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蜂窝系统,集群系统,AdHoc网路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网,无绳电话系统,无线电传呼系统等。

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有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通信是在複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移动通信系统
  • 分类:蜂窝系统,集群系统等
  • 相关领域:通信,网路
  • 相关名词: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网

蜂窝系统

蜂窝系统是覆盖範围最广的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系统。在蜂窝系统中,覆盖区域一般被划分为类似蜂窝的多个小区。每个小区内设定固定的基站,为用户提供接入和信息转发服务。移动用户之间以及移动用户和非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均需通过基站进行。基站则一般通过有线线路连线到主要由交换机构成的骨干交换网路。蜂窝系统是一种有连线网路,一旦一个信道被分配给某个用户,通常此信道可一直被此用户使用。蜂窝系统一般用于语音通信。

集群系统

集群系统与蜂窝系统类似,也是一种有连线的网路,一般属于专用网路,规模不大,主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语音通信。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範围最广,可以为全球每个角落的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在此系统中,卫星起着与基站类似的功能。卫星通信系统按卫星所处位置可分为静止轨道、中轨道和低轨道3种。卫星通信系统存在成本高、传输延时大、传输频宽有限等不足。
上述移动通信系统都需要有线网路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持,如基站、交换机、卫星等。这些设施的建立和运转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成本比较高,同时建设的周期也长。Ad Hoc网路不需要基站的支持,由主机自己组网,因此,网路建立的成本低,同时时间短,一般只要几秒钟或几分钟。上述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之间并不直接通信,并且移动终端只具备收发功能,不具备转发功能。而Ad Hoc网路由移动主机构成,移动主机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移动主机不仅收发数据,同时还转发数据。此外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语音通信功能,通常採用电路交换,拓扑结构比较稳定。而Ad Hoc网路使用分组转发技术,主要为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拓扑结构易于变化。

AdHoc

Ad Hoc网路是一种没有有线基础设施支持的行动网路,网路中的节点均由移动主机构成。Ad Hoc网路最初套用于军事领域,它的研究起源于战场环境下分组无线网数据通信项目,该项目由DARPA资助,其后,又在1983年和1994年进行了抗毁可适应网路SURAN(Survivable Adaptive Network)和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Mo(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项目的研究。由于无线通信和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Ad Hoc网路在民用环境下也得到了发展,如需要在没有有线基础设施的地区进行临时通信时,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搭建Ad Hoc网路实现。
在Ad Hoc网路中,当两个移动主机(如图1中的主机A和B)在彼此的通信覆盖範围内时,它们可以直接通信。但是由于移动主机的通信覆盖範围有限,如果两个相距较远的主机(如图1中的主机A和C)要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它们之间的移动主机B的转发才能实现。因此在Ad Hoc网路中,主机同时还是路由器,担负着寻找路由和转发报文的工作。在Ad Hoc网路中,每个主机的通信範围有限,因此路由一般都由多跳组成,数据通过多个主机的转发才能到达目的地。故Ad Hoc网路也被称为多跳无线网路。其结构如图2所示。
Ad Hoc网路可以看作是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路的交叉。在Ad Hoc网路中,使用计算机网路的分组交换机制,而不是电路交换机制。通信的主机一般是携带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移动终端设备。Ad Hoc网路不同于网际网路环境中的移动IP网路。在移动IP网路中,移动主机可以通过固定有线网路、无线链路和拨号线路等方式接入网路,而在Ad Hoc网路中只存在无线链路一种连线方式。在移动IP网路中,移动主机通过相邻的基站等有线设施的支持才能通信,在基站和基站(代理和代理)之间均为有线网路,仍然使用网际网路的传统路由协定。而Ad Hoc网路没有这些设施的支持。此外,在移动IP网路中移动主机不具备路由功能,只是一个普通的通信终端。当移动主机从一个区移动到另一个区时并不改变网路拓扑结构,而Ad Hoc网路中移动主机的移动将会导致拓扑结构的改变。

无线通信

分组无线网是一种利用无线信道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路,即网路中传送的信息要以“分组”或者称“信包”为基本单元。
分组是由若干比特组成的信息段。通常包含“包头”和“正文”两部分。包头中含有该分组的源地址、宿地址和有关路由等信息等。正文是真正需要传送的信息。
适用特点:分组无线网特别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严和短讯息比较多的数据通信。
网路结构:星形结构 分散式结构

