长江话、附城话、塞麻话和河源话五种。按河流流向划分,全县大体上分为上水、中水、下水三个片。上水片包括长江镇、扶溪镇、城口镇、闻韶乡等,除长江镇的冷饭坑、凌溪等村讲江西话以外,绝大部分人讲长江话。中水片包括仁化镇、丹霞乡、国营广东省仁化林场等,大部分人讲附城话。下水片方言情况最为複杂,同一乡镇的人往往讲的话不一样,其中语音分歧较大的有三种:第一种为董塘话(占该片人口的大多数),包括董塘镇和石塘镇的大部分地区、丹霞乡的车湾等村以及上水片的红山乡全部;第二种是塞麻话,包括董塘镇的安岗、江头、高宅,石塘镇的双峰、历林、厚里、猴子坪、小河塘,丹霞乡的狮井、麻塘、夏富等村;第三种是河源话,主要分布在董塘镇的红星、五四、星光、东升等村,他们都是因建新丰江水电站而从河源县(现为河源市)迁移到仁化定居的。此外,县境内还有定居在澌溪山的瑶胞所讲的瑶语和通行于县城的“白话”(即粤语)。讲白话的人少数来自粤语区,多数则为自觉学习和运用第二方言的本地客家人。至于国语,除了作为政府机关工作语言、学校教学语言以外,本地人在与外地人交际时也多能使用。
语言分布图

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国语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
教育
从2008年开始,仁化就创建“省教育强县”工作多次进行了专题研究,召集相关部门对照教育“创强”指标,逐项梳理、寻找差距、商议对策,理清“创强”思路。通过分析,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最佳化结构、整合资源,各类教育事业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教育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教育创强已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成为落实教育创强工作的坚强后盾。2007年以来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在亿元以上。基本解决了仁化教育的“瓶颈”。同时,仁化高度重视奖教奖学,在给高中老师每人每月增加200—300元不等岗位津贴的基础上,2007年以来,已下拨200多万元用于奖励高考优秀学校和老师,进一步鼓舞师生士气,提高广大师生的教学积极性。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全县国小适龄入学率达100%,国中入学率99.1 %,国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98.7%,普职高招生比为45:5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6%以上,3—6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2%。这些指标均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符合创强《标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仁化中学顺利通过省国家级示範性高中的终期督导评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範化学校建设走在全市各县(市)前列。
办学条件渐趋完善。县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2007年来,全县共投资1.36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了仁化中学的改扩建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仁化一中教学综合大楼。并投入1800多万元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县教育信息网,同时,逐年添置了一批电教、微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加快了教育现代化步伐,努力改善教育事业装备水平,全县各镇中心国小以上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了广东省基础教育专网,实现了“校校通”。
教育资源日趋合理。按照“高中向城区集聚、国中向建制镇集聚、国小向中心校集聚”的原则,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城市、工业发展的趋势,合理配置、最佳化布局县城和农村教育资源。仁化完成了全县学校第一轮布局调整,已调整撤併了58所薄弱学校,建立了县“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6个,同时,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的发展,全县中国小建有图书室、阅览室共30间,全县中国小共拥有图书量65.8万册。根据《仁化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正抓紧实施第二轮布局调整。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好的办学效益,学校办学更加规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
依法治教不断深入。仁化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一直坚持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2011年,全县财政全年预算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到1.66亿元,占县财政支出的21.2%,依法保障了教育事业的正常经费,保证了教师工资的统一发放,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建立了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扶助机制,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严格执行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招生、收费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
仁化全县中国小都积极创造条件争创省、市重点学校和示範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人民民众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现有省一级高级中学1所(仁化中学),省义务教育规範化学校17所,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市通过评估验收的首批7个省教育强镇中,董塘镇和城口镇榜上有名,仁化机关幼稚园通过了省级幼稚园的评估验收。全县各镇创建教育强镇的热情高涨,为创建教育强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旅游
石塘双峰寨
双峰寨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石塘镇政府西100米处,距丹霞山23公里,交通便利。巍峨的双峰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95年),前后用了十六年时间建成,寨内墙砖有文字记载“费金三万”。
