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标準
企业内控标準是指企业内部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而自行制定的标準。内控标準中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都高于当时的国家标準和行业标準,目的是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在超前或一定的水平上,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企业内控标準
- 特徵:先进性,灵活性,实用性
- 目的:发挥企业技术诀窃的功能
- 对象: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关键零部件
特徵
其特徵的具体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控标準的先进性
内控标準是企业为了产品升级创优、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而制定的一种高于国家标準、行业标準的标準。内控标準在指标上具有先进性。
2.企业内控标準的灵活性
作为国家标準、行业标準、企业标準的任何一项标準,都具有一定的时空概念,有一定的修订周期,不可随意变动。而企业内控标準只限在本企业内部使用,不需申报上级机关批准、发布等一系列程式,只要本企业标準化委员会或标準化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即可发布执行。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以及用户提出的需求随时制定内控标準,以提高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3.企业内控标準的实用性
企业内控标準可以採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它既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产品各项指标的完整标準,也可制定仅有几项重要指标的内控标準,还可以制定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或关键工序的内控标準,用以保证产品质量。
审批许可权
企业内控标準只供车企业内部使用,不需要盘企业之间协调,所以,内控标準不必经标準的主管部门审批,只需企业的总工程师、主管技术厂长签字。就可按照企业内部标準档案编号,下发有关部门执行对其中某些重要部分可以保密,而由企业自己掌握控制。
内容
不同企业制订的内控标準,其範围和包含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在保证质量方面,都有内控标準 对生产、技术、管理等要求。一般概括来讲,有以下内容。
生产过程的内控标準:从原材料、中间产品直至最终产品、 在保证质量方面,都有内控标準 对生产、技术、管理等都有要求。
部分生产环节的内控标準:对具有特殊要求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技 术条件和工艺上的控制要求。
单项指标的内控标準求:仅对某一技术条件或工艺控制的要求。
在保证质量方面,都有内控标準 对生产、技术、管理等都有要求。
术条件和工艺上的控制要求
性质使用範围
企业内控标準的性质及使用範围:由企业自行制定、审批、发布,在企业内部执行,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检验和监督考核的依据不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条件,更不作为国家对该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督和考核的依据,不需向有关部门备案,具有保密性,有权拒绝索取。
目的
企业内控标準的目的:发挥企业技术诀窃的功能,提高现行标準的性能指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和潜在需求,提高竞争能力,以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制定对象
制定内控标準的对象:它以产品标準为核心,包括对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关键零部件、工艺技术和方法、检测技术和方法、原材料和元器件等都要制定技术性内控标準。
作用
内控标準的作用:企业内控标準从某个角度来说,它弥补了标準的动态性和产品标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及时地将企业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新成果纳入内控标準的内容,以发挥企业本身的优势,它是企业贯彻上级标準的补充,甚至比上级标準有更高的要求;它是企业标準的延伸,也是企业现行标準提高的基础。因此,内控标準也和其他企业标準一样,在企业内部是强制性的。
形式
内控标準的形式:
1.按种类可分为三种:一是结台本企业生产技术实际,以国际标準或国外先进标準为依据,制定生产过程的内控标準。从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列成品都制定出内控质量指标及要求;二是制定单项或部分项目内控质量标準,它包括对国际或行标以及企业产品标準(没有上级标準而制定的企标)中原来没有规定或需要提高的质量指标,也包括长期达不到规定要求,且又影响产品整机性能,由于质量问题,造成产品泄销,经济效益下降的某些技术项目。三是根据使用单位的特殊要求,制定专用内控标準,更加符台用户的需要。
2.按内容可分为六种: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诀窍、零部件(含外购件)或关键质量要求元器件、原材料的选择、先进的检验手段及方法等内控技术标準和特殊需要的科学管理标準。
总之,企业内控标準的制定。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技术专长,以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因此,内控标準的制定必须从原材料,元器件到最终产品以及与保证产品质量有关的生产技术方面,都应制定内控标準,否则,产品质量内控标準就不可能在企业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制定原则
内控标準的先进性决定了它与一般性企业标準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性企业标準,一方面是为了贯彻上级标準,而对上级标準进行剪裁或补充而制定的;另一方面在没有上级标準时,根据企业产品的需要而制定的而内控标準却是技术更先进,性能指标高于现行标準的一种特殊标準。内控标準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竞争能力。所以一个企业能否制定内控标準,其前提条件是产品必须稳定地达到现行标準的要求,且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储备,或者经过努力能达到内控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内拄标準才有实际意义。
