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秭归县(湖北省下辖县)
秭归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夷陵区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下辖7镇、5乡;
2017年末全县共有户籍户数144966户,户籍总人口372841人。
秭归,商朝时期为归国所在地,西周朝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1949年~1991年,先后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秭归是三峡库区首县,屈原故里。秭归县名来源《 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2011年秭归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称号。着名景点有:屈原故里、 屈原庙、读书洞、照面镜、兵书宝剑峡等。
2011年秭归获得“中国诗歌之乡”称号。2019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秭归县退出贫困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秭归
- 外文名称:Zigui
- 别名:屈原故里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宜昌市
- 下辖地区:8镇,4乡
- 政府驻地:茅坪镇
- 电话区号:0717
- 邮政区码:443600
- 地理位置:地处三峡工程、长江西陵峡两岸
- 面积:2427平方千米
- 人口:372841人
- 方言:宜昌方言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屈原故里、屈原庙、读书洞、照面镜、兵书宝剑峡
- 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武汉天河机场
- 火车站:宜昌东站
- 车牌代码:鄂E
- 行政代码:420527
建置沿革
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
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
春秋中期,属楚。
战国后期,称归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
西汉元始二年(2),置秭归县。其县名来源是由古归国、夔子国演变而来。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
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
唐武德二年(619),置归州。天宝元年(742)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复置归州。
宋时,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归州路,十六年(1279)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裁长宁县复置归州。
清雍正七年(1729),置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十三年(1735)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民国元年(1912),改为秭归县,隶属荆南道。
民国11年(1922),隶属荆宜道。
民国21年(1932),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5年(1936),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1949—1991年,先后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92年,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併,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79年,秭归县设龙江、三闾、桑坪、水田坝、泄滩、西陵、金沙、两河、团结、磨坪、文化、郭家坝、周坪、芝兰、杨林、茅坪16个人民公社和茅坪良种场、九岭头林场2个农林场。同年9月,秭归县重建62个社辖管理区,辖460个生产大队,3135个生产队。
1984年2月,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区公所;撤销管理区,建立区辖乡镇人民政府;将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秭归县设两个镇:归州镇(原城关镇)、香溪镇(九岭头林场併入);11个区:龙江、三闾、水田坝、泄滩、西陵、两河口、磨坪、郭家坝、周坪、杨林桥、茅坪(茅坪良种场併入)。区下设55个乡、5个乡级镇。
1985年10月,将原两个镇、11个区调整为1个镇、8个镇(区)、2个场、3个区,实行“镇区并存,两块牌子(镇政府、区公所),一套班子”新体制。1个镇即归州镇;8个镇(区):香溪镇(区)、新滩镇(区)、沙镇溪镇(区)、两河口镇(区)、郭家坝镇(区)、周坪镇(区)、杨林桥镇(区)、茅坪镇(区)。2个场:九岭头林场、云台荒药材场;3个区:水田坝区、泄滩区、磨坪区。镇、区下设50个乡、3个乡级镇。县管镇、区,镇管村,区管乡和乡级镇。
1987年10月,秭归县行政区划调整,将原12个区(镇)、50个乡、3个乡级镇改建为8镇8乡,即归州镇、香溪镇、屈原乡、新滩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文化乡、周坪乡、芝兰乡、杨林桥镇、茅坪镇。
1995年10月,秭归县调整行政区划,将8镇8乡撤併为7镇7乡。撤销归州镇、新滩镇和屈原乡,设立屈原镇和香溪镇。将原新滩镇和屈原乡所辖的屈原、三星、大周坪、北峰、五指山、板仓、鲁家河、仙女坪、袁家岭、九龙、高峰、双龙12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屈原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前山坡。将原归州镇和屈原乡的白果园、高姑坪、贾家店、云雾垭、庄屋岭、羊来洞、肖家垭7个村民委员会划归香溪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陶家坡。秭归县7镇7乡分别为:香溪镇、屈原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周坪乡、杨林桥镇、茅坪镇、芝兰乡、文化乡。
秭归夜景

2001年1月,秭归县调整行政区划,将7镇7乡撤併为7镇5乡。撤销芝兰乡,将原芝兰乡的行政区域划归周坪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周坪。撤销文化乡,将原文化乡的行政区域划归郭家坝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崔家湾。香溪镇更名为归州镇。秭归县7镇5乡分别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杨林桥镇、周坪乡。
2009年4月,周坪乡正式更名为九畹溪镇,将秭归县7镇5乡变为8镇4乡。秭归县8镇4乡为: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沙镇溪镇、两河口镇、梅家河乡、磨坪乡、郭家坝镇、杨林桥镇、九畹溪镇。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秭归县为湘鄂西片区。
区划详情
截至到2018年,秭归县辖12个乡镇、6个居委会、186个行政村、1150个村(居)民小组。
乡镇 | 居委会、村委会 | 国土面积 | 人口 |
---|---|---|---|