特点

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这种传播媒质允许通信中的用户可以在一定範围内自由活动,其位置不受束缚,不过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一般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运行环境十分複杂,电波不仅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弥散消耗,并且会受到地形、地物的遮蔽而发生“阴影效应”,而且信号经过多点反射,会从多条路逕到达接收地点,这种多径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都不一样,它们互相叠加会产生电平衰落和时延扩展。
移动通信常常在快速移动中进行,这不仅会引起都卜勒频移,产生随机调频,而且会使得电波传输特性发生快速的随机起伏,严重影响通信质量。故移动通信系统须根据移动信道的特徵,进行合理的设计。

通信是在複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移动通信系统是採用多信道共用技术,在一个无线小区内,同时通信者会有成百上千,基站会有多部收发信机同时在同一地点工作,会产生许多干扰信号,还有各种工业干扰和人为干扰。归纳起来有通道干扰、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多址干扰等,以及近基站强信号会压制远基站弱信号,这种现象称为“远近效应”。在移动通信中,将採用多种抗干扰、抗衰落技术措施以减少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

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

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但不断地扩大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始终是移动通信发展中的焦点。要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要开闢和启动新的频段,另一方面要研究发展新技术和新措施,提高频谱利用率。因此,有限频谱合理分配和严格管理是有效利用频谱资源的前提,这是国际上和各国频谱管理机构和组织的重要职责。

网路结构多种多样,网路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根据通信地区的不同需要,移动通信网路结构多种多样,为此,移动通信网路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如用户登记和定位,通信(呼叫)链路的建立和拆除,信道分配和管理,通信计费、鑒权、安全和保密管理以及用户过境切换和漫游控制等。

移动通信设备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移动通信设备要求体积小、重量轻、省电、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靠耐用和维护方便,还应保证在振动、冲击、高低温环境变化等恶劣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

方案研究

总述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SIMT-2000结合方案的研究 摘要:本文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IMT-2000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结合方案,列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 关键字:IMT-2000卫星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工作在2GHz频段的、预期在2002年左右投入商用的系统。从1996年开始,各国对IMT-2000的研究逐渐进入实质阶段,并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我国对IMT-2000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九五”后期课题中安排了重大课题对此专门进行研究和开发。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已无庸置疑。因此IMT-2000明确规定了要支持卫星通信环境,并声明它是一个综合的卫星/地面通信网路,可以共同协作满足全球範围内不同用户密度地域的广泛业务需求,在所提供的业务上也相互补充,并且实现起来更经济。在一个综合网路中,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有优势在于: (1)可以实现全球完整、连续的覆盖。 (2)可以作为地面蜂窝网业务覆盖区域的扩展。 (3)固有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可以解决突发的呼叫拥塞问题。 (4)固有的抗毁性可以在地震洪水等特殊场合起到不可取代的应急通信作用。 (5)系统的建立对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满足军事通信特殊需要等具有战略意义。 所以,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如何与IMT-2000中的地面通信部分相结合进行研究,以及儘快制定综合的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有关框架和标準显得十分必要。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IMT-2000相结合的方案

