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秦始皇陵铜车马(文物)

秦始皇陵铜车马(文物)

秦始皇陵铜车马(文物)

秦始皇陵铜车马,秦代,国宝级文物。1980年12月,出土于秦陵封土西侧。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陵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製作。

秦始皇陵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线、活铰连线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複杂、系驾关係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作为中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马车,它们对研究中国秦代冶炼与青铜製造技术、车舆制度、车辆结构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秦始皇陵铜车马
  • 年代:秦代
  • 出土时间:1980年12月
  •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 馆藏地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文保级别:一级甲等
  • 价值: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 荣誉:青铜之冠

文物历史

1980年12月,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了两乘青铜马车,按前后位置编号为一号车和二号车。铜马车的大小约为真实马车的1/2,车、马、御手全用青铜铸造,通体彩绘,车马器和部分装饰则用金银製作。
铜车马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堆西侧20米处,与其他一些考古遗存属“偶然发现”不同的是,秦陵铜车马是考古工作者有目的、有计画地进行考古钻探时所发现。1978年6月,由考古队业务骨干程学华先生带领的钻探人员,在秦陵西侧地下7米多深的土层中探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属马饰,它就是古代马络头上的一个金泡,就是这一个金泡的发现,揭开了发现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序幕。
1980年10—12月,根据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的意见,考古队对铜车马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清理,发掘工作由考古队袁仲一、程学华负责,杭德州也参加了田野发掘工作,吴学功、杨秀旦、郑解放、丁保乾、焦文轩、吴红艳、杨绪德、田松亭、申渝晴、周柏玲、程蕊萍也一度参与了发掘、清理、绘图等项工作。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发掘区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以及8匹铜马、2个铜御手。儘管经过了两千多年埋藏的历史岁月,铜车马被上面的覆土压塌变形,但整套车马革皮具齐全,银质饰品色泽光洁,金质器物闪闪发光,秦铜车马向后人首次展现出了它的英姿。
为了安全起见,考古队袁仲一、程学华二位先生在铜车马坑旁用乾草搭起了一个简易棚,日夜守护。然而,仅靠人守护,并不是办法,按传统的清理办法又所需时日远久,更难以保证铜车马的安全。所以,如何将铜车马安全、完整、儘快地运入博物馆,成为一个十分急迫解决的大问题。这时考古队副队长柴中言先生提出了整体提取的方案,现代术语叫“压力切离法”,这项工作由柴中言主持,经过模拟试验,1980年12月19日,铜车马的整体提取迁移工作正式开始,钢板簸箕用吊车放入坑中,簸箕口对着铜车马,板台架设千斤顶,逼近簸箕向铜车马的底层慢慢推进,12月28日,把两乘铜车马共分为四部分裹挟入4个木箱,运入秦俑博物馆室内进行清理、修复、保护、照相和资料索取等工作。
铜车马室内清理工作由柴中言、吴永琪主持,二号车由柴中言主持修复,一号车由吴永琪主持修复,先后参加工作的还有毛明福、包达权、傅清秀、刘晓华、杨延临、方国伟、张志军、周铁、郭宝发、常秋月、张永良、谢焕利、夏文乾、裴义民、顾祥华、李兰、强万岐、高海英、罗史民、王建华、孟剑明、邢天堂、吴志斌、刘军发、薛恩光、郭世元、张文立、杨异同、姜彩凡、陈海、王朝珍、李金凤、高兴赞、郭玉山、李永波、杨春等等。
1983年8月,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
1987年5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与二号铜车马一起对外联展。