茅坪镇 | 居委会3个、村委会18个 | 206平方公里 | 85750人 |
屈原镇 | 居委会1个、村委会12个 | 215平方公里 | 19674 人 |
归州镇 | 居委会1个、村委会11个 | 128平方公里 | 27956人 |
水田坝乡 | 村委会25个 | 224平方公里 | 34983人 |
泄滩乡 | 村委会13个 | 145平方公里 | 15079人 |
沙镇溪镇 | 村委会15个 | 188平方公里 | 36025人 |
两河口镇 | 村委会19个 | 269平方公里 | 29667人 |
梅家河乡 | 村委会13个 | 88平方公里 | 18707人 |
磨坪乡 | 村委会12个 | 141平方公里 | 12005人 |
郭家坝镇 | 居委会1个、村委会20个 | 313平方公里 | 51092人 |
九畹溪镇 | 村委会14个 | 275平方公里 | 24752人 |
杨林桥镇 | 村委会14个 | 235平方公里 | 26224人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大坝库首。介于北纬30°38′~31°11′,东经110°18′~111°0′之间。东与夷陵区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邓村乡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镇、贺家坪镇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镇、溪丘湾乡、茶店子镇,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镇、高桥乡。
秭归县东起茅坪镇凤凰山,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东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秭归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段为黄陵背斜,西段为秭归向斜,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长江由西向东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北高南低,江南南高北低。县境内为巫山余脉盘踞,层峦叠嶂,岩高谷深,最高点云台荒海拔2057米,最低点茅坪河口海拔40米,海拔800米以上高山128座,2000米以上高山2座。县境内群山相峙,多为南北走向,形成本县广大起伏的山岗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带。由于长江水系川流不息,地面切割较深,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沖小坝,梯田坡地。
气候
秭归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气候覆杂,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秋季节多阴雨,盛夏酷热期短,雨热同季,冬暖少雨雪。
秭归县城

2017年,秭归县年平均气温17.1℃,年总降雨量1535.4mm,年总日照时数1271.0h,年总蒸发量810.5mm,无霜期285天,雷暴日数32天,轻雾180天,大雾8天,结冰日数3天。其中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初日为3月25日,6月9日入梅,7月10日出梅,年内区域性强降水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共出现了10次全县範围系统性强降水过程和2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出现4次雨雪降温天气过程和1次晴热高温天气;春、秋两季连阴雨天气影响严重。
2017年,秭归县主要气象灾害为连阴雨、暴雨,局地短时强降水、雷电、风雹、高温、乾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也有时有发生。
2017年,秭归县主要气象灾害为连阴雨、暴雨,局地短时强降水、雷电、风雹、高温、乾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也有时有发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秭归县2017年末耕地总资源27.2千公顷,常用耕地面积25千公顷,其中:水田3.1千公顷,旱地21.9千公顷。全县有效灌溉面积8.7千公顷。
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地区占总土地面积30%,海拔500~800米半高山地区占总土地面积54.9%,海拔500米以下低山地区占总土地面积15.1%。受海拔高差、地貌形态、气候特点及水热条件垂直分布的作用和影响,山地的土地资源类型複杂多样,形成种类众多的亚热带温带生物资源的优越环境。同时存在三个不利因素:一是坡度≥25°的山地面积较大,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二是土地利用类型呈零星分布,现代化利用水平不高,整体产出效益偏低;三是交通不便,开发难度较大。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22.74万公顷。其中,耕地3万多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2%;园地2.3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51%;林地14.8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26%;草地5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8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5%;交通运输用地23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9%;其他土地31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比为20∶1∶1.04。全县农用地面积20.7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1.07%,其中林地占农用地71.64%。人均拥有农用地0.53公顷,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
水资源
秭归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网布,水资源较为丰富,长江横贯县境64公里,有常流溪河135条,分别汇入长江南北的8条水系注入长江,江南有清港河、童庄河、九畹溪、茅坪河,江北有龙马溪、香溪河、良斗河、泄滩河,形成以长江为骨干的“蜈蚣”状水系。境内河流长度247.8公里,总流域面积2032.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3.7%,年平均径流量32.77亿立方米。县内共有水库20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6座,小(2)型水库12座,承雨面积1101.82平方公里,总库容9022.3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949.3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127公顷。
矿产资源