从发展来看。IMT-2000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一统”概念,而注意到以各地区的现有第二代系统网路基础为参考制定比较现实的过渡方法。从市场方面看,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满足移动用户话音和中、低速数据业务的需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其显着标誌为高速率,支持广泛的业务(大部分应是目前尚未定义的),它的运营市场,至少在建成初期应集中在高速多媒体业务和分组数据业务,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互相补充而非立即取代。可见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向IMT-2000的过渡应是一个长期共存、不断演进的过程。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IMT-2000的结合,也应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长期过程。ITU-R关于地面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综合建议M.1182中对综合的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定义了五个层次的综合,分别为:地理综合、业务综合、网路综合、设备综合和系统综合。ITU-R关于IMT-2000中卫星部分的框架结构建议M.1167中,针对不同层次、阶段的综合情况,定义了三种具体的综合网路结构,分别为:(1)卫星段自成系统的结构;(2)综合的IMT-2000网路结构;(3)卫星段作为地面固定网(有线网和蜂窝网)的延伸。因此,对于综合的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思路应该是以IMT-2000建议为蓝本,立足已有系统,着眼即将建设系统,设计和构思新一代系统,制定全面、发展、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针对我国国情,具体来看,对于一个综合的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层次来进行: 2.1卫星网相对独立的技术方案 对于现存的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採用卫星网相对独立的思路,卫星网从所用频段、系统结构、多址方式、无线电接口、终端类型乃至提供业务都可与地面网不同,对于这种自成系统的卫星网与地面网路的互联可以採取两种方式。在第一种方式中,卫星网通过关口站和地面PSTN互联,再通过这个遍布全球但能力有限的电话网路与其它网路互联。在第二中方式中,卫星网路通过一个或多个关口站接入公共的数字骨干网路,经过不同类型的接口,与地面PSTN、非IMT-2000地面移动通信网及其它IMT-2000网路互联,两种方式层次上均为地理综合。 第一种方式中,只需在卫星网侧研製必要的设备,建设最为简单,但由于受到PSTN 网的限制,综合网路所能承载的公共业务非常有限,只包括话音和低速数据(话带数据方式)。在第二种方式中,首先要定义明确的网路间接口,ITU-R有关建议中定义了卫星网与其它IMT-2000网路或非IMT-2000网路的A、B、C 三种类型的接口。由于採用了公共的数字骨干网路,综合网路的业务能力和可扩展性能都较第一种方式强,更值得研究和探讨。两种方式中,由于卫星网段相对独立,因而无法进行任何设备或功能模组(包括网路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的共用,用户可使用双模终端通过人工登记的方式实现漫游。 2.2基于网路综合的方案 对于设计的系统(MEO、LEO),可以採用网路综合的思路,实现的关键在于将卫星段的卫星移动交换中心(SMSC)与地面段(蜂窝网)的移动交换中心互联,卫星系统的固定站链路具有全波束,移动终端链路採用点波束。MSC(移动交换中心)负责提供移动网的交换功能,为非网内呼叫建立链路以及与PSTN接口。田(基站)主要负责分配无线信道资源,并完成对无线链路控制及维护。VLR(访问位置暂存器)存储当前在本辖区内活动的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资料库。HLR(归属位置暂存器)是用于移动用户管理的资料库,记录用户的呼叫路由和计费等信息。FES(固定地球站)控制相应的卫星点波束内的通信,在功能上相当于地面蜂窝系统的一个BS和 MSC(在地面蜂窝中可能是一个MSC服务若干个BS)。为实现网间的漫游和切换,必须保证FES和MSC在较高层次互联,以GSM系统为例,FES与MSC应在GSM七号信令MAP,(移动套用部分)的同一平面内互联。通过採用一致的移动性管理和协定,可以实现单一终端的全球自动漫游(非人工)和切换(一般不支持通话过程中卫星网向地面网的切换)。 在这种方式中,卫星段和地面段由于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採用不同的无线电接口,这样终端一般还是双模,但网路基础设施(MSC,SMSC及BS)可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设备类似,功能模组可以复用,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移动网中网路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很大)。综合网路与其他网路的互通,仍可参照ITU-RM.1167建议中关于网间互联的 B类和C类接口。 2.3基于智慧型多模式终端的综合方案 对于远期设计的系统,可以在网路综合的基础上,儘可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设备综合或系统综合),实现的关键在于研製智慧型多模式终端,具体目标为儘量实现终端中基带模式乃至射频模组的共用,要求该终端能够程控选择信源编解码方式、信道编解码方式、分组长度和格式、调製解调方式、多址类型、射频单元参数、分集和均衡的方式等等。具体的实现将受到无线接口的进税和硬体技术(包括晶片技术和软体无线电技术)的制约,因此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无论对卫星段还是地面段,用一个智慧型的多模式终端就可实现全球漫游和通信。 在这种综合方式中,基本可以达到ITU-R中描述的技术综合甚至系统综合的层次,这时不仅是两个网段的网路基础设施,包括终端在内的大部分设施都将有全球统一的标準可循,具有全球市场的通信产业带来的是力量集中的研究开发,标準功能模组的集成化、晶片化,标準部件的全球大规模生产以至标準化的产品,标準化的产品意味着先进的技术和低廉的价格,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必将会大大推动整个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技术

