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是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以夸张的手法,辛辣嘲讽了两个“体面”的贵族绅士。他们原是莫逆之交,后因小事结下怨仇,打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无聊官司,直到双方死去。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 作品出处:《密尔格拉得》
- 文学体裁:中篇小说
- 作者:果戈理
内容简介
两个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既是邻居,又是挚友,彼此关心,相处融洽。有一天,伊凡·伊凡诺维奇看见邻居家女僕拿出一支步怆,很感兴趣。他来到邻居家,提出用一头棕色猪、两袋燕麦来换枪,但对方不肯,于是,两个伊凡就吵了起来,一个被骂成是“公鹅”;一个被比作是“傻子守锦袋”。从此,他们成了仇敌,双方都到法院控告,法官调停也无效。10年过去了,这场官司还没结束。小说深刻揭露、批判了地主空虚无聊,专横自私的丑行。
作品鉴赏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通过诉讼造成的两败俱伤鞭笞仇恨礼讚和平。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的和平主题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的。两个伊凡吵架前好像“是魔鬼用绳子把他们捆在一起的”“一对世上少有的好朋友”。而吵架后却反目为仇、对簿公堂,弄得双方心力交瘁—“一个皱纹满脸,一个头髮雪白”,最后不了了之。两个伊凡吵架前后的心理变化轨迹,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比衬托出和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
对比手法经历了山模式化向审美创新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使作品蕴含的和平主题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广的内涵。在早期小说中,果戈理也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吵架场面,但这些“吵架的故事”所寄寓的和平主题,更多地涂抹了善恶有报的民间道德色彩。而在《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中,果戈理则将“吵架”和一桿步枪巧妙地联繫在一起,使“吵架”成了利益冲突的代名词,这样,两个伊凡吵架前后的感情对比所蕴含的和平主题,就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道德关怀层面,而且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价值层面和法律层面,因而具有现代语境下的全人类关怀意义,使和平主题的内涵得以深化和升华。
作者简介
果戈理(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1809-1852),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者。以其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和讽刺倾向。他对俄国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尤其显着,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中称他为“俄国散文之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作家都受到果戈理创作的重要影响,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