文物特徵

秦始皇陵铜车马一共有两乘,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蔡邕《独断》记载:“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由此可知,铜马车应该是秦始皇銮驾车队中的属车(也称副车、贰车)。五时副车由五辆安车和五辆立车组成,一辆安车和一辆立车为一组,均驾四马。《后汉书·舆服志》还说:“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马亦如之。”五时源于五行,对应五方、五色,即青、白、赤、黑、黄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中。这两辆青铜马车的彩绘颜色以白色为主,与五方色中的西方色相合,从而证明青铜马车应当是摹写秦始皇銮驾卤簿中的属车製作的。
一号铜马车通长225厘米、高152厘米,车舆四面围欞,后部辟门。围欞用笭网和禁止物幕蔽。覆蔽体外面绘勾连的菱形纹,内侧绘类似织锦的纹样。舆近前部1/3处的上方,横置供人凭扶的车轼,表面彩绘精美的几何纹饰,象徵用锦类织物包裹。舆内竖立一顶高槓盖,伞盖内里密布彩绘云纹。伞槓用一个带有立柱的十字形座固定,盖座中的机关异常精巧。伞盖下站一御官俑,头戴双卷尾冠,身佩玉环,背后佩剑,双手握辔。车上配有铜弩、铜盾、笼箙、铜矢等兵器。《后汉书·舆服志》刘昭注引徐广曰:“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可见一号车应是秦始皇銮驾中的立车,又名高车。其配有兵器,应该是兵车变化而来。《独断》中记述秦始皇法驾卤簿的车马仪仗时曾说“又有戎立车以征伐”,说明了立车在御用车队中还可能有作战和田猎的作用。
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在秦代,安车又称辒輬车,曾作为秦始皇出巡乘舆。《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的记载,多次提到辒輬车。二号车的出土使人不仅对秦代卤簿制度和古代马车陪葬制度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对古代安车的形制结构有了明确认识。
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禁止,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徵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禁止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技术工艺

铜车马通体彩绘,所用的颜色以蓝、绿、白三色最多。八匹马通体白色,只有鼻孔、口腔等处施以粉红色。御官俑的面部和手上有两层彩绘,内层为粉红色,外层为白色,更加突出了人物肌肤的质感,头髮为蓝黑色,长襦为天蓝色。车身上的彩绘,以白色打底绘以彩色纹样,色调素雅、清新。彩绘的纹样有变相的夔龙夔凤纹、流云纹以及各种菱花纹和多种多样的几何纹。高车以菱形、方格形等几何纹样为主,间以各种云纹、旋涡纹,主要分布在车栏内侧、车轼表面和车伞下面。安车以夔龙夔凤纹为主,流云纹和几何纹成了边饰纹样,更突出了安车的帝王气势,显示了两乘车不同的功用。夔龙夔凤纹主要分布在车盖内侧、后舆四周上层区域、后舆车门内侧等主要位置,流云纹和几何纹主要分布在车盖内侧的边角、承托车盖的骨架上、车前舆内外侧栏板、车后舆外侧上层、后舆车门内侧边角等区域。
铜车马上大部分纹样是用彩色直接描绘,再用墨线或白线勾画边轮的。也有一些纹样先勾画样稿,然后填色,最后用墨线勾画轮廓。一、二号车车舆下层的图案採用堆绘法绘製,线条突起,有很强烈的立体感。这种艺术手法前所未见,亦属首次使用。
彩绘不仅使铜车马更显华丽,同时也掩饰了铜车马在铸造时难以避免的沙眼、修补痕迹等缺陷,而且也延缓了青铜的氧化过程。在青铜器上彩绘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是秦代的创举,它突破了殷周时代在青铜器上铸纹和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纹饰的局限,使青铜器上的纹样更加绚丽多彩。
製作铜车马的主要材质是锡青铜,一般来说锡的含量为6—13%,铅的含量在1%左右。铜车马根据铸件使用的不同性能採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承力较大的构件如马腿、车撑等,要求机械硬度高,其含锡量就比较高;要求有一定韧性的构件如缰绳、辔绳等,其含锡量就比较低。各部件的机械强度要求不同,含锡量的多少也有所不同。
铜车马的众多构件大多是铸造成型,在铸造方法上,根据构件的大小、薄厚以及不同的形状,採用不同的铸造方法:大而薄的构件如拱形的车篷盖,採用了铸锻结合的工艺,先将车盖浇铸成形,再经过加热锻打,这是秦代的一大创举;一些大型厚壁或长桿型铸件,都採用空心铸造,既减轻重量,节省大量金属,又可以避免铸件疏鬆、受热产生裂纹等缺陷,改善材质性能。另外,将一些複杂构件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构件分别铸造,再把这些简单的构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件,也是铜车马铸造工艺中的一个创新。
铜车马的连线工艺更是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活页连线、子母扣连线、子母扣加销钉连线和纽环连线等。活页连线主要用在二号车上的门扇与门框、窗扇与窗框的连线上,活页的结构与现代用的合页几乎完全相同。除了铜车马外,在秦都鹹阳遗址也曾出土过多件,说明秦代的青铜器加工工艺已经较为普遍地用于现实生活。
子母扣加销钉连线方法在铜车马的鞍具上被广泛套用,如靷绳、辔绳、缰绳等,都是用一节节铜质或金银质的构件,採用子母扣加销钉的连线方式组成链条的。这种连线方法是把两个小构件的一端分别加工成凹凸状,再把一个小构件的凸状一端插入另外一个小构件的凹状一端,使两个小构件完全契合,再在契合处加上一个销钉使之完全连线在一起,但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纽环连线是用一个圆环将两个物体连线在一起,如上铜镝六个带刺铜球之间的连线就使用了这种连线方法。这种连线方法,结构简单,製作方便,各部件之间活动自如。

