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以

以yǐ,养里切,四纸上声。

【字形本义】《郑岗训字》『盛饭入口,先后二事之用;即是今义。』

【基本含义】㊀以,「用A谓B」之「用」。㊁「以为」之简。

《说文》『用也。』,引申为凭、凭、靠、依据、因、由等。所用可为事物、时处、情理、所自所由等。所用为时处,译作「在」义不变,但非「在」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以
  • 外文名:use A to do B
  • 拼音:yǐ
  • 部首:人
  • 仓颉:V I O
  • 首尾分解查字:匕、人
  • 五笔:N Y W Y或C
  • 笔顺编号:5 4 3 4
  • 四角号码:2 8 7 0 0
  • UniCode:C J K
  • 统一汉字:U + 4 E E 5
  •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 造字法:象形
  • 词性:介词/连词
  • 古意:凭藉、因为、而
  • 异体字:㕥
  • 郑码:ZSOD

文义字理

字形本义

《郑岗训字》『盛饭入口,先后二事之用;即是今义。甲骨文另一,人手持一物,用也。』
以,甲骨文至篆文以,甲骨文至篆文
注:左一三,酷似勺子;甲骨文「勺」中有圈,表示食物。⇒以,盛饭入口,先后二事之用,use甲to do乙也。

基本含义

㊀「用A谓B」之「用」。
►以,《说文》『用也。』。引申为凭、凭、靠、依据、因、由等。所用可为事物、时处、情理等。所用为时处,可译「在」,不可训「在」。所用为情理,训「因」为<介>、训「依据」则为<动>。
►以谓A谓B⇔A以B。以攻为守⇔攻以守之。
►A、B,以及C。≈自A由B至C。「妇女儿童,以致老人」,犹言全部人。以,用...为所自所由,译作:自、由。
㊁「以为」之简。
►如同,「可、不、必、亦、或......」后之「为或是」可省。以句A⇔以为A(真)⇔以A为真。白话「以为」另有含义,故译作而非训作「认为」。
►来、往、方位词前。A以南,「A以为南者」之简。以往⇔时间之今以为往者⇔过去。
【注意】
►以,不可名用。除训「以」字,可曰「以者用也」,仅「以者」二字不有含义。特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以,名用罕见,释为「所以」之简,诗中省字正常。
►凡言以A,必有谓B。「每天以/用一吨水浇地。」无「浇地」,「用」通「以」不通;此为「以」「用」之别。非勺子筷子,难传此义。汉字者,非凡智慧,天作之纹。
郑注:凡,大括也;通常。特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不必以贤为......之简。

字理深析

盛饭入口,盛饭入口......,表以A而B,非勺子筷子,难传此义。解之两千年,造之几何时?⇒汉字未必进化而来,或乎更高智慧创造、複製。⇒汉字,神圣也,不是空话。

用法详释

【谓】<动>用A谓B。所以为事物、时处、情理等。酌情译作:凭、凭、靠、依据、因、由......。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郑译:君子,不因好其言而举其人,不因人恶其人而废其言。
►《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译:以才智而论,则「去疾」不足,以次序而论,则「公子坚」年长。
译二:「去疾」依才智而短,「公子坚」依次序而长。简之:「去疾」短于贤,「公子坚」长于序。
►《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注:安以乐=以安而乐=因安而乐。以,不可训「而」。
►先秦《貍首诗》『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
译:大夫君子,凡凭藉庶士(身份),小大无别,可驾车于君所。
注:处,《康熙字典》『又分别也。』
►《国风·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译:江有分和,你不嫁我,不嫁我,之后将悔。
注:归,《说文》『女嫁也。』。子归不我以=子不以我而嫁。
译二:...你(会)因不嫁我而后将悔。
►言所以为言,信也。言无以信,何以为言?人所以为人,言也;人不能言,何以为人?
释:A所以为A⇔A为A之所以⇔A存在之凭⇔A之本。
译:言以信为本;言无以信,何也?人以言为本;人不能言,何也?
注:何以为言?⇔无以为言!《说文》『直言曰言。』,假言非言。人不能言⇔人无以信。何以为人?难译,故曰「何也?」,可释作如何。此言后者⇔诚信乃为人之本。
注:改自《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原为『言而不信』指不讲信用。言无以信,指不讲信用和说谎。
►《康熙字典》『 为也。《论语》视其所以。』
译:视其所用/凭藉(行为、方法、原因、意图)。
注:视其所为,不知其所以为。《康熙字典》此训无涉本义,不有道理。
►A以及B。A,B,以至C。
注:A以⇔以A⇔由A,以A为所自所由。
㊁所为时处,释作用;时可译作而非释作在、于。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一分跑完全程。以业余时间写书。以北京为常居地。以两亩田种麦子。
注:用时间地点做事,无不通。有时翻译为用彆扭,不译即是。
㊂以为之简。白话译作:认为。
►《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
译:皆以为(某人)美于徐公。释为:皆以「(某人)美于徐公」为真。
㊃以为之简。于方位词等前。
A以B,释为「A所以为B者」或「A以何为B」之「何」。
►0以上(0以何为上?正数!)。中国以南(越南等,「以北」有别于「之北」,不含境内。)。三日~后。县级~上。五千~内。二十岁~下。
►A以来,「A以为来(之时间)」之简。建国以解放前为往,以解放后为来。⇒以来=以后。

