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

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

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

《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是201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Averill M. Law 。

基本介绍

  • 书名: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
  • 作者:Averill M. Law 
  • 译者:肖田元、範文慧 等 
  • ISBN:9787302300434
  • 定价:69元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12-11
  • 装帧:平装
  • 印次:1-1

图书简介

本书讨论的是离散事件系统(Discrete Event Systems,DEVS)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有些文献也将这类系统称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DEDS),甚至简称为离散系统(Discrete Systems)。典型的例子有:交通系统(空中、地面)、计算机系统、通信网路系统、製造系统、军事上的C3I系统,以及在供应链、仓储等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系统。
正如作者在其序言中所言,第4版的目标和前三版保持一致:提供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研究的所有重要方面综合的与最新的讨论,包括建模、仿真软体、模型校验和确认、输入建模、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变数和过程的产生、统计设计和仿真实验的分析,以及像製造这样的最重要的套用领域。该书力图促进直观理解仿真与建模,并以技术上正确但更清晰的方式来阐述它们。

图书前言

清华大学出版社根据该书在国内外的影响,决定将第4版进行翻译,并委託我们完成此书的翻译工作。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
(1) 通用性强:该书着眼于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原理、方法学的阐述,而不依赖于某一种商业化软体,因此适于作为专业课程的教材使用。
(2) 内容丰富:从数学基础、建模方法、实验设计、仿真运行、输出分析、最佳化技术以及实际套用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讨论。
(3) 知识组织合理:该书从概念出发,由浅入深,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与讨论,逐渐展开,符合认识规律。
(4) 内容详略适宜: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的讨论力求準确、完整与深入,对新的进展,则着眼于方向性说明。
(5) 适于教学与自学:对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来说,可以下载各种技术支持资料,包括习题答案的全集、讲演的PowerPoint片子,以及仿真模型和随机数发生器的计算机代码。对自学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作者许多实践和谘询项目的实际例子的详细讨论,并提供了与各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
本书从原理到套用,从理论到方法,对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讨论,无论作为仿真工具书,还是作为教材辅导书,都有其独到之处。对致力于研究、实践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读者来说,相信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他们的一个期盼。