要具体实现这些结合方案,有许多关键技术亟待研究和解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总体结构的设计和构想,包括星座方案、覆盖分析、业务分析、多址方式等; (2)呼叫处理过程和路由技术; (3)全网的信令和通信协定; (4)网路接口; (5)终端定位过程及移动管理;仰信道分析、编码、调製、均衡; (7)两系统切换处理等。 4结束语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的电信技术和产业与已开发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IMT-2000的提出为我国电信产业的腾飞和电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跨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地参与和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缩小与已开发国家的差距,保证民族产业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巨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世界政治、军事局势来看,研製并展开一个覆盖全球的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对综合的卫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也迫在眉睫,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研究,明确我国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符合国际电联文本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标準建议,反映我国的通信要求,维护我国的利益。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

通信原理

总述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1) 空间系统;(2)地面系统:①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②关口站、基站。

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到2020年将大体经过5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到2010年,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4G)。到4G,除蜂窝电话系统外,宽频无线接入系统、毫米波LAN、智慧型传输系统(ITS)和同温层平台(HAPS)系统将投入使用。未来几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明显的趋势是要求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实现这些要求在技术上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系统性能(如蜂窝规模和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频率的高低。考虑到这些技术问题,有的系统将侧重提供高数据速率,有的系统将侧重增强机动性或扩大覆盖範围。从用户角度看,可以使用的接入技术包括:蜂窝移动无线系统,如3G;无绳系统,如DECT;近距离通信系统,如蓝牙和DECT数据系统;无线区域网路(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或无线本地环系统;卫星系统;广播系统,如DAB和DVB-T;ADSL和Cable Modem。

分类

移动通信的种类繁多。按使用要求和工作场合不同可以分为:(1)集群移动通信,也称大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基站,天线高度为几十米至百余米,覆盖半径为30公里,发射机功率可高达200瓦。用户数约为几十至几百,可以是车载台,也可是以手持台。它们可以与基站通信,也可通过基站与其它移动台及市话用户通信,基站与市站有线网连线。(2)蜂窝移动通信,也称小区制移动通信。它的特点是把整个大範围的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设定一个基站,负责本小区各个移动台的联络与控制,各个基站通过移动交换中心相互联繫,并与市话局连线。利用超短波电波传播距离有限的特点,离开一定距离的小区可以重複使用频率,使频率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小区的用户在1000以上,全部覆盖区最终的容量可达100万用户。(3)卫星移动通信。利用卫星转发信号也可实现移动通信,对于车载移动通信可採用赤道固定卫星,而对手持终端,採用中低轨道的多颗星座卫星较为有利。(4)无绳电话。对于室内外慢速移动的手持终端的通信,则採用小功率、通信距离近的、轻便的无绳电话机。它们可以经过通信点与市话用户进行单向或双方向的通信。使用模拟识别信号的移动通信,称为模拟移动通信。为了解决容量增加,提高通信质量和增加服务功能,都使用数字识别信号,即数字移动通信。在制式上则有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前者在全世界有欧洲的GSM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双模製式标準IS一54和日本的JDC标準。对于码分多址,则有美国Qualcomnn公司研製的IS-95标準的系统。总的趋势是数字移动通信将取代模拟移动通信。而移动通信将向个人通信发展。进入21世纪则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通信将有更为辉煌的未来。

SMS概念

GSM中唯一不要求建立端-端业务路径的业务就是短讯息,即使移动台已处于完全电路通信情况下仍可进行短讯息传输。短讯息通信仅限于一个讯息,换言之,一个讯息的传输就构成了一次通信。因此,业务是非对称的,一般认为移动起始短讯息传输与移动终接短报文传输是两回事。这并不阻碍实时对话,但系统认为不同的讯息彼此独立,讯息的传输总是由处于GSM外部的短讯息服务中心(SMSC)进行中继,讯息有目的地或起源地,但只与用户和SMSC有关,而与其他GSM基础设施无关短讯息的体系结构 GSM标準中定义的点-点短讯息服务使得短讯息能在移动台和短讯息服务中心之间传递。这些服务中心是通过称为SMS- GMSC的特定MSC同GSM网路联繫的。有个图在这里,呵呵,不贴了,大家自己画画 SME:Short Messaging Entity,短讯息实体。它可以接收或改善短讯息,位于固话系统、移动基站或其他服务中心内; S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短讯息服务中心,负责在基站和SME间中继、储存或转发短讯息;移动(ME)到SMSC的协定能传输来自移动台或朝向移动台的短讯息,协定名为SMT(Short Message Transmission Protocol); SMCGWMS或SMCGMSC:SMS-Gateway MSC,SMS网关。接收由SMSC传送的短讯息,向HLR查询路由信息,并将短讯息传送给接收者所在基站的交换中心;
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暂存器。用于永久储存管理用户和服务记录的资料库,由SMSC产生。SMS网关与HLR之间的协定使前者可以要求HLR搜寻可找到的用户地址。它与MSC与HLR之间的协定一起,能在移动台因超出覆盖区而丢失报文、随后又可找到时加以提示。
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负责系统切换管理并控制来自或发向其他电话或数据系统的拔叫。
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访问位置暂存器。含有用户临时信息的资料库。交换中心服务访问用户时需要这些信息。