1.内控标準的性能指标应全部或局部高于现行标準,不能与现行上级标準或企业标準相牴触,以保证它的先进性和竞争性。
2.制定内控标準要以国际上同类产品水平为目标,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打入国际市场,制定内控标準时要积极采标”,这是企业产品冲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因此,要调查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和现状,使目标明确,方向清楚。
3.高性能指标必须以企业新技术的套用为基础。对企业新的科研成果和工艺技术,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即必须应具有科学性,体现出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对产品质量的需求。
4.为满足用户为目的的专项内控标準,除考虑技术基础条件外,并应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5.对内控标準中性能的提高,指标的加严,企业必须用相应的工艺档案、检测技术和採用现代化科学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在企业内部进行层层控制。
在内控标準的制定中,必须遵照这些原则才能保证所制定的内控标準在贯彻执行中的有效性。
案例分析
案例一:企业内控标準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从上述企业内控标準的特徵,再通过对几家大中型企业所作的调查,企业内控标準在商品经济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1.企业内控标準有利于产品适销对路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使产品变为商品。如若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标準要求,但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那幺,产品就会处于滞销状态,不能成其为商品,将给企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要使企业的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上成为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就必须围绕产品质量这箇中心,时时瞄準国内外市场上用户需要的标準,制定先进合理的企业内控标準。如我厂生产的久效磷农药,产品含量达到50%即为合格,倘若外销出口,其含量必须达到70% 以上 2002年为了批量投入生产以满足市场需要,我们一方面积极採用国际标準和国外先进标準,另一方面,制定了高于“双采”的企业内控标準,以确保产品质量,并从工艺上严格执行内控标準,打破传统工艺,从而使久效磷产品达到了“双采”指标。投放省内外及国际市场后供不应求。翌年,我们又将产量增加了38%,结果全部售完,创利578万元。
2.企业内控标準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程式,它是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质量特性综合反映的结果,其标準标誌着产品质量特性应达到的要求,以便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製造、检测。离开了质量标準规定进行生产,产品质量就失去了保证,生产也就失去了依据。因此,质量问题首先是标準问题,标準落后,再好的技术和设备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所以,要提高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标準水平,制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内控标準。如我厂生产的甲醛,部颁标準为36%~37%,而我厂控制指标皆按上限37%操作,这样就确保了甲醛的高质量,使甲醛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3.企业内控标準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美国与日本的汽车国际市场之争,其实就是一场标準化之争。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市场调节的加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全面展开,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和对手如林的竞争者,企业要想始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动地位,就必须根据市场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需要,通过制定先进合理的企业内控标準来提高产品质量。不妨还以化工产品为例,近年来,由于化工行业迅猛发展,异军突起,形成了化工产品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如果不能稳步提高老产品的质量,积极开发新产品,生产出价廉物美、适销对路、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败下阵来。
4.企业内控标準有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企业制定了内控标準,产品质量稳步上升,畅销全球。二次大战后,日本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收效不大,走了一段弯路,后来转为从抓标準化入手,各企业争先制定企业的内控标準,以求提高产品质量,欲以质量上的优势来保证经济上的优势,果然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奇蹟,高质量的日本产品占领了国际市场,压倒了美国。于是,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 000美元。
日美贸易,美国出现了逆差,达1 600亿美元,而日本顺差,超过了1 000亿美元。由此可见,日本的奇蹟是标準化程度越高,质量越好,成本越低,销路越广,效益越好。在我国,不少企业也制定了先进合理的内控标準,促使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出了消费者信得过的优质产品,甚至有不少优质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大大地增强了产品的销售量,使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