秭归县矿产资源较丰富,全县共发现有矿产地及矿点71处,已知矿种以沉积型矿产为主,有煤炭、岩金(伴生银)、赤铁矿、硫铁矿、铜、锰、铅、锌、重晶石、磷、石膏、硅石、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饰面灰岩、方解石、花岗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页岩、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高岭土、地热、油气等25余种。已做过地质勘查工作,查明一定资源储量的矿种有煤炭、金(伴生银)、赤铁矿、铜、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页岩、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花岗岩、饰面用灰岩、石膏、硅石、方解石、重晶石、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等,其中煤、水泥用灰岩、岩金、赤铁矿、硅石、页岩、高岭土资源量较丰富,在宜昌市区域内占居重要地位。经50多年地质普查与勘探,探明了一定的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不少的矿种已开採利用,为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秭归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是湖北省黄金主要产区之一。
人口
2017年末,秭归县共有户籍户数144966户,户籍总人口372841人。其中,男性人口192709人,女性人口180132人;城镇人口89196人,农村人口283645人。全县年末常住人口36.26万人。全县出生人口3366人。其中,男性人口1719人,女性人口1647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37∶100。人口出生率8.78‰,人口自然增长率1.61‰。当年二孩及以上出生1648人,占出生人口总数的48.81%,比2016年同期的1088人增加56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9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10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150484万元,比2010年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46051万元,比2010年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0369万元,比2010年增长15%。人均GDP达到18345元,比2010年增加3984元,同比增长27.7%。
工业增加值达到208191万元,比2010年增长16.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89874万元,增长18.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0.8:35.35:43.85转变为2011年的22.57:36.90:40.53,其中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31.22%。
2011年,秭归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6%,即消费价格总水平与2010年相比上涨5.6%。其中:食品111.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6%和109.9%。
第一产业
2011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236185万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农业产值100964万元,同比增长36.1%;林业产值5613万元,同比增长15.8%;牧业产值83009万元,同比增长40.8%;渔业产值650万元,同比增长25.2%。
201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50484万元,同比增长4.56%。
第二产业
2011年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创造工业总产值612104.2万元,同比增长19.9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9874万元,同比增长18.1%;利润总额达到17912.9万元,同比增长17.41%;税金总额38183.5万元,同比增长167.77%。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7家,其中2011年新增8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5家,达到22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2家,达到5家。秭归县工业企业新发明专利20件,新开发产品500多个,认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
2011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3786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增长51.1%。
第三产业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1355.3万元,比2010年增长17.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31952.3万元,增长13.1%;零售业零售额147587.6万元,增长18.9%;住宿业零售额22910.5万元,增长15.91%;餐饮业零售额18904.9万元,增长20%。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家,达到45家。
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2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8%。秭归县新增自营出口企业3家,达到12家。
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24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营业收入103171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5.65%和35.74%。
2011年,秭归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6646万元,同比增长43.31%,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690万元,增长26.15%;房地产投资完成32837万元,增长19.26%;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863万元,增长99.83%;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9256万元,增长10%。
2011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4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1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
2011年完成地域性财政收入82975万元,比2010年增长11.6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256万元,比2010年增长38.44%。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达到29608万元,增长38.64%。
