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代东武吟

代东武吟

《代东武吟》是南朝宋文学家、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以一个老兵的自述,写出汉代一个有功军人老来还家的困苦境遇以及他的怨恨和希冀,从而反映出汉代兵役的繁重和征夫戍卒的不幸遭遇。此诗先着重描绘老兵长期转战南北、备尝艰辛的经历;后写老兵年老被遗弃的困苦境遇和内心的怨恨愤递;最后四句用晋文公和田子方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希望,含有讽谏之意。全诗通篇皆为主人公自述,从往昔叙起,以时间为序,显得平顺,如话家常,亲切感人。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代东武吟
  • 创作年代:南朝
  • 作品体裁:乐府诗
  • 作者:鲍照
  • 作品出处:《汉魏晋南北朝诗》

作品原文

代东武吟1
主人且勿喧2,贱子歌一言3
仆本寒乡士4,出身蒙汉恩5
始随张校尉6,召募到河源7
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8
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9
肌力尽鞍甲10,心思历凉温11
将军既下世12,部曲亦罕存13
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14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15
昔如鞲上鹰16,今似槛中猿17
徒结千载恨18,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19,疲马恋君轩20
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2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 东武吟:本为齐地歌曲名。东武,古地名,在今山东诸城市一带。
  2. 喧:喧譁。
  3. 贱子:老兵自谦的称呼,犹后来称“鄙人”。
  4. 仆:自谦之称。
  5. 蒙汉恩:承蒙汉室的恩泽。
  6. 张校尉:西汉张骞,曾以校尉的官职从大将军出击匈奴。《汉书》有传。
  7. 召募:这里指应募从军。河源:河之源。张骞后来曾探查河源,但和出击匈奴是两回事。这里用来表示走得很远。
  8. “后逐”二句:以后又跟随轻车将军李蔡追击匈奴直到边关。逐,跟随、追随。李轻车,汉轻车将军李蔡,汉飞将军李广从弟,对匈奴作战有功。虏,指匈奴军队。塞垣(yuán),边关,泛指边塞地区。
  9. “密涂”二句:意为就是最近的路也走了万里,就是最安宁的年代也得多次奔波。涂,同“途”。密涂,近路。亘,绵延之意。宁岁,安宁的年头。七奔,指多次奔命。用《左传》成语:《左传·成公七年》:“吴始伐楚。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
  10. 肌力:肌肉和气力,这里指体力。
  11. 历凉温:经历寒暑。
  12. 下世:去世。
  13. 部曲:汉代军队编制的名称,这里指士兵。《汉书·李广传》颜师古注引《续汉书·百官志》云:“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罕:稀少。
  14. 孤绩:属于个人的功绩。
  15. “腰镰”二句:腰间插着镰刀去割葵藿,拄着拐杖去放鸡放猪。刈(yì),割。葵,一种植物,可食用。藿(huò),豆叶。豚(tún),小猪。
  16. 鞲(gōu)上鹰:打猎用鹰,鹰立在上。这里是用构上鹰比喻老兵昔日的勇武。鞲,皮革做的臂衣。
  17. 槛(jiàn):兽的笼栅。
  18. 徒:空。结:郁结。
  19. “弃席”句:用晋文公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重耳流亡二十年,在终于可以返国为君时,要抛弃流亡时用过的笾豆、席蓐,怠慢患难与共的有功随从。大臣咎犯劝谏,文公方止。幄(wò):帐幕。
  20. “疲马”句:用田子方事。据《韩诗外传》卷八载,战国时魏人田子方见老马被弃于路,“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轩,车驾。
  21. “愿垂”二句:希望君王不忘旧臣。晋主,指晋文公。田子魂,田子方的魂灵。一说“魂”通“云”,指田子方讲的话。

