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介观化军事革命

介观化军事革命

历史定位

董子峰在他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论》一书中指出,在当代信息革命的发展历史上,存在两个重要的转折点,而且都与尺度变化有关。从1883年爱迪生在真空灯泡实验中意外发现“爱迪生效应”,到1904年英国电机工程师约翰·弗莱明发明真空二极体,再到1946年三极体发明,这是第一个转折点,它是电子革命的始发点。从1948年美国J·巴丁等人发明电晶体,到1958年基尔比发明积体电路,再到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这是第二个转折点,它是微电子革命的始发点。值得注意的是,从真空三极体到晶体三极体再到积体电路,基本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质料和尺度不同而已,但它们对人类生存方式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可见,“操作尺度”的变化对于人类活动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介观化军事革命发展

人类第一台计算机于1944年2月在美国诞生,尺寸为长15.3米,高2.4米,重31.5吨,用电线3800公里,有接点300多万个,命名为哈佛马克Ⅰ型。如此庞然大物,除了在实验室躺着,是无法用作它用的。1948年电晶体的发明,不仅能完成真空电子管的大部分功能,而且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功耗低、寿命长、坚固耐用等优点,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子线路的格局,广泛运用于计算机、电视机、人造卫星等领域。1958年,第一个单块积体电路研製成功。儘管这个积体电路上只有一个扩散电晶体、两个电阻和一个电阻-电容网路,但却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为20世纪70年代的微电子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规模积体电路的基础上发明了微处理器,使计算机开始走出科研机构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发了当代的信息革命。到了1989年,美国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00亿次。1989年12月13日,日本科技厅电子技术研究所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约瑟夫森超导计算机,每秒10亿次,比常规快10倍,但耗电仅为普通计算机的1/4。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导致了计算机、网路和新材料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新一代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光控计算机、光神经计算机以及网际网路(Internet)、全球资讯网(Web)和格线(Grid),并产生了超导材料、人工智慧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
从电子管→半导体电晶体→积体电路→大规模积体电路→超大规模积体电路→微处理器→超导计算机→光学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神经计算机→生物计算机……这样一个链条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和突破,几乎都与尺寸与速度有关。1965年,戈登·摩尔提出,电晶体的表面积(即刻在积体电路板上的面积),每12个月就会缩小一半,后来又将周期更正为18个月。这就是着名的摩尔定律,它意味着计算机晶片上的电晶体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或运算速度加倍。
联想到人类的大脑如此精细,如果没有纳米技术的突破,没有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人工智慧技术的融合,就不可能有高度智慧型化机器人的出现。“纳米技术有可能带来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它将使人类进入智慧型化的类生物体系的生产时代。这意味着纳米科技的最高宗旨是能够製造出类似于动物具有感官、智慧型、反馈、自修复等高级功能机器的一门技术。”我们相信,随着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高技术群的出现,人类必将进入介观化军事革命时代,真正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的“三化归一”。当我们进入到介观、微观领域的时候,看到的世界将会是另一个图景,这正是介观化军事革命的美妙之处。从原始的战争人到外化了的战争机器人,人类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从此有了真正的战争替身,进一步远离了暴力。从介观化军事革命的视野看,此前的金属化、火药化、机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等一切军事革命,无非是人的战争意志的局部外化而已,是对人的手足、体能及其活动方式的局部否定。只有到了战争机器人普遍发展的时代,原始战争人的类本质才能得到真正的回归,战争才会重新按照人的智力对抗方式进行搏斗,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徒手战争”。
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是在人类社会技术形态转型和世界新军事革命取得新的突破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徵。它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与时代转型的关係,同时也是对当代军队战斗力运动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学说的最新发展。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制度等一系列自主创新和变革,将使我军进入一个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代,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学说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军队战斗力发展的特殊运动规律,以及相应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出新的理论解释,才能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学说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介观化军事革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