易错难解

►可以,可用于。可以≠可。可以A=可用于A=可为A用。A,名词动词或短语。
可,《韵会》『可者,否之对。』,可不也。可,使其后所言不确定。道,可道也,可不道。
「可」用于名前,同「可为」。陆佃『言天者君道也,可天下之物而莫之胜也。』
鱼可以吃=鱼可吃之用=鱼可食用=鱼可非食用。不可曰「鱼可以食用。」。
「人可以吃。」代兽言或语病;「人可以吃而饱。」无病。「你可以走了。」非语病则是「你可以走而A。」之简;A,互不打扰,早点回家,不惊动警察,......。你可以不走以承担不走之后果。故此言虽用「可」,但不表示对方有选择。
►无以,无法,不能。理解为「以无」,无人说「以无」。因「以无」不像话。无以藏身,理解为「以无(处)藏身」=不能藏身。
►何以,以何、用什幺。引申为,因何、凭啥。「以何」少用,因「何以」听似义正言辞。「无以」是「何以」倒置之依据。「何以」是其他倒置之凭,「以A」常作「A以」。攻以守之=以攻为守。以此,「以」后未必是「所以(所用)」。
►足以,够用来。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够平民愤之用。
凭他的才能,足以应对。凭,含义重複,应无。足以,够文言;既是文言,则应无纰漏。
►以,可译作而非训作「而」。
曹植《赠徐干》『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郑注:粲~繁,因繁而粲。
《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郑注:以安而乐,以哀而思。

字典训释

以下斜体出自《新华字典》《汉典》,☻处有误训。

以yǐ

㊀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鑒来。
㊁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郑注:然,错别字。依据。
㊂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郑注:以时作事⇔用时作事。译作非训作,此训滋生字义,引导误用。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郑注:用来等待时机/警告效尤。同㊀。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郑注:以梦寐求之。此训增添字义。寐,《说文》『卧也。』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郑注:「以为」之简。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郑注:鱼可以吃⇔鱼可用于吃。人可以吃,语病。人可吃,无病。以,用也,非后缀。
☻古同“已”,已经。
此误训源自《康熙字典》『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译:......臣未闻之,无以论之,则论王可乎?
孟子此言,省略过多。王,多译作「谈谈王道」。无以,不可也,没办法。无已,不知何意;⇒《康熙字典》此训有误。《康熙字典》『又与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已,可作「以」用,反之不可。已,似反写甲骨文金文「以」,或为原因。
☻太,甚:不以急乎?
郑注:必有前言A。A,不以急乎?⇔不因A而着急幺?
☻及,连及:富以其邻。
郑注:因其邻而富。《周易·小畜卦》『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占扑当日而已;富及其邻,须中大奖且大方。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㊀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係疏远的人离间关係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注:以,用也,同本义。缺字。『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郑译:我(泠向)想利用齐国替大王做事,使其攻宋。
又如:以彰其咎(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注:以,用也,同本义。慢,错字。
《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郑译:则通过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之慢待/耽误,公开其过失。
凭藉;仗恃〖depend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㊁认为,以为〖consideras〗
郑注:「以为」之简。不、可、必、或......后「为、是」可省;以,同此。训「认为」,滋生字义。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郑译:以多欺少。
☻做,从事〖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郑注:无此用法,的,应删。应:终身为之、终身以此为乐。

