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顿-穆顿效应
科顿-穆顿效应(Cotton-Mouton Effect)又称磁双折射效应,简记为MLB。是1907年A.科顿和H.穆顿在液体中发现。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若在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加一外磁场,则介质表现出单轴晶体的性质,光轴沿磁场方向,主折射率之差正比于磁感应强度的平方。此效应也称磁致双折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科顿-穆顿效应
- 外文名:Cotton-Mouton Effect
- 又称:磁双折射效应
- 发现时间:1907年
定义
W.佛克脱在气体中也发现了同样效应,称佛克脱效应,它比前者要弱得多。当介质对两种互相垂直的振动有不同吸收係数时,就表现出二向色性的性质,称为磁二向色性效应。

类似于电场的克尔效应,某些透明液体在磁场 H 作用下变为各向异性,性质类似于单轴晶体,光轴平行磁场。
原理
当光的传播方向与磁场垂直时,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线偏振光的相速不同于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线偏振光的相速而产生的双折射现象。其相位差正比于两种线偏振光的折射率之差,同磁场强度大小的二次方成正比,与分别是垂直和平行于外磁场的线偏振光的折射率,是样品厚度,是光波长,是科顿-穆顿常数。
墹=(np-ns)d/λ=DdH2, np与ns分别是垂直和平行于外磁场的线偏振光的折射率,d是样品厚度,λ是光波长,D是科顿-穆顿常数。
当光的传播方向与外磁场方向垂直时,媒质对偏振方向不同的两种光的吸收係数也可不同。这就是磁的线偏振光的二向色性,称磁线二向色性效应,简记为MLD。
MCD、MLB、MLD的物理起因巨观表述及量子力学处理都与法拉第效应类同(实际上可同时完成)。MLB和MLD通常比MCB和MCD要弱得多,但它们与磁场强度(磁化强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因此对这些效应的测量除能得到物质中能级结构的信息外,还能用于微弱磁性变化(单原子层的磁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