双峰寨外形略呈长方型,用石灰石及青砖再用糯米、黄糖、石灰浆作粘合物砌成,墙体非常坚固。寨内面积4164平方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东西两面城墙中间各有个嘹望台,墙高9米,厚1.3米。四个炮楼均为四层,高13米,主楼五层,高15.3米,围墙四面有走马廊,底层用来作住户,宽3.15米,上层宽1.2米。围墙边连通五个炮楼走廊包括五个炮楼在内共有55个小炮眼,炮眼居高临下,故这个古寨是个可守之地。主楼前面有一阁楼,阁楼两边是厕所,寨门设二重,第一重两扇大门用全封樟木製成,厚5寸。大门顶书有“双峰保障”四个大字。第二重门与大门结构相同,门顶书有“保全门”三个大字。寨内现共有3口水井,保存完好。寨外周围有护城河,水深1.5米,面积4878平方米。
灵溪河森林公园
韶关灵溪河森林旅游渡假公园以其天然的地理以及临傍奇特的丹霞地貌及喀斯特地质形成了韶关市独特的旅游度假胜地: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吃、住、玩、森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公园。
在进入公园风景区的沿途,您可看到生长茂盛的原始森林和多种植被、高山流水美景;观看极具丹霞地貌特质形态逼真的“老鹰石”、“象鼻石”、“牛头石”。老凉亭景区大草坪上有美丽精緻的凉亭和宽阔的“老凉亭驯马场”,游客们还可与高大膘肥、宾士于公园山林间的骏马嬉戏玩耍、合影拍照留念;据史料记载,此驯马场在清末时期是当地一大地主的驯马场所。另公园内古老的山道及古朴的老凉亭原是古时学子上京赶考的必经之地;人民军队解放韶关时此地也是解放军必经的重要军事路径。
公园的主打旅游——中国飞索第一漂,其旅游特点是实现了架空索道与漂流的结合。灵溪河漂流全长3.5公里,漂流时间约1.5小时;灵溪河大峡谷观光索道全长1520.3米,乘坐时间约28分钟,是粤西、北地区最长的索道之一。
附:图册来源。
万时山岭南大草原
万时山位于南岭山脉中部和罗宵山南端交接处,海拔1559米,距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景区65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仁化县境内最高峰和丹霞山母亲河锦江源头之一。万时山岭南大草原属于高山沟谷型草原,绵延三省的万亩高山草甸。被游客称为“岭南九寨沟”。
万时山旅游景区属生态休闲度假区、户外拓展运动、生态养生自然景观,景区内建有配套设施,特色餐饮、帐篷酒店、中型会议室、水上娱乐设施别有一番畲族风情品味,适宜各类人群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到万时山景区、丹霞山性文化博物馆旅游多在韶关市中转,韶关交通发达,京广铁路横贯市区,是粤、湘、赣、桂几首的交通枢纽。
万时山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全年都很适宜旅游。最佳旅游时间为春(3-5月)秋(9-12月)两季。
附:图册来源。
丹霞山博士生态园
仁化县丹霞山博士生态园实业有限公司位于世界遗产丹霞山风景区的阳元码头,成立于2005年07年01日,主要经营游船观光配套服务。公司有员工近百人,各种观光游船共十五艘,办公及游客休闲场所近3500平方米。公司同省内外数十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係,并在媒体、娱乐、杂誌上广为宣传,拥有稳定持续增长的游客资源,得到了各界的许多肯定,如2007年被韶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韶关市私营企业协会共同评为“光彩之星”,2010年被韶关市消费者委员会评为“2010-2011年度诚信单位”、及被深圳旅游联盟授予“最受欢迎合作伙伴”、丹霞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先进单位等。
丹霞山博士生态园成立五年,游客接待人数逐年递增。2006年游客接待人数6.1万人次,2010年1月至9月游客接待人数18.5万人次,2010年全年游客接待人数25万人次,增长趋势比2006年翻了几番。
附:图册来源。
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提名引地、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东,主要景点位于仁化县境内。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 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 。

丹霞山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它是全世界1200处丹霞地貌中类型最齐全、造型最独特、景色最优美、地质地貌最典型的地区,所以也称之为“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同时景区内拥有世界上貌似神凝的阳元石、阴元石、双乳石、睡美人等景点,又使丹霞山有“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馆”之称。此外,丹霞山还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舜帝南巡奏韶乐、女娲造人补天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灿烂的摩崖石刻和碑刻、80多处神奇的古山寨和岩庙、锦石岩的尼姑庵和广东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禅寺、以及神秘的悬棺葬和岩棺葬,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016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852万人次,增长16.2%,旅游总收入49亿元,增长16.8%。
特产
梅香虾米
虾米蒸虾酱,梅香伴家常,这是水乡人家一种美味家常菜,锦江河虾米,以色泽鲜红连壳可食流传于民间。
四螺香煲
仁化的乡村人家,屋前屋后皆都种有一种独特香味的槟榔草,阳春三月,採摘其叶拌田螺一起煲之,甜香味独特可口,有驱寒去湿之功效。由于历史悠久,今摆上餐桌便成为一乡村家常名菜。
船家包大虾
近山知鸟雀,近水识鱼虾,船家盆中菜,多为鱼、蟹、是,仁化船家至今流行一种享誉美食——包大虾,此食法,虽然有点古老粗野,却有其独特之风味。
益母草煎蛋
益母草即红花艾草,具有补气行血,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常用益母草煎蛋食之,由于味道独特非凡,农妇常作家常菜而流传至今。
红扣黑山羊
仁化以丹山碧水而闻名,据说,仁化众多因风化而形成蜂窝状的岩壁上,生长着一种低等蓝藻类植物:春季呈浅绿色,夏季为深绿色,秋季为黄绿色,冬季为黄褐色。人们称之为“变色龙”,黑山羊一年四季舔食了此植物,其肉质鲜嫩无比,且无腥骚味,故深受广大食客喜爱而闻名。
烤黑山羊腿
取仁化黑山羊腿,以酱料腌製后炭火慢烤,羊皮爽嫩,胶质丰富,颇具口感,羊肉甘香嫩滑,羊汁内蕴,羊味十足。
丹霞臭豆豉鱼
中国红石公园到丹霞山与阳元山之间的锦江,丹山碧水,山水掩映在竹树婆娑的环境中,锦江之鱼,是游客用餐必点之享用佳肴。最具特色是臭豆豉鱼;採用民间古传的臭豆豉炆鱼,闻起来臭,不比臭豆腐逊色。
城市荣誉
2017年12月,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範县2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