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方言
秦安方言流传的用途主要是交流和贸易,其又地处内陆,变革较少,在我国长期重农轻商的影响下,很多语言只能是口头流传,而文字上的记录有所缺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秦安方言
- 语种:中文
- 地方: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历史
甘肃秦安:位于天水市北部,古称成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可考的遗址为大地湾遗址,自古是苗汉文化交汇贯通之处。西周时县地属秦。金正隆二年(1157年)始置秦安县。秦安之名意取“期盼古代秦亭之地安宁的愿望”。秦安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三国时街亭战场就在县内陇城一带。这里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等生地都在秦安。厚实的黄土孕育了几千年的历史,秦安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继承,一直在发展,源远而流长。
语言特点
在发音上,秦安方言前后鼻音区分不明显(很多人学完国语,依然前后鼻音无法分开),主要表现在'n'与'l','un'与'ong','en'与'eng','in'与'ing'等音发不清楚(音强介于二者之间)。在使用习惯上,其古语色彩较浓厚,重要特徵之一是保留了许多古词语,至今仍在流传和运用,但是使用频率并不如过去高;或是将古词语拆分组合,组成新的词语;还有一些其它构成,长期使用成习惯的语言。
一些例证
此处主要以使用习惯分类进行例证1
古词语直接使用
1.蟊贼 《诗经》(大田篇):“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方言谓小偷曰蟊贼。
2. 滑稽(音gú qī )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辞海》注曰:“能言善辩,言词流走无滞竭。”又云:“一般用为使人发笑的意思。”方言谓可笑或小孩子有大人行为,言谈等。例:小兵娃才三岁,说话拦块(好像)大汉(大人)一样,真箇滑稽的很。
3. 脉发 《国语·周上》:“农祥晨正,日月底于田天,土乃脉发。”方言谓山形地理好,多出人才,人多发财。例:张家村上脉发了,出了几个大学生。
4. 坛场《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方言谓①场所,②场面宏大。
例:①今晚曹打麻将,坛场设到你(音niù)屋里。②人家老李家过事子(举办红白宴席等)坛场大,几千人哩。
5. 春气 《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石磔攘,以毕春气。”方言谓迷信之邪,恶秽之气。例:娃娃沾了不是了,连赶擦块春气禳解过下(音ha)。
6. 勿药(wóyé) 《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辞海》注:“勿药,谓可不药自愈。后因用为病癒之典。”方言进一步引申为①好了。完成了,②稳妥。例:②甲:你过生人儿(陌生人)欠一千元都账咋都乖(怎幺样)?乙:务勿药的哩。①一份卷子三块钟头还没答勿药?
7. (dié)《易·履》:“是以履虎,不 人……”方言谓大口吃或吃得很过瘾。例:人几天没吃饱过,今日个过了美美的(音mài ,结结实实地)两大碗。
8. 恶卧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方言谓睡觉不安宁,登踏被窝状。例:娃睡觉真箇恶卧,投明(天亮)是被儿在地下(音ha)放的哩。
9. 头口 《元典章·刑例·偷头口》:“凡达达,汉人儿偷头口一个赔九个。”方言谓牛、马、驴 等耕畜。例:一对攒劲(力气大)头口赶饭时(中午)能耕(音gái)一垧地。
10. 填还 《红楼梦》40回“……有钱了也是白填还别人,不如拘了来咱们乐。”方言谓养活,抚育,给予。例:十几了都东西还要靠父母吃饭哩,吗你填还到多咱去(音去啊的合音)
11. 打断(dà duan) 《金瓶梅词话》93回:“……这冯金宝收泪道:‘自从县中打断出来,我妈不久着了惊唬,得病死了……’。”方言谓撵出之意。例:后人媳妇子不听话,我过打断了(或打的断了)。
12.潖(pá)《跻春台》(话本小说集):“但觉得滑溜溜又潖又硬,醉昏了不知他是个死人。”方言谓质地鬆软。例:荞面馍潖的软的很,老人吃去(音qī)好。
古词语拆分重组
13. 先后(hou) 《诗经·尔雅》:“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娣妇。郝引《释名》云:少妇谓长妇为姒,言其先来,己所当法似也;长妇谓少妇曰娣,娣\弟也,已后来者也,或曰先后以来。”方言取其先后来义,把“妯娌”称“先后”。
14. 玷缺 《诗经·大雅·抑》:“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集传》“玷,缺也。”方言取其同义,组成同义複合词“玷缺。”意谓缺陷,缺点,毛病等。例:年使生雨(冰雹)打下(音ha)都果子都有玷缺哩,卖不成钱。
15. 盛 (shi) 《说文》:“ ,盛也。”盛,黍稷,在器中目视者也。”段注:“盛,引申为凡满之称。”二字义近,方言合而用之,意谓丰盛,充足。
16. 醒尔忤尔 《抱朴子·勖学》“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卤钝者醒悟。”醒悟同义。又《淮南子·人间》“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忤,抵忤不顺也。“尔”是语助词。方言正是用醒忤表示一阵明白,一阵逆忤的心理。例:务一道题答的对不对,反正人醒尔忤尔的。
17. 袼制 《广雅·释器》“袼,袖也。”方言取其缝袖而製成衣服之意,把襟袖缝接在一起的工艺叫袼制。
18. 献 《诗经·大雅兴 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斗。”《笺》“进酒于客曰献, 客答之曰酢。”献有敬义,故组成“献神,献盘,献饭,献饼儿”等词语。例:要有闰月,献盘要献十三个蒸馍哩。
19. 精 《金瓶梅》27回“莫不我精着脚进来了。”“精着脚”即“光着脚”。方言借义组成“精光”(什幺也没有),“精身儿”(裸体),“精屁脸”(光臀),“精脚两片”(赤脚)等语彙。例:方言俗语:驴学马走裆崩了,穷汉学富汉精光了。
其他使用习惯
20. 撤乎(走开) 例:未成年人不宜看,娃娃撤乎!
21. 髒兮(髒得很) 例:娃娃一天就把衣裳穿髒兮了。
22. 公之允之(公正,公平) 例:对待女孩儿拦(和)媳妇子要公之允之的哩。
23. 好也(ya) 方言表示惊讶、讚叹的口气。
24. 不行乎 方言谓不行,不好。例:务块(那个)匠人干活不行乎,不要请他做活。
25. 老者 方言称男子老人。
26. 作已 方言谓已经,既成事实。例:曹作已来了,就多站(住)上两天。
27. 囊然(驳斥别人说话私心太重或不合情理时,经常用“囊然”。)例:甲:宙(这)一碗肚丝汤我爱喝,我一块(一个人)喝哩。乙:吗你说的囊然的,到(让)你(音níe)(他们)大家喝。
28. 之也(ya)乎也(ya) 方言谓发表多余的议论或说无关紧要的话。例:你(音níe)(他们)领导都同意了,吗你一块(一个)一般人还之也乎也的咋哩?
29. 盖(发语词)例:①盖!好也。②盖盖!我都妈妈也(音ya)(哭亲人前往往用发语词“盖盖”。)
30. 醒示忤尔(见二、16)
31. 闶阆:说山洞或是乾的浅井。
32.曹、niu(四声):曹指我们,niu(四声)指你们。典故:诸葛亮占领天水后,使西川之人与当地人和居屯田,为了区分你我,称自己人为曹人,称相对的认为刘人,长期演化和变迁,变成了曹和niu(四声)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