出土环境

秦始皇陵铜车马位于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

文物保护

1995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授予《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陕西省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授予该项目“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7月,《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报告分铜车马坑的形制、一号铜车马、二号铜车马、铜车马的铸造工艺、车制及铜车马各部件的名称五大章节。《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由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报告分铜车马的整体迁移、铜车马的修整复原、铜车马修复后的几点认识三大章节。
2002年0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秦始皇陵铜车马位列其中。

文物价值

《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说明製作木质车马的複杂程度,而用青铜製作的铜车马在製作难度上较木车有过之而无不及。铜车马的製作综合採用了铸造、嵌铸、包铸、焊接,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械连线、机械加工等工艺技术,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前金属製造工艺的辉煌成就。
秦陵铜车马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它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车制,特别是对战车的系驾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秦陵铜车马就是秦代皇帝车舆的再现。车体仿照实物製作,所有细节都表现得非常具体逼真。为中国古代美术、车制以及宫廷舆服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体量大。铜车马是考古所见的最大的组合型青铜器;结构複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採用多样的工艺手法;车中的零部件製作难度极大,工艺精湛;造型準确、写实,人、马生动、传神;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係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
其次,精美。铜马穿金戴银,金银项圈、金当卢、金银泡等,金银饰件约占零件总数的一半,雍容华贵。在青铜器上通体彩绘,是秦代的创举。以白色为底,以红、紫、蓝、绿、黑等色为辅助,花纹色彩斑斓。虽然历经岁月,乳白的底色大都脱落,但盖内、车门内外、前窗及厢外等地方的纹饰依然清晰。
再次,工艺先进。铜车马无论设计还是铸造、加工、连线、装配等环节,都不亚于现代许多複杂的机械製造。在铸造方面,使用了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在连线方面,採用了套接、铆接、焊接、扣结、子母口对接、合铰连结、链环连结等;在模拟塑形表现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磋磨、沖凿,以及涂色、彩绘等手段。

参观信息

2017年,陕西省启动秦始皇陵的改造提升工程,建设铜车马博物馆。铜车马博物馆是秦陵文化景区建设的重点项目,选址定于铜车马的原出土位置及其附近,总建筑面积约7880平方米,旨在通过原址展示和合理布局,充分揭示铜车马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全面阐释秦代车马文化。
铜车马博物馆位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开放时间:
旺季:03月16日—11月15日 08:30—18:35(17:00停止售票)
淡季:11月16日—次年3月15日 08:30—18:05(16:30停止售票)
票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门票实行淡、旺季浮动价格,“一票制”管理。
门票价格为:统一为120元每人。
在校学生和特定人群可以享受门票优惠的政策。观众往返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两景区参观,可免费乘坐旅游专车。
交通: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距离西安约35千米,可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游5专线(306路)、915路、914路到达。
距离临潼区约10千米,可乘坐915路、914路、101路等营运车辆到达。
飞机、自驾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参看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秦始皇陵铜车马(文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