参与本书翻译的人员是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系统集成研究所仿真与虚拟製造研究室的部分教师与研究生,他们是肖田元、範文慧、徐炜达、郜震霄、马成、李犁、孙宏波、刘雁兵等,全书由肖田元、範文慧校核,最后由肖田元审定。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有关仿真技术术语的权威词典,儘管译者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书中的某些术语的翻译难免会与某些刊物不尽一致,限于译者的水平,书中的文字表达可能有不尽完善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2012年7月15日于北京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作者介绍
符号表
第1章仿真建模入门
1.1仿真的本质
1.2系统、模型及仿真
1.3离散事件仿真
1.3.1时间推进机制
1.3.2离散事件仿真模型的成分与组织
1.4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仿真
1.4.1问题描述
1.4.2直观解释
1.4.3程式组织与逻辑
1.4.4C程式
1.4.5仿真输出与讨论
1.4.6其他终止规则
1.4.7事件和变数的确定
1.5库存系统的仿真
1.5.1问题描述
1.5.2程式组织和逻辑
1.5.3C程式
1.5.4仿真输出和讨论
1.6并行/分散式仿真和高层体系结构
1.6.1并行仿真
1.6.2分散式仿真和高层体系结构
1.7一个有效的仿真研究的步骤
1.8其他类型的仿真
1.8.1连续仿真
1.8.2离散?连续组合仿真
1.8.3蒙特卡罗仿真
1.8.4电子表格仿真
1.9仿真的优点、缺点和缺陷
附录 1A固定增量时间推进
附录 1B排队系统初步
1B.1排队系统的组成
1B.2排队系统的表示符号
1B.3对排队系统性能的评价
习题
第2章複杂系统建模
2.1引言
2.2仿真中的表处理
2.2.1计算机中存储表的方法
2.2.2链式存储分配
2.3简单仿真语言: simlib
2.4单服务台排队系统的simlib仿真
2.4.1问题描述
2.4.2simlib程式
2.4.3仿真输出与讨论
2.5分时计算机模型
2.5.1问题描述
2.5.2simlib程式
2.5.3仿真输出与讨论
2.6可换队的多出纳台银行
2.6.1问题描述
2.6.2simlib程式
2.6.3仿真输出与讨论
2.7加工车间模型
2.7.1问题描述
2.7.2simlib程式
2.7.3仿真输出与讨论
2.8高效的事件表处理
附录2ASimlib的C代码
习题
第3章仿真软体
3.1引言
3.2仿真软体包与程式语言
3.3仿真软体分类
3.3.1通用与面向套用的仿真软体包的比较
3.3.2建模方法
3.3.3通用建模元素
3.4期望的仿真软体特点
3.4.1通用能力
3.4.2软硬体需求
3.4.3动画和动态图形
3.4.4统计能力
3.4.5客户支持和文档
3.4.6输出报告和图表
3.5通用仿真软体包
3.5.1Arena
3.5.2Extend
3.5.3其他通用仿真软体包
3.6面向对象的仿真
3.7面向套用的仿真软体包举例
第4章基础机率与统计回顾
4.1引言
4.2随机变数和它们的性能
4.3仿真输出数据和随机过程
4.4均值、方差和相关係数的估计
4.5均值的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4.6强大数定律
4.7用均值来替代机率分布的危险性
附录4A协方差平稳过程的说明
习题
第5章建立有效、可信、适度详细的仿真模型
5.1引言及定义
5.2确定模型详细程度的準则
5.3仿真电脑程式校验
5.4提高模型有效性和可信性的技术
5.4.1收集系统高质量的信息和数据
5.4.2与管理者定期沟通
5.4.3维持一份书面的假设文档,并执行一次结构化走查
5.4.4採用定量技术确认模型组件
5.4.5确认整个仿真模型的输出
5.4.6动画
5.5管理者在仿真过程中的作用
5.6比较实际观测值和仿真输出数据的统计程式
5.6.1检测法
5.6.2基于独立数据的置信区间法
5.6.3时间序列方法
5.6.4其他方法
习题
第6章输入机率分布选择
6.1引言
6.2常用的机率分布
6.2.1连续分布的参数化
6.2.2连续分布
6.2.3离散分布
6.2.4实验分布
6.3评估样本独立性的方法
6.4活动Ⅰ: 假设分布类别
6.4.1求和统计
6.4.2直方图
6.4.3分位数求和与盒形图
6.5活动Ⅱ: 参数估计
6.6活动Ⅲ: 判断拟合分布的代表性
