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秦大河

秦大河

秦大河

秦大河,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1965年秦大河从武威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1978年调进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同年7月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硕士毕业后返回冰川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0年3月3日抵达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终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1992年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0年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2002年担任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任第11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获得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是第二位获此奖的中国科学家;2009年担任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同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学术与出版委主任;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获得沃尔沃环境奖4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长期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秦大河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甘肃省兰州市
  • 出生日期:1947年1月4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 主要成就: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获得国际气象组织奖
    2013年获得沃尔沃环境奖
  • 代表作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
  •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经历

1947年1月4日,秦大河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原籍山东省泰安市,他出生时,父母住在傍依着黄河的王家庄。
1953年秋天,6岁开始上国小,国小阶段一共换了三所学校,一、二年级在兰州小西湖附近的西竞寺国小就读,三、四、五年级转到了兰州军区总医院附小(现西湖国小),六年级时因为他父亲所在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改为甘肃农业大学,举家迁往武威黄羊镇,他便转学到了甘肃农业大学附小,一直到毕业。
1959年秋天,考入兰州回民中学(现兰州西北中学),因为家在武威,他第一次远离家庭住校上学。
1962年夏天,国中毕业后準备升高中,由于父母不在兰州,所以没能报考兰州地区的中学,而是考入武威黄羊镇的武威一中。
1965年8月,高中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1970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甘肃省农宣队和政县分队工作了3个月,同年10月被分配到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教数学(至1978年4月),他是全校有名的严厉老师,最后几年他带高中三个班的数学,150本作业本都亲自批改,从不马虎。
1974年,放暑假回家路过兰州,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拜访施雅风、谢自楚。
1978年5月,被调进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同年7月,通过了研究生二试,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吉均教授。
1980年10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冰川所工作。
1983年,首次到南极考察。1987年,第二次到南极考察。
1989年7月,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採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採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1991年1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12月,博士毕业。
1995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至2000年11月)。
2000年11月,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至2007年3月)。
2002年,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成功组织了IPCC科学评估活动,大力支持和推荐开发中国家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2008年)。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秦大河兼任学院院长。
2007年,通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画可行性论证会,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秦大河担任中心主任。
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9月连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10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秦大河从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别德里茨基手里接过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是继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009年5月,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秦大河担任中心主任。
2011年,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至2016年6月)。
2012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学术与出版委主任。
2013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0月21日,获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沃尔沃环境奖。
2017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启动,秦大河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研究
秦大河在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成绩卓越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他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他曾徒步6000公里横穿南极冰盖进行科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发现和创造性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準。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内环境记录,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发现了南极表层雪冰中NO3含量在极光卵区出现峰值的现象。
  • 参与IPCC报告编写工作
秦大河自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起全面参与报告编写工作,其中担任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联合主席。IPCC第五次报告的第一部分“自然科学基础”已于9月发布。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参与组织IPCC科学评估,推动了中国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并大力推荐青年科学家尤其是来自开发中国家的科学家参加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中;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常任代表,他高度重视气象和水文之间的国际合作,有力推动了气象事业在世界範围内的进步。
2012年发布的IPCC关于极端气候事件评估特别报告,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直被公众所质疑的理论: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在过去的50年里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份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繫,比如越来越广泛的乾旱和热浪气候,以及地区性的风暴和降水。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该报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项工作在努力构建和传播有关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人类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PCC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秦大河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
承担项目
时间项目名称备注
2017年01月-2021年12月
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
主持,国家级
2016年01月-2017年12月
冰冻圈科学发展战略
主持,国家级
2016年01月-2017年12月
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冰条件保障的科学、技术问题及风险管理
主持,部委级
2016年01月-2017年12月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评估
主持,部委级
成果奖励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来源
2014
青藏高原冰芯高解析度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7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员
诺贝尔和平奖
1997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论文着作
截至2017年,秦大河独立和合作撰写着作20多部,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论文56篇,研究成果被国际冰川学界着名教科书《冰川物理学》和Nature等SCI刊物引用207次(他引102次)。
出版日名称作者出版社
2018.03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秦大河着
科学出版社
2017.08
《冰冻圈科学概论》
秦大河
科学出版社
2016.12
《英汉冰冻圈科学辞彙》
秦大河
气象出版社
2016.12
《冰冻圈科学辞典》
秦大河
气象出版社
2016.08
《呼伦贝尔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报告》
秦大河主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15.12
《中国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秦大河着
2015.11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中文版》
秦大河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5.03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英文版》
秦大河着
科学出版社
2014.01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秦大河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12.12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2012》(共3卷)
秦大河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10.12
《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文集》
秦大河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10.11
《气候变化:我们身边的科学问题》
秦大河主编
学苑出版社
2009.07
《气候变化:区域应对与防灾减灾》
秦大河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9.05
《冰川动力学模式基本原理和参数观测指南》
李慧林,李忠勤,秦大河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09.01
《21世纪的气候》((英)威廉·伯勒斯编着)
秦大河,丁一汇译
气象出版社
2006.12
《百年长望纪念涂长望同志百年诞辰》
秦大河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05.08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上 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
秦大河着
科学出版社
2005.08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下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减缓对策》
秦大河,陈宜瑜,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4.11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
秦大河,孙鸿烈主编
气象出版社
2002.05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秦大河等主笔
新华出版社
2002.02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
秦大河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02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第3卷 环境演变对中国西部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秦大河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02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第2卷 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
秦大河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02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第1卷 中国西部环境特徵及其演变》
秦大河总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1.02
《南极冰川学》
秦大河,任贾文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9.03
《青藏高原的冰川与生态环境》
秦大河等着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9
《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
秦大河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07
《地学科学论述: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
秦大河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过程和现代气候及环境记录》
秦大河着
科学出版社
1995
《秦大河南极冰原万里行 摄影集》
秦大河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冰川学考察报告 中、英文本 1989-1994》
秦大河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3.05
《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
秦大河着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0.12
《南极日记》
秦大河着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1.03
《极地冰盖中的气候记录》((英)罗宾主编)
秦大河等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05
《我是秦大河 第一个横传南极的中国人》
秦大河着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 参与会议
时间演讲名称会议名称
2017-12-16
冰冻圈科学与世界地缘政治问题
第五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
2017-12-02
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
2017-11-20
气候变化催生冰冻圈科学
中国自然地理学大会
2017-08-01
冰冻圈科学的发展
冰冻圈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7-07-17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和一带一路地区为例
中巴经济走廊减灾学术研讨会
2017-07-11
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中非高等教育和技术国际研讨会
2017-05-12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一带一路地区为例
达沃斯全球风险论坛—巨灾与经济风险综合防範国际研讨会
2017-05-10
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
国家减灾委防灾减灾综合论坛
2016-08-24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世界地理大学
2016-06-08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四届年会
2016-05-11
一带一路与冰冻圈灾害风险
一带一路灾害风险香山会议
2016-03-23
气候变化科学与全球气候治理
博鳌亚洲论坛“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分论坛

