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着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着作。这标誌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伊曼努尔·康德
  • 外文名:Immanuel Kant(德语)
  • 国籍:德国
  • 民族:日耳曼人
  • 出生地:德国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 出生日期:公元1724年4月22日
  • 逝世日期:公元1804年2月12日
  • 职业:哲学家、作家
  • 毕业院校:柯尼斯堡大学
  • 信仰:基督教 古典主义
  • 主要成就: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
  • 代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人物生平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生于柯尼斯堡。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柯尼斯堡大学。
1746年,《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当教师(在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发表《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博士学位;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对形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6年1~4月,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
1757年春,写作《自然地理学讲授提要》。1759年10月,写作《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1762年,写作《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1763年,写作《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1766年2月,康德被认命为工家阱书馆副馆长,发表《视灵者的幻想》。1768年,写作《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69年,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1770年1月,受耶拿大学聘请;3月3日,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1775年,写作《各种不同的人种》。1776~1777年.写就论“博爱”的两篇文章。1778年,策特里菝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丁作。
1780年,康德成为柯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3年,写作《未来形上学导论》,评舒尔茨所着《道德学入门》一书。
1784年,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写作《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写作《问答:什幺是启蒙运动》。
康德的签名康德的签名
1785年1月和11月,康德评论赫德尔的书《人类历史哲学思想》;3月,《论月球上的火山》,4月,写作《道德形上学原理》;11月,写作《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1786年1月,写作《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自然科学的形上学原理》;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
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7年6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莱园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1788年1月,《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1789年,卡拉姆金拜访康德。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出版。
晚年康德画像晚年康德画像
1791年8月,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柯尼斯堡;9月,《沖正论的所有哲学尝试归于失败》。
1792年4月,《论人的劣根性》。1793年春,《论理性範围内的宗教》;9月,《论格言道理上可“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5月,《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目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1795年, 《永久和评论》发表。1796年.《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
1797年,《道德形上学》发表;6月14日,柯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力》。
伊曼努尔·康德墓碑伊曼努尔·康德墓碑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义大利)科学院院士。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着〈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着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捨出版康德的《逻辑》。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渤。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论》;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个人生活

康德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平静无波,并且一成不变。这与康德生来身体羸弱有关,他个子矮小,体弱多病,身材有点畸形,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高,由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他持之以恆地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规则,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这种努力,他能够健康地活到高龄,并最终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康德严格地过着极其有规律的生活,关于此,同时代人的书信和报导中都有记载。他总是五点起床,然后立即投入工作。从七点至九点,他在大学里讲课。九点至下午一点,这是他用于个人研究的主要工作时间段,他的科学着作大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接着是午餐时问,进餐时康德几乎总是有客人陪伴,他更喜欢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学者。午餐是用来完全放鬆自己的,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席间会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接着是散步,同样是按照精确的时间,而且也非常具有规律性。散步之后,他又开始工作,晚上十点準时上床睡觉。

主要着作

中文名德语名出版年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
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dtzung der lebendogen Kraft
1749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bs
1755
《四个三段论格的错误烦琐》
Die falsche Spitsfindigkeit der vier syllogistischen Figuren
1762
《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
Der einzig mogliche Beweisgnand au einer Demonstration des Daseins Gottes
1763
《将负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的尝试》
Versuch, den Begriff der negativenGriissen in die Welreisheit einaufiihren
1763
《关于自然神论与道德的原则之明晰性的研究》
Untersuchung i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nms e der nanchen Theologie d der Moral
1763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
Beobachtungen liber das Gefih des Schonen und Erhabmen
1764
论空间中方位区分的最初根据
Vom ersten Grunde des Unterschiedes der Gegenden im Raume
1768
《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与原则》
De mundi sensibilis arque intellegibilis foma et principiis
1770
《纯粹理性批判》
Kritik der reinen Vemnunfr
1781
《给医生的讯息》
Nachricht an Arzte
1782
《未来形上学导论》
Prolegomena a einerjeden kan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onnen
1783
《道德形上学原理》
Gnandlegung a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1785
《论月球上的火山》
Uber die Vulcan im Monde
1785
《翻印书籍之非法性》
Von der Unrechtmissigkeit der Buichemachdrucks
1785
《论人种概念的确定》
Uber die Bestimmung des Begriffs von einer Menschenrace
1785
《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
Muthmasslicher Anfang der Menschenge- xixischacht
1786
《自然科学的形上学基础》
Metaphysische Anfangsgrinde derNaturwissenschaft
1786
《纯粹理性批判(修订版)》
1787
《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mnunft
1788
《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heilskraft
1790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1793
《永久和平论》
1795
《法学的形上学基础知识》
Metaphysischen Anfangsgriinde der Rechtsle
1797
《德行学的形上学基础知识》
Die Metaphysischen Anfangsgriinde der rigendlehre
1797
《学科的争论》
Der Streit der Fakulteten
1798
《实用观点下的人类学》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r
1798
《自然地理学》
Physische Geographie,hrsg.Rink
1802
《论教育学》
Uber Pedagog,hrsg.Rink
1803