6.6.1启发式方法
6.6.2拟合优良度检验
6.7ExpertFit软体与扩展的例子
6.8分布平移与截断
6.9贝塞尔分布
6.10确定多元分布、相关性及随机过程
6.10.1确定多元分布
6.10.2确定任意边际分布与相关性
6.10.3确定随机过程
6.11缺少数据时分布的选择
6.12到达过程模型
6.12.1泊松过程
6.12.2非平稳泊松过程
6.12.3批到达
6.13不同数据集的同质性评测
附录6A伽玛和贝塔分布的MLE表
习题
第7章随机数发生器
7.1引言
7.2线性同余发生器
7.2.1混合发生器
7.2.2乘法发生器
7.3其他类型的发生器
7.3.1更一般的同余
7.3.2组合发生器
7.3.3反馈移位暂存器发生器
7.4随机数发生器的检验
7.4.1实验检验
7.4.2理论检验
7.4.3关于检验的某些一般看法
附录7APMMLCG的可移植C源码
附录7B组合MRG的可移植C源码
习题
第8章随机变数的产生
8.1引言
8.2产生随机变数的通用方法
8.2.1反变换法
8.2.2组合法
8.2.3卷积法
8.2.4舍选法
8.2.5均匀比法
8.2.6特性法
8.3连续随机变数的产生
8.3.1均匀分布
8.3.2指数分布
8.3.3m?阶厄兰分布
8.3.4伽玛分布
8.3.5韦伯分布
8.3.6常态分配
8.3.7对数常态分配
8.3.8β分布
8.3.9皮尔森Ⅴ型分布
8.3.10皮尔森Ⅵ型分布
8.3.11对数逻辑斯谛克分布
8.3.12有界江森分布
8.3.13无界江森分布
8.3.14贝赛尔(Bezier)分布
8.3.15三角分布
8.3.16实验分布
8.4离散随机变数的产生
8.4.1伯努利分布
8.4.2离散均匀分布
8.4.3任意离散分布
8.4.4二项分布
8.4.5几何分布
8.4.6负二项分布
8.4.7泊松分布
8.5随机矢量、相关随机变数与随机过程的产生
8.5.1利用条件分布
8.5.2多变数常态分配与多变数对数常态分配
8.5.3相关伽玛随机变数
8.5.4由多变数族中产生
8.5.5具有任意规定的边际分布和相关性的随机矢量的产生
8.5.6随机过程的产生
8.6到达过程的产生
8.6.1泊松过程
8.6.2非平稳泊松分布
8.6.3批到达
附录8A舍选法的正确性
附录8B别名法的準备
习题
第9章单系统输出数据分析
9.1引言
9.2随机过程的瞬态和稳态行为特性
9.3关于输出分析的仿真类型
9.4终止型仿真的输出分析
9.4.1均值估计
9.4.2其他性能度量的估计
9.4.3初始条件选择
9.5稳态参数的统计分析
9.5.1初始瞬态问题
9.5.2均值的重複运行/删除法
9.5.3均值的其他方法
9.5.4估计性能的其他度量
9.6稳态周期参数的统计分析
9.7性能的多种度量
9.8重要变数的时距图
附录9A期望比与对摺估计
习题
第10章比较不同的系统配置
10.1绪论
10.2两个系统的期望回响差的置信区间
10.2.1双?t置信区间
10.2.2改进的双样?t置信区间
10.2.3两种方法的对比
10.2.4基于稳态性能度量的比较
10.3两个以上系统比较的置信区间
10.3.1与标準比较
10.3.2两两比较
10.3.3与最好的进行多重比较
10.4排序与选择
10.4.1在k个系统中选择最好的
10.4.2包含k个系统中最好系统的大小为m的子集的选择
10.4.3补充的问题和方法
附录10A选择方法的有效性
附录10B选择方法中的常量
习题
第11章方差缩减技术
11.1引言
11.2公共随机数
11.2.1基本原理
11.2.2适用性
11.2.3同步性
11.2.4实例
11.3对偶变数法
11.4控制变数法
11.5间接估计法
11.6调节法
习题
第12章实验设计与最佳化
12.1引言
12.22k析因设计
12.32k-p部分析因设计
12.4回响面与元模型
12.5基于仿真的最佳化
12.5.1优选法
12.5.2与仿真软体有接口的优选法软体包
习题
第13章製造系统仿真
13.1引言
13.2製造系统仿真的目标
13.3製造系统仿真软体
13.3.1Flexsim
13.3.2ProModel
13.3.3其他面向製造的仿真包
13.4系统随机性建模
13.4.1随机源
13.4.2机器停工时间
13.5一个扩展的例子
13.5.1问题描述和仿真结果
13.5.2统计计算
13.6金属零件製造工厂的仿真案例研究
13.6.1系统描述
13.6.2总体目标和研究的问题
13.6.3模型开发
13.6.4模型校核与验证
13.6.5仿真实验结果
13.6.6结论和效益
习题
附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仿真建模与分析(第4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