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器CPU,顾名思义,就是在伺服器上使用的CPU(Center Process Unit中央处理器)。众所周知,伺服器是网路中的重要设备,要接受少至几十人、多至成千上万人的访问,因此对伺服器具有大数据量的快速吞吐、超强的稳定性、长时间运行等严格要求。所以说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是衡量伺服器性能的首要指标。目前,伺服器的CPU仍按CPU的指令系统来区分,通常分为CISC型CPU和RISC型CPU两类,后来又出现了一种64位的 VLIW(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超长指令集架构)指令系统的CPU。
基本介绍
中文名:伺服器CPU
外文名:Center Process Unit
释义:中央处理器
分类:CISC\RISC
分类
CISC型CPU
CISC是英文“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複杂指令集”,它是指英特尔生产的x86(intel CPU的一种命名规範)系列CPU及其兼容CPU(其他厂商如AMD,VIA等生产的CPU),它基于PC机(个人电脑)体系结构。这种CPU一般都是32位的结构,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为IA-32 CPU。(IA: Intel Architecture,Intel架构)。CISC型CPU目前主要有intel的伺服器CPU和AMD的伺服器CPU两类。
(1)intel的伺服器CPU
(2)AMD的伺服器CPU
RISC型CPU
RISC是英文“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精简指令集”。它是在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人对CISC机进行测试表明,各种指令的使用频度相当悬殊,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它们仅占指令总数的20%,但在程式中出现的频度却占80%。複杂的指令系统必然增加微处理器的複杂性,使处理器的研製时间长,成本高。并且複杂指令需要複杂的操作,必然会降低计算机的速度。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80年代RISC型CPU诞生了,相对于CISC型CPU ,RISC型CPU不仅精简了指令系统,还採用了一种叫做“超标量和超流水线结构”,大大增加了并行处理能力(并行处理是指一台伺服器有多个CPU同时处理。并行处理能够大大提升伺服器的数据处理能力。部门级、企业级的伺服器应支持CPU并行处理技术)。也就是说,架构在同等频率下,採用RISC架构的CPU比CISC架构的CPU性能高很多,这是由CPU的技术特徵决定的。目前在中高档伺服器中普遍採用这一指令系统的CPU,特别是高档伺服器全都採用RISC指令系统的CPU。RISC指令系统更加适合高档伺服器的作业系统UNIX,现在Linux也属于类似UNIX的作业系统。RISC型CPU与Intel和AMD的CPU在软体和硬体上都不兼容。
目前,在中高档伺服器中採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几类:
(1)PowerPC处理器
(2)SPARC处理器
(3)PA-RISC处理器
(4)MIPS处理器
(5)Alpha处理器
VLIW型处理器
VLIW是英文“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超长指令集架构”,VLIW架构採用了先进的EPIC(清晰并行指令)设计,我们也把这种构架叫做“IA-64架构”。EPIC处理器主要是Intel的IA-64(包括Intel研发的安腾处理器)和AMD的x86-64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