2011年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02465万元,比2010年增长10.31%。
2011年12月末,秭归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702254万元,比年初增加119560万元。
交通运输
2017年,秭归县公路通车里程3232公里(含高速、国道)。行政村通公路比重达100%,其中通客车的村186个。全年完成客运量1181万人,客运周转量6.73万万人/公里,增长13.7%;完成货运量1013万吨,货运周转量16.63万万吨/公里,增长9.5%。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34亿元,比2016年增长16.1%,电信业务收入1.94亿元,比2016年增长10.4%。2017年征订报纸累计419.6万份,征订杂誌累计11.3万份。全年累计接待游客830.16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17.04%;实现旅游收入102.08亿元,增长31.4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2011年底,秭归县共有学校75所,其中普通中学14所、职业高中1所、国小40所。在校学生37882人,其中国小14106人,普通中学13507人,职业高中5512人。专任教师总数2661人,其中国小1127人,普通中学1237人,职业高中251人。幼稚园17所,在园幼儿4736人。国小学校占地面积3630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7810平方米。
科学技术
2011年秭归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539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829人,农业技术人员166人。2011年实现专利申请115件,其中企业专利申请58件,达到申请总量的50.4%;发明专利23件,占申请总量的20%。2011年授权专利56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成功举办了2011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旅游节、全国龙舟公开赛。秭归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建农家书屋46家,实现秭归县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改造了县电影院、县图书馆,“两馆一站”免费对外开放。2011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8.6%,电视覆盖率达到99.1%。
2011年6月5日,中国诗歌协会在湖北秭归举行授牌仪式,授予屈原故里秭归“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医疗卫生
2011年年末秭归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4个,其中县级医院2家(包括一家中医院,无三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院11所;病床96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9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5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92人,其中执业医师437人(在职),执业助理医师137人(在职),注册护士568人(在职),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人,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49人。
居民生活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7元,同比增长11.03%。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55户,人数682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887户,人数28754人。新增就业人员6720人,同比增长18.73%。有27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0人,2011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社会保障
2011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9187万元,比2010年下降13.8%;基金支出合计20850万元,比2010年增长25.6%。2011年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05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6726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19722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32%,位居湖北省第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00534人,新农合参保率达98%。
风景名胜
秭归旅游景点有:屈原祠、九畹溪、四溪、凤凰山、链子崖。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毗临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景区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的最佳区位,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畹溪漂流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20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是以探险为特色,以漂流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现代生态型旅游区。九畹溪漂流景区是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中国漂流训练基地。国家旅游局首次以漂流命名的AAAA级旅游区。2005年、2006年景区接待总量及门票收入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华第一漂”。
九畹溪峡谷观光风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20公里。景区内植被丰富,猕猴成群,被游客称为三峡风光的“袖珍版”。
三峡竹海生态景区:位于秭归,东临县城,旁依三峡大坝。
三峡链子崖国家地质公园:链子崖景区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因“链子锁崖”而得名。
地方特产
秭归茶叶 | 秭归夏橙 |
秭归板栗 | 红肉脐橙 |
着名人物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民族和平使者王昭君
革命先驱夏明翰
曹秋选
同盟会成员林智伯、王兆翔
杜镇远
经济学家向松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秭归县(湖北省下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