<名>

原因,缘故〖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无固定职业的人〖unoccupiedperson〗
郑注:所训无理,且无涉本义。
以闲民。——《拾雅》
郑注:闲民,可训此义,无涉「以」字。此言必有前言A。以A使民轻闲。
候疆候以。——《诗·周颂》
郑译:侯在村口。
注:候以候疆,倒置以押韵,以地点作事。疆《说文》『本作畺,界也。』。
郑译:迎候以余粮。
注:一曰『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康熙字典》『又算家以有余为强。《古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以色列的简称〖Israel〗。如:阿以战争

<介>

郑注:<介>不适合中文,我在北京,有介词则无谓语。
把,拿〖using;taking;bymeansof〗——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郑注:用刀劈狼。同此上训作<动>之「以邻为壑」无别。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依,按,凭〖inaccordance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藉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郑注:何以,凭藉/用什幺。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在,于〖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範围
郑注:用时间作事,无不可。此训滋生字义。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郑译:用春夏之时行赏,用秋冬之时行刑。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啓超《谭嗣同传》
郑译:用八月十三之日斩于市面。
注:以,应通行于书面,不必翻译。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从,自,由〖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郑译:自古于今,由上之天子,至下之庶人,不有好利而不仁者。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

为〖inorderto;soas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因为,由于〖because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飡(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和,而〖and;aswellas〗——表示并列关係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则,那幺〖then〗——表示条件关係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才〖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表目的或结果等〖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範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匕人
汉字部件分解: 以
笔顺编号: 5434
笔顺读写: 竖提、点、撇、点

常用词条

1、【以便】〈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请在信封上写清邮政编码,~迅速投递。
以
2、【以次】——〈副〉依照次序:~入座。——〈名〉次序在某处以后的;以下:~各章,内容从略。
3、【以前】〈名〉方位词。现 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这里工作过。
4、【以后】〈名〉方位词。现 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五年~;毕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5、【以还】〈名〉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6、【以及】〈连〉连线并列的词或词组(“ 以及 ” 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其他的花木。
7、【以近】〈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近的。例如从北京经过石家庄、郑州到武汉,石家庄、郑州都是武汉以近的地方。
8、【以远】〈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远的。例如从北京经过济南往南去上海或往东去青岛,上海和青岛都是济南以远的地方。
10、【以免】〈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安全措施,~发生工伤事故。
11、【以期】〈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话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
12、【以下】〈名〉方位词。——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气温已经下降到零度~。——指下面的(话):~就要谈谈具体办法。
13、【以上】〈名〉方位词。——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指前面的(话):~所说的是总的原则,下面讲具体做法。
14、【以外】〈名〉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範围的界限之外:十天~;办公室~;五步~;除此~,还有一点要注意。
15、【以内】〈名〉方位词。在一定时间、处所、数量、範围的界限之内:本 年~;长城~;五十人~。
16、【以往】〈名〉从前;以前:产品的质量比~大有提高;这地方~是一片荒野。
17、【以为】〈动〉认为:不~然;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
18、【以至】〈连〉——表示时间、数量、程度、範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专心地写生,~颳起大风来也不理会;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也说以至于。
19、【以至于】〈连〉以至。
20、【以致】〈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2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言论等来反驳对方。
2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
23、【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虽然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
24、【以身试法】:用自己的行为来试法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25、【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26、【以汤沃雪】:——把开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比喻轻而易举。用沸热的水浇雪,雪立刻融化。比喻立见功效。
27、【以人废言】: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不管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概不听取。
28、【以人为本】: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民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9、【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 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意思是把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大水坑。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 公智虑深达,如宿将持重,而规画绵络,不以邻为壑也。”
30、【以卵击石】:用蛋打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说以卵投石。
31、【以卵投石】:以卵击石。
32、【以貌取人】:只根据外表来判断人的品质或能力。
33、【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34、【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35、【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36、【以毒攻毒】:用毒药来治疗毒疮等疾病。比喻利用恶人来制恶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
37、【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38、【以怨报德】:用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39、【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採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
40、【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41、【以直报怨】:以正直之道对待有雠隙的人,不进行报复。《论语·宪问》:“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2、【以指挠沸】:用手指去搅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议兵》:“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43、【以汤止沸】:亦作【 以汤沃沸】。比喻纠正错误的方法不对,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助长错误。《淮南子·原道》:“ 若以汤沃沸,乱乃甚逾。”《汉书·礼乐志》:“ 如以汤止沸,沸俞(逾)甚而无益。”
44、【以莛撞钟】:亦作【以莛叩钟】。莛,草本植物的茎。用草茎敲钟,力小没有声响。比喻才疏学浅之人向高明的人请教,得不到回答。也比喻浅陋者做不自量力的事。东方朔《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镜花缘》第十六回:“ 今欲上质高贤,又恐语涉浅陋,未免以莛叩钟,自觉唐突。”
45、【以蠡测海】:蠡,盛水的瓢。用瓢来量海水。比喻见闻浅陋。东方朔《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46、【以狸饵鼠】:亦作【以狸致鼠】。狸,猫。饵,诱。用猫来诱捕老鼠。比喻方法不对头,毫无成功的希望。《商君书·农战》:“ 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 《吕氏春秋·功名》:“ 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
47、【以珠弹雀】:用宝珠弹麻雀。比喻做事不权衡轻重,得不偿失。《庄子·让王》:“ 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48、【嗤之以鼻】: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49、【藉以】:借来用于。谈论古事,藉以讽刺现实。鲁迅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附记》『只看广告中藉以吸引看客的句子,便分明可知。』
50、【用以】:以、用于。《辞海》《汉典》未收录。唐·皮日休《奉和鲁望读阴符经见寄》『得之贼帝舜,用以平洚水。』
51、【给以】予以。对某给以水⇔给某以水。给以某人支持,「以」应删,或改「与」。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有一种无聊小报,以登载诬衊一部分人的小说自鸣得意,连姓名也都给以影射的。』
注:煞尾「的」应无。煞尾=甚至给姓名以映射=甚至对姓名给以映射=甚至映射姓名。
52、【予以】给以。「予以演员掌声。」不妥,应「对演员予以掌声。」
53、【得以】㊀得到。直言应得以支持。㊁借某事物而得到。《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译:今广求天下以向县官交粮,得到进爵,得到免罪。

