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铿级驱逐舰
作为1913年(民国二年)提出的《海军第一次制舰计画》的实际性目标之一,北洋政府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6艘鱼雷猎舰,即火炮驱逐舰。该型舰以德国V级驱逐舰为原型,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主要作战目标为敌驱逐舰、鱼雷艇等小型舰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伏尔铿级驱逐舰
- 英文名称:Vulcan Destoryer
- 前型/级:V-1级驱逐舰
- 次型/级:V-25级驱逐舰
- 研製时间:1913年
- 国家:中国
购舰起源
1913年,北洋政府在瑞记洋行获得了120万英镑贷款用于海军建设。当时,世界上列强海军中开始用1000吨左右的新型大型驱逐舰替代500吨以下的旧型小型驱逐舰,而500吨以下的小型驱逐舰被当做鱼雷艇使用。当时北洋政府手中只有三艘排水量为350吨左右的长风级驱逐舰以及几艘低速的鱼雷炮舰,后向奥匈帝国STT造船厂订购了12艘300吨级的鱼雷艇。从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时代的民国海军迫切需要几艘大型驱逐舰来填补小型驱逐舰和巡洋舰之间的空白。
此时,北洋政府想到了曾经建造过定远级铁甲舰的伏尔铿造船厂。民国海军部与伏尔铿造船厂签订契约,订购6艘1000吨左右的鱼雷猎舰,“须照最新式样子造成”。该方案中设计的驱逐舰,一般称为伏尔铿级驱逐舰或伏尔铿级鱼雷猎舰。
设计母体
伏尔铿级驱逐舰的设计母体为德国V级驱逐舰。V级驱逐舰的含义是伏尔铿(Vulcan)厂造驱逐舰,分为多个型号。伏尔铿级驱逐舰是在早期500吨级的V-1级驱逐舰的尺寸上放大而成的,比较接近在同时期德国设计的V-25级驱逐舰。根据英国学者考证,为6艘伏尔铿级驱逐舰準备的材料很可能用在了V-25号至V-30号驱逐舰上。因此,这里简单介绍一下V-25级驱逐舰。
V-25级驱逐舰的V-43号

V-25级驱逐舰是德国在V-1级驱逐舰的基础上放大而成的,标準排水量975吨,长78.5米,宽8.3米,吃水3.3米,锅炉功率23500马力,最大航速33.5节。主要武器为3门88毫米50倍口径克虏伯炮,分别安装在艏楼顶部、船体中部和舰尾甲板。鱼雷武器的配置是该型舰的一大特色,在艏楼后部的甲板两侧分别安装一具单装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在船体中后部按照前后顺序安装两具双联装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在该级舰的后期型号上,船体中部的88毫米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架FF-33水上侦察机的携行架。
经过改装后V-25级驱逐舰模型

性能数据
伏尔铿级驱逐舰的主要功能在于用火炮击毁敌方的轻型鱼雷舰艇,因此较为看中机动性能与火炮威力。根据造舰契约记载,该型舰设计排水量为985吨,舰长79.2米,宽8.22米,吃水约2.6米,主机功率为24500马力,双轴推进,最大航速32节。武器方面,伏尔铿级驱逐舰主炮选择了2门105毫米50倍口径速射炮,副炮为4门76毫米50倍口径速射炮,如此强大的火炮配置在当时世界上1000吨以下的轻型军舰中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对各国驱逐舰均能造成巨大威胁。除此之外,舰上还装备2门37毫米机关炮,用以防御迫近小艇。由于过于强调火炮打击力,甲板上能够安装鱼雷武器的剩余空间较少,因此伏尔铿级驱逐舰的鱼雷武器较为贫乏,只安装了2具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但鱼雷发射管的安装位置说法较多,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仿照清末建安级鱼雷炮舰将鱼雷发射管安装在船体中部两舷甲板下方的鱼雷室内各一具单装,二是安装在艏楼后部舰桥之前的空闲甲板两侧各一具单装,三式在船体中后部轴线位置安装一具双联装。
后续经历
总体来看,伏尔铿级驱逐舰更像是一型用于港口防御和近海巡逻的高速鱼雷炮舰,而非标準意义上的驱逐舰。但这款看似脱离国际潮流的“怪胎”,其实比一艘纯粹的鱼雷攻击驱逐舰更符合民国海军的实际需求。
根据购舰契约,每艘驱逐舰均带有弹药,其中105毫米炮和76毫米炮每一门配备200发炮弹,37毫米炮每门配备300发炮弹,鱼雷发射管共配备4枚鱼雷。每艘驱逐舰连带武备报价为145057英镑,6艘总计87万余英镑。
按照契约所载,舰款分4批交付,在首款付清、契约正式执行之后的18个月内,伏尔铿造船厂交付第一艘军舰,之后每2个月再交付一艘。
然而,由于六国银行团(英德法美俄日各一家银行构成的列强在华银行组织)中的英国极力反对中国向同在银行团内的德国购买军舰,而此时奥匈帝国的造船厂也开始向中国抛出橄榄枝。迫于压力,北洋政府最终取消了与伏尔铿船厂的造舰契约,将相关款项用于向奥匈帝国CNT船厂订购3艘1800吨级的穹甲巡洋舰。
至此,民国初期的驱逐舰补充计画宣告失败。直到二战期间西方援助军舰之前,中国再也没能添置一艘驱逐舰。而下一艘入列的全新驱逐舰,则是1971年12月31日服役的051级驱逐舰105济南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