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阵海
任阵海,1932年11月07日 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大气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
1955年任阵海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6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晋升为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1年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担任研究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在第18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任阵海主要从事大气环境的检测与治理的理论与工程套用,以及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任阵海
- 外文名:Ren Zhenhai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河北省大名县
- 出生日期:1932年11月07日
- 职业: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
- 原籍:河南省新乡市
人物经历
1951年1月,任阵海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大气物理专业。1955年,本科毕业。
1957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
196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10月,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64年11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至1981年3月)。
1966年7月,任阵海带队参加试验基地湍流污染和大地电位探测任务,在基地工作一年。
1973年3月26日,经任阵海建议,大气物理研究所向院申请在北京德胜门外土城建设325米高的大气污染监测气象观测塔。10月正式建立了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湍流研究室,在任阵海等带领下研究大气湍流扩散问题。
197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1年3月,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担任研究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大气污染防治)。
2011年12月,在第18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2015年12月,任阵海院士工作室在萧山落户。
2018年1月19日,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并启动工作,引进以任阵海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为主的高端人才,成立了以环境气象为重点研究领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任阵海参加战略作物防害工程发现致害诱因,此后从事云雾催化工程,筛选催化剂,实施最早云中催化,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科学研究,负责核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在中国三线建设时期,负责十余座山区及临海基地的选址及环境规划实验,与团队撰写了最早的山区空气污染专着等。在长期研究实践及调研基础上,团队认识到中国大气污染研究,应紧迫地提上日程,并认为“环境”是独立发展的学科。负责组织中国首次中尺度区域性大气环境综合立体观测、设计建立包括地面监测网多要素同步监测、超低空航测、远红外探测、声雷达布阵等多种先进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以后在多个重要城市地区实施,并用于中国酸沉降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组织发展探测实验技术、研发都卜勒声雷达(批量生产),等容气球及其甚高频都卜勒多目标跟蹤系统,最早组织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了当时该领域的空白。
在任阵海倡议下组建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参加总体设计建立中国首座大气环境监测专用铁塔,迄今仍为国内高度最高并装配探测技术设备。最早利用辐射监测资料反演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徵。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控制的难点,并套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中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巨观规律,为应对国际争端提供科学依据。创立了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主持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报告。组织卫星资料反演研究,参加沙尘暴研究。本研究组建立大气环境过程概念,发现大气污染汇聚带,建立三律(累积、输送、清除)方法。同化有关资料构建欧拉场确定地区的污染範围及输送通道。通过研究实践,认为大气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中尺度问题,发展滤波技术揭示中尺度地区性污染特徵等。
-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87年 | 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1987年 | 太原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1998年 | 中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 出版着作
出版日期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02.05 | 《沙尘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 高庆先,任阵海编着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4 |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 | 丁一汇,任阵海主编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10.09 | 《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 | 高庆先,任阵海等着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人才培养
截至2014年,任阵海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一共培养了3名博士、4名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谘询联盟,任阵海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年度 | 名称 | 作者 | 学位授予单位 | 学位名称 |
---|---|---|---|---|
2014 | 道路交通扬尘排放模型研究及其在北京的示範套用 | 樊守彬 | 北京工业大学 | 博士 |
2010 | 大气污染的区域间输送与敏感源筛选识别研究 | 王芳 | 北京工业大学 | 博士 |
2009 | 北京市代表性水体水质及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研究 | 张融 | 北京工业大学 | 博士 |
2000 | 重点环保城市二氧化硫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李时蓓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硕士 |
1988 | 複杂地形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徵 | 杨礼荣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中尺度区域性火电能源大气环境容量规划方案研究 | 段宁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
中尺度下的海陆风环流 | 刘丽杰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硕士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资料 |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
2011年12月 | 终身成就奖(第18届中国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大会) |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95年12月-2001年4月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顾问(第四届) | |
2006年6月-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会顾问(第六、七、八届) | |
—— | 《中国环境科学》编委 |
人物评价
任阵海倡议建立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创造性地解决建立适宜模型、发展探测技术、获取综合参数等关键问题,在国内最早组织了大气颗粒物沉降速度测量和SO2转化率实验,填补了学科空白,提出了大气环境容量理论,解决了环境规划、污染控制的难点。首次揭示了中国与跨国大气输送巨观规律;创立了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準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