典故

1、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宋·苏轼《超然台记》
(袁可立)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用。“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而托于柑以讽耶?”——明·刘伯温《卖柑者言》。
3、以便。“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清·魏禧《大铁椎传》。
4、而,表修饰。“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郑译:终以自投汨罗江赴死。
注:遂,《说文》『亡也。』《康熙字典》『又进也。......又成也,从志也。』。
5、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触詟说太后》。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公输》。
6、按照;根据。“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
“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清·方苞《狱中杂记》。
7、已经。“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战国策·燕策三》。
8、作语助。“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託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9、在。“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明末清初·顾炎武《复庵记》。
10、止。“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以 (刻本)以 (刻本)

词组

1、【以工立国】:与 “以农产国” 相对。中国近代对工业化国家的一种称谓。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梁啓超说:“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者也。” (《变法通议·论译书》)20世纪20~40年代发生了中国应以工立国还是以农产国的争论。1923年,章士钊提出把 “ 以农立国 ” 定为 “ 国是 ” (《业治与农》)。董时进认为 “ 农业国之社会,安定太平,鲜受经济变迁之影响 ” (《论中国不宜工业化》)。主张把中国发展成为丹麦那样的农业国。1940年,杨再道再次提出 “ 以农立国 ” 的主张。以农立国论受到主张以工立国的学者们的批评。
2、【以工代赈】:以赈济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为前提发放赈款的一种赈济方式。通常用于受灾地区有关公众福利方面的工程建设。如组织受灾农民修筑堤坝等水利工程,按其劳动情况和实际需要分配赈济款项或物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亦逐步採用此种方式。能把眼前的生活接济同长远的生产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3、【以进养出】:指用进口原料、配件或技术经加工生产后再出口的贸易形式。其方式主要有:(1)进口原料,加工成成品出品;(2)进口毛坯或配件,加工装配成成品出口;(3)进口国外技术、工业装备,加工成成品出口;(4)进口饲料、种子、种畜、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出口。
4、【以产定工】: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产品数量计算社员劳动工分的一种计酬形式。通常是先根据作物的计画产量和完成计画所需的劳动工分,算出每一工分应有的产品量,作为标準,然后根据此标準,按实际产量计算社员应得的劳动工分。
5、【以字行】:字,表字。只用字而不用名,称为 “ 以字行 ” 。《南史·谢裕传》:“ 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6、【以意逆志】: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主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 “ 以意逆志 ” 中的 “ 意 ”,理解各不相同。近代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认为 “ 意 ” 为说诗者之意,但说诗者在 “ 以意逆志 ” 时,应贯彻孟子的 “ 知人论世 ” 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此说较合理。

相关名言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光明,给温暖。——萧楚女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恆心为良友、经验为参谋、警惕为兄弟,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周海中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㠯《韵会》《正韵》𠀤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
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众正。
《诗·周颂》侯彊侯以。《注》彊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
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
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
《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