主要思想

哲学

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範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我们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康德分析了我们现有的知识的结构。他认为,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在经验中就已经有先天知识的成分了,否则经验本身也不能形成。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我们的经验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线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是指这样一类判断,判断的宾词原本就蕴含于主词之中,实际上是把早已蕴含在主词之内的东西解释出来而已,如“三角形有三个角”。显然,这类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由于宾词只是对主词的解释,并没有增添知识的内容,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所谓“综合判断”是指这样的判断,宾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后来我们通过经验加在主词上的,如“物体是有重量的”。显然,这类判断能够扩展我们知识的内容,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因而只有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综合判断虽然是知识,却不一定是科学知识。“综合判断”还可以划分为“后天综合判断”与“先天综合判断”。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先验感性论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所谓“感性”,指人的认识的一种被动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观能力”。康德认为,当外在的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时,在主体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开始活动,一切对象只有通过感性才能被主体接受,对象与主体感受能力处于一种直接的关係牛。因此,康德称这种认识是“感性直观”。
先验分析论
康德把知性看作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从感性进到知性是必然的。在知性阶段,知性把感性提供的分散而无联繫的材料综合统一起来,使之获得知识的意义,成为有意义的思想,从而产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先验辩证论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一一不仅要追求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且要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终极”、“完备”、“绝对”等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理性的目的是从现象向物自身前进,从不完整的经验知识向全部经验知识的大统一前进,所要达到的最高统一体就是理性的理念。
实践理性的公设
按照康德的观点,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幸福或快乐属于假言命令,我讲诚实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或快乐而不是为了诚实本身,所以是他律的:而德性则属于绝对命令,我出于道德而遵守道德準则,没有别的目的,因而是自律的。我们不能想像道德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之上,因为那样的话,我们都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所以,幸福和德性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宗教

康德把宗教附属于实践理性,从道德的角度建立起宗教和神学,他的宗教问题是从道德问题,是从至善概念引申出来的。这是基于理性本质的信仰,从道德的立场上确定信仰的必然性,道德的义务也就是神的命令。到批判时期,康德的宗教思想已经基本完善。他的实践理性本质上也是归宿于纯粹理性体系的,而信仰问题则是纯粹理性额外留下的地盘。合目的性的思维,使道德和信仰得到了统一,也使宗教和审美得到了统一。康德宗教观的成熟,是他审美判断力研究的有机延伸,也使他的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前后关联,一脉相承。在前批判时期的《通灵者之梦》中,康德将唯理论者与通灵论者相提并论,加以讽刺和否定。康德把通灵现象看成是一种因疾病而导致的神经错乱,是一种想像的“幻觉”;而唯理论也是疯子的呓语。其中反对过分强调理性,重视情感和感性包括经验的作用。他还根据实践理性的兴趣提出了他关于形上学的一套构想,强调要在人的内在动机中寻求“共同意志规则”,并把个体符合这一规则的感受称为“道德情感”,把它看成个人意志服从于共同意志的桥樑,为日后对他思想体系中将宗教归属于实践理性作出了初步的探索。康德在批判时期批判了理性神学,在神秘主义和唯理主义之外确立宗教的位置,主张限制知识,防止知识僭越知性之外,为信仰保留地盘,在纯粹理性领域否定的上帝又在实领域发挥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实践理性中公设的自由、灵魂不朽和神的存在的观念,是人人都需要的。他把道德与宗教看成在内容上是相互依存的。后期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把神秘主义因素看成是宗教道德本质的外在饰物,反对烦琐、牵强的宗教仪式。他反对旧宗教对人性的扼杀,特别是对人的主动性的压抑和对人的奴役,把宗教看成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形式。康德宗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从审美判断力问题的研究贯穿下来的。这种宗教思想反映了康德对于宗教既是道德的、又是诗意的体验。

天文学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政治构想

康德明确声称,他所考察的政治不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所考察的国家不是现实历史中特定的、具体的国家,而是某种与法的纯粹原则相符合的运想国家,因而所探讨的政治原则也是一种法的纯梓原则,康德认为,如同认识的各种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一样,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各种权利也是人先天具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自由、平等的特性,而且天生具有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根据既定目的採取各种行动的能力。这种德国化的天赋人权论是康德整个政治思想的体系和支柱。康德所谓“法的纯粹原则”是根据其“道德法则”而提出来的,康德伦理学的“道德法期”即是指:你应该这样做,以便使你行为準刚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準列,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命全”・康德认为,政治法律与道德一样,也必须受“绝对命令”的指示,必须符合它的要求政治上的“法的纯粹原则”也是一种“绝对命令”,是“道德法则”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但二者又有不同。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原则协调一致,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使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其发展完善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誌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把法国革命看作是法的观念的胜利。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至六十年代的德国,是一场针对在古典哲学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其发源地为德国,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
1865年,奥托·李普曼在《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的每一章都以“回到康德去”为结论,这部书使得当时德国哲学家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再度高涨,标誌着新康德主义的开始。新康德主义是学院哲学,在世纪之交,德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教授都被新康德主义占有。

人物影响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徵。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

人物评价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