重要概念

·移动起始短讯息:Mobile Originated Short Message。
一个GSM用户传送短讯息时,他必须至少在其内容中包含最终地址的识别符,和处理这讯息的服务中心号码,然后请
移动通信系统
求传递。短讯息的传输要求在移动台和MSC之间建立信令连线。讯息本身的传递要求在无线路径上建立专用的链路层连结,并要求採用专用的讯息传递协定。在规定的协定栈的顶部是所谓的传输层协定,在移动起始短讯息情形下,它是一条单独的报文,即SMTP(不是TCP/IP的SMTP)短讯息传送报文,低层处理应答的传送,它只指出SMSC已收到报文。 ·移动终接短讯息:Mobile Terminated Short Message。 目的地为GSM用户的短讯息必须首先先从传送方路由至短讯息服务中心,然后再被路由至实际地址。 当SMSC有短讯息需传送到期某一GSM用户时,它建立一包含各种利于接收者的信息的SMS-DELIVER报文。此信息包括用户的内容,最初的传送者身份及用于批示短讯息已SMSC接收的时间标记。与MO情形相似,SMS-DELIVER报文将在各种接口上传送。在达到目的地前,报文的实际路由必须利用MAP/C查询功能获得,採用的是如下方法:SMSC将短讯息传到与服务中心相连的SMS网关,网关的选择依赖于它想到在的用户,因为通常网关仅能处理某些用户(某家营运商或某个国家的用户)。这样,用户通过目录号(一般同电话一样)来识别,这些目录号最初是由短讯息传送者输入的,这使得SMS网关能识别有关的HLR并查询它。查询是通过传送一个专用报文,即用于短讯息的MAP/C SEND ROUTING INFOR报文来实现;对其应答既可採用包含用户正在访问的MSC/VLR的SS7地址的MAP/C SEND ROUNTING INFO FOR SHORT MESSAGE RESULT报文,又可当已知用户此时不可到达时採用拒绝报文。 SMS由几个与提交或接收相关的服务要素组成,如:有效期(在将短讯息成功送达用户前SMSC需要保证的储存时间),优先性。此外,短讯息还提供提交讯息的时间、告诉移动台是否还有更多讯息要传送,以及还有多少条讯息要传送等。 短讯息不可到达 短讯息不可到达的情况有三种:
·当被SMS网关查询时,移动台不在服务区域、未获得服务授权、或有未成功传送报文正等待告警,HLR就会立即知道不能传送; ·第二种情形是,MSC/VLR已收到报文但不能传送的情况。此时,它先向SMS网关传送一故障指示,作为MAP/H FORWARD SHORT MESSAGE报文的应答;然后,网关一方面会向SMSC传送否定报告,另一方面向HLR传送MAP/C SET MESSAGE WAITING DATA报文,在收到报文确认后进行表格更新。该事件会储存在VLR和HLR内的用户记录中; 第三种情况是MSC/VLR向用户传送有效报文后发现不可送达。 SMS程式开发 九十年代初,AT命令仅被用于modem操作。由于没有控制行动电话文本讯息的先例,因此开发了一种叫SMS Block Mode的协定,通过终端设备(TE)或电脑来完全控制SMS。几年后,主要的行动电话生产厂商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和HP共同为GSM研製了一整套AT命令,其中包含对SMS的控制。AT命令在此基础上演化并被加入GSM 07.05标準,以及之后的GSM 07.07标準。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技术术语)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