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是2010年9月1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粤闽、邬烈炎。
基本介绍
- 书名:休闲娱乐空间设计
- 作者:蒋粤闽、邬烈炎
- ISBN:9787565000089
- 页数:132页
-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9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内容简介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将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与工程实例相结合,系统论述了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着重对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样式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材料及选择、各处施工工艺等知识予以论述。首先是供给大家把握现代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公共特徵,其次是为广大休闲娱乐空间设计工作者推荐一些优秀作品,从而为设计带来启迪。鑒于《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主要读者为套用型本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室内设计师、广大艺术设计爱好者,因此,在编着过程中对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理论没有作过深的阐述,而是着重于设计实践的讲解、优秀案例的分析。
编辑推荐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百所艺术院校打造百部精品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概述
第一节 休闲娱乐空间的概念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特点
第三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基础
第一节 空间类型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知识结构
第三章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程式与表达
第一节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程式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流程
第三节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表达
第四章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
第一节 休闲娱乐空间规划
第二节 酒吧设计
第三节 健身房设计
第四节 游泳池设计
第五节 酒店大堂设计
第五章 休闲娱乐空间色彩设计与照明设计
第一节 色彩的心理感受与运用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休闲娱乐空间照明设计
第六章 休闲娱乐空间材料与施工工艺
第一节 材料运用与选配
第二节 装饰材料的特徵与作用
第三节 装饰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第四节 装饰材料的选择
第五节 细部施工工艺
第七章 实例详解
参考文献
第一节 休闲娱乐空间的概念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特点
第三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基础
第一节 空间类型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的知识结构
第三章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程式与表达
第一节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程式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流程
第三节 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表达
第四章 休闲娱乐空间设计
第一节 休闲娱乐空间规划
第二节 酒吧设计
第三节 健身房设计
第四节 游泳池设计
第五节 酒店大堂设计
第五章 休闲娱乐空间色彩设计与照明设计
第一节 色彩的心理感受与运用
第二节 休闲娱乐空间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休闲娱乐空间照明设计
第六章 休闲娱乐空间材料与施工工艺
第一节 材料运用与选配
第二节 装饰材料的特徵与作用
第三节 装饰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第四节 装饰材料的选择
第五节 细部施工工艺
第七章 实例详解
参考文献
序言
目前艺术设计类教材的出版十分兴盛,任何一门课程如《平面构成》、《招贴设计》、《装饰色彩》等,都可以找到十个、二十个以上的版本。然而,常见的情形是,许多教材虽然体例结构、目录秩序有所差异,但在内容上并无不同,只是排列组合略有区别,图例更是单调雷同。从写作文本的角度考察,大都分章分节,平铺直叙,结构不外乎该门类知识的历史、分类、特徵、要素,再加上名作分析、材料与技法表现等等,最后象徵性地附上思考题,再配上插图。编得经典而独特,且真正可供操作、可套用于教学实施的却少之又少。于是。所谓教材实际上只是一种讲义,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一般性地阅读,从根本上缺乏真实能力与设计实务的训练方法。这表明教材建设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从课程实践的角度出发,一本教材的着重点应落实在一个“教”字上,注重“教”与“讲”之间的差别,让教师可教,学生可学.尤其是可以自学。它必须成为一个可供操作的文本、能够实施的纲要,它还,必须具有教学参考用书的性质。
实际上不少称得上经典的教材其篇幅都不长,如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伊顿的《造型与形式》,托马斯’史密特的《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等,并非长篇大论,在删除了几乎所有的关于“概念”、“分类”、“特徵”的絮语之后,所剩下的就只是个人的深刻体验、个人的课题设计,于是它们就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精华所在。而不少名家名师并没有编写过什幺教材,他们只是以自已的经验作为传授的内容,以自已的风格来建构规律。
大多数国外院校的课程并无这种中国式的教材,教师上课可以开出一大堆参考书,却不编印讲义。然而他们的特点是“淡化教材。突出课题”,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每上一门课都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课题。围绕解题的办法,进行启发式的点拨,分析名家名作的构成,一次次地否定或肯定学生的草图.无休止地讨论各种想法。外教设计的课题充满意趣以及形式生成的可能性.一经公布即能激活学生去进行尝试与探究的欲望,如同一种引起活跃思维的兴奋剂。
因此,备课不只是收集资料去编写讲义,莺中之重是对课程进行有意义的课题设计,是对作业进行编排。于是,较为理想的教材的结构.可以以系列课题为主.其线索以作业编排为秩序。如包浩斯第一任基础课程的主持人伊顿在教材《设计与形态》中,避开了对一般知识的系统叙述.只是着重对他的课题与教学方法进行了阐释,如“明暗关係”、“色彩理论”、“材质和肌理的研究”、“形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节奏”等。
每一个课题都具有丰富的档案,具有理论叙述与知识点介绍、资源与内容、主题与关键字、图示与案例分析、解题的方法与程式、媒介与技法表现等。课题与课题之间除了由浅八深、从简单到複杂的循序渐进.更应该将语法的演绎、手法的戏剧性、资源的趣味性及效果的多样性与超越预见性等方面作为侧重点。于是,一本教材就是一个题库。教师上课可以从中各取所需,进行多种取向的编排.进行不同类型的组合。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作业外。还可以阅读其他课题及解题方法,以补充个人的体验,完善知识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系列课题作为教材的体例,使教材摆脱了单纯讲义的性质,从而具备了类似教程的色彩,具有可供实施的可操作性。这种体例着重于课程的实践性,课题中包括了“教学方法”的含义。它所体现的价值,就在于着重解决如何将知识转换为技能的质的变化.使教材的功能从“阅读”发展为一种“动作”,进而进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