白话译文

主人暂且莫要喧譁,听听贱子唱上一言。
我本来自寒乡之士,出身蒙受汉家恩典。
开始追随张骞校尉,回响召募来到河源。
后来跟着轻车李蔡,追逐敌寇走遍边关。
近路还能绵亘万里,安宁年岁就要七奔。
征战当中体力耗尽,殚精竭虑经历凉温。
将军已经不在人世,部将也已罕有活存。
而今时事一朝变异,独有功绩谁还理论?
年轻时候辞家出行,如今穷老回到家门。
腰带镰刀收割葵藿,手柱拐杖放牧鸡豚。
昔日好像上雄鹰,今天恰似槛中之猿。
徒结千载难言之恨,空抱百年不尽遗怨。
被弃席蓐思恋君帐,老马怀念君主华轩
希望赐予晋主恩惠,莫要愧对田子精魂。

创作背景

鲍照一生潦倒,却心繫国家命运。此诗为作者假託一个汉代有功老兵的口吻,讽谏当时的君主不要抛弃有功之人,应为影射当时名将檀道济的悲惨遭遇。檀道济于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救援滑台未果,被宋文帝视为养寇自重。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终为宋文帝所害。鲍照当是有感于此,故拟乐府古题而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最富汉乐府神韵,与汉代民歌《十五从军征》立意、构思颇有相同之处。
诗写一个少小离家从军、穷老退伍回乡的老兵自述其一生的坎坷经历,控诉了统治者的刻薄寡思,但仍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主人”二句开场引出主人公老兵。由他自称“贱子”可见他身份之低贱这将与他自叙其“孤绩”的英雄形象形成对比,是一伏笔。下面全部是老兵的自述,又可分三层。“仆本”以下十四句写其从军情形,极力描写其战绩,突出其英武形象。“少壮”以下八句写其回乡后情景,突出其“穷老”。“少壮”二句承上启下。“少壮”句总上,“穷老”句启下,“少壮”与“穷老”四句是其一生概括。“上鹰”与“槛中猿”两个比喻,生动形象,饱含辛酸与感慨,是对生命“穷老”的无可奈何的叹惜,令人同情,催人下泪。“弃席”四句用典故再点醒主题,反覆说明对老之已至、不能报国的痛惋。
这首诗构思用自述,别出心裁,多用比喻、典故,委婉曲达,人物形象刻画丰富饱满,鲜明突出。全诗平叙始终,老兵一生了然,虽用了比喻和典故,总的说来,如话家常,亲切感人,在鲍照乐府中自树一帜。

名家点评

杭州师範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许菊芳:这首诗是南朝诗人鲍照边塞诗的又一佳作。诗作以一位老兵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他一生征战塞外的艰苦经历和回乡后有功不获赏的悲怨心情。此诗描写生动,语言劲峭,音调响亮,与唐代王维《老将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沈文凡:本篇以自述的口气,叙写了一个汉代有功军人早年征战疆场的不凡经历,及晚年回家后的困窘处境,并表达了他的怨恨和希望。诗的前半部分追叙往日军功。“将军”四句承前启后,始叙现在。其下就是他对困境的叙述及对现在处境的抱怨。少壮时离家而去,如今到了穷老之时才回到家中;儘管身体早已衰老,还得参加田间劳作。想起过去如上雄鹰一样英姿勃勃,而今却像关在栅栏中的猿猴一样无可奈何,这怎幺不让他心生怨恨呢?由此他希望当今的皇上能够念其往昔之军功,加以怜恤。本诗对比强烈,情感深挚悲壮,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老军人暮年时的悲惨情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后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作者简介

鲍照(414—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出身贫寒。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了谋求官职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到江州任刺史。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因刘义庆病逝而失职在家闲居,历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大明五年(461年),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晋安王刘子勛与宋明帝争夺皇位,刘子顼举兵回响,兵败,鲍照也为乱军所杀。擅长七言歌行,语言劲健,感情充沛,形象鲜明,发展了七言诗歌,对唐代李白、高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今存《鲍参军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代东武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