人才培养

秦大河带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团队为本科生主讲通识课《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该课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等校开设。
2015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秦大河做客新华网2015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时表示,凡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当中有益的正面的经验,都要继承。西方社会在1750年工业化以来,走了两、三百年的道路,科普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个经验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中国是新兴国家,人口众多,而且发展相对较晚,在短短几十年内能发展成这个样子,实属不易。秦大河指出,按照当前计画,在2015年末的时候,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能达到5%,相当于上个世纪已开发国家80年代的情况,还是要做大量的工作,继续努力。秦大河强调,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需要国家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他认为,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知识分子、知识阶层都应该做工作,包括医务工作、科技工作者、教师,甚至科技干部,都应该参与进来。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参考资料
2013年
沃尔沃环境奖
2009年
科技部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
2008年
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4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1992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0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来源
1990年8月-1995年7月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副主席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6年10月-2014年10月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
2011年5月30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3年3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5年2月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
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工作组主席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

个人生活

秦大河的父亲秦和生是兽医教育家和兽医外科专家,在他出生前后,父亲辗转于陕西、甘肃、宁夏、北京等地,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所以,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带上了明显的地理色彩,他的哥哥名叫秦大山;他的姐姐名秦爱宁;他的妹妹名叫秦爱兰。
秦大河在武威一中上学时一位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女生叫周钦珂,引起了他的注意。全年级几次统考,周钦珂总是考得比他好,名次排在他前面。高中毕业后,周钦珂考取了兰州医学院,他考进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大学快毕业时,两人的关係才明确了。周钦珂看上了他的老实可靠。毕业后,他当时分到了省农村宣传队和政县分队,她也跟着到了和政县。1971年,他被分配到和政县一中教书,钦珂分配到和政县医院工作,那一年,两人结婚。

人物评价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科学评估活动。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不断进步,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创新思路。(中国科学院评)
沃尔沃环境奖颁给秦大河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非常杰出的气候与冰川学家,世界闻名;二是他为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秦大河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做出了重要贡献。(沃尔沃环境奖评审会主席威尔·斯泰芬接受人民网记者採访时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秦大河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