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二五”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二五”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二五”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二五”》是201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章坚武。

基本介绍

  • 书名: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二五”
  • 作者:章坚武
  • ISBN:978-7-5606-3064-9
  • 定价:28.9元
  •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3

内容简介

移动通信是当前发展最快、套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领域之一。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数字调製技术、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GPR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及长期演进(LTE)。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在选材上参考了最新的文献,因而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了当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在讲述上内容全面系统,结构严密,概念清晰,理论与工程相结合,可读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以及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以及相关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及其特点 1
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2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4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 5
1.5 多址方式 6
1.5.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方式 6
1.5.2 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同多址方式的频谱效率 8
1.6 其他常用技术 8
1.6.1 均衡技术 9
1.6.2 分集技术 10
1.6.3 信道编码技术 11
1.7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2
1.7.1 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
1.7.2 从2G向3G发展 15
1.7.3 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17
1.7.4 我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8
1.8 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準及现状 20
1.8.1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21
1.8.2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髮状况 21
思考题与习题 24
第2章 移动通信网 25
2.1 引言 25
2.2 移动通信体制 25
2.2.1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25
2.2.2 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网 26
2.3 移动通信的信道结构 27
2.3.1 话音信道 28
2.3.2 控制信道 28
2.4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配置 29
2.5 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 30
2.5.1 同频道干扰 30
2.5.2 邻频道干扰 31
2.5.3 互调干扰 31
2.5.4 阻塞干扰 33
2.5.5 近端对远端的干扰 33
2.6 蜂窝移动通信网路的频率规划 33
2.6.1 等频距分配法 33
2.6.2 信道分配策略 35
2.6.3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36
2.7 多信道共用技术 39
2.7.1 话务量与呼损 40
2.7.2 每个信道能容纳的用户数 43
2.8 移动性管理 44
2.8.1 位置管理 44
2.8.2 切换管理58
2.9 无线资源管理技术 63
2.9.1 功率控制 63
2.9.2 接入控制 64
2.9.3 负载(拥塞)控制 64
2.9.4 信道分配 64
2.9.5 分组调度65
2.10 信道自动选择方式 65
2.10.1 专用呼叫信道方式 65
2.10.2 循环定位方式 66
2.10.3 循环不定位方式 66
2.10.4 循环分散定位方式 67
思考题与习题 67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68
3.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 68
3.1.1 直射波 68
3.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68
3.1.3 绕射衰耗 69
3.1.4 反射波 69
3.1.5 多经衰落 70
3.1.6 阴影衰落 71
3.2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工程计算) 72
3.2.1 Egli John J.场强计算 72
3.2.2 奥村(Okumura)模型 72
3.2.3 Okumura-Hata方法 82
3.2.4 微蜂窝系统的覆盖区预测模式 83
思考题与习题 85
第4章 数字调製技术 86
4.1 引言 86
4.1.1 影响数字调製的因素 86
4.1.2 数字调製的性能指标 86
4.1.3 当今蜂窝系统、PCS(个人通信系统)和无绳电话採用的主要调製方式 87
4.2 线性调製技术 88
4.2.1 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 88
4.2.2 差分相移键控(DPSK) 89
4.2.3 正交相移键控QPSK(4PSK) 91
4.2.4 偏移四相相移键控(OQPSK) 93
4.2.5 π/4-QPSK 94
4.3 恆包络调製技术 99
4.3.1 最小频移键控(MSK) 99
4.3.2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 108
4.4 “线性”和“恆包络”相结合的调製技术 115
4.4.1 M维相移键控(MPSK) 116
4.4.2 M维正交振幅调製(QAM) 117
4.4.3 M维频移键控(MFSK) 119
4.5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120
4.5.1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120
4.5.2 子载波调製122
4.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 125
4.5.4 OFDM的特点 126
4.5.5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127
4.6 扩频调製技术 128
4.6.1 PN码序列 129
4.6.2 直接序列扩频(DS-SS) 129
4.6.3 跳频扩频(FH-SS) 131
4.6.4 直扩的性能 131
4.6.5 跳频扩频的性能 133
4.7 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调製性能分析 134
4.7.1 在慢速平稳衰落信道中的数字调製性能 134
4.7.2 在频率选择性移动通信信道中的数字调製技术 137
思考题与习题 139
第5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GPRS 140
5.1 引言 140
5.2 GSM的电信业务 141
5.2.1 承载业务 142
5.2.2 电信业务 142
5.2.3 补充业务 143
5.3 GSM结构 144
5.3.1 移动台(MS) 144
5.3.2 基站(BS)及基站收发信机(BTS) 145
5.3.3 基站控制器(BSC) 146
5.3.4 传送编码器和速率适配器单元(TRAU) 146
5.3.5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146
5.3.6 归属位置暂存器(HLR) 146
5.3.7 访问者位置暂存器(VLR) 147
5.3.8 鑒权中心(AuC) 148
5.3.9 设备识别暂存器(EIR)148
5.3.10 操作和维护中心(OMC) 148
5.4 GSM较模拟网的优势 148
5.4.1 GSM系统在抗瑞利衰落及干扰方面的优势 149
5.4.2 GSM系统与TACS系统的性能比较 149
5.5 GSM网路接口 150
5.5.1 空中接口(Um) 150
5.5.2 A-bis接口 150
5.5.3 A接口 151
5.5.4 PSTN接口 152
5.5.5 移动套用部分(MAP) 152
5.6 GSM的编号、鑒权与加密 153
5.6.1 编号和路由 153
5.6.2 鑒权与加密 157
5.7 GSM无线信道 159
5.7.1 频域分析 159
5.7.2 时域分析 159
5.7.3 话音编码(Speech Coding) 160
5.7.4 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161
5.7.5 交织(Interleaving) 161
5.7.6 调製 161
5.7.7 信道组成(Channel Organization) 162
5.7.8 不连续传送和话音激活检测 164
5.7.9 定时前置和功率控制 165
5.7.10 移动台接入 166
5.8 GSM呼叫方案 167
5.8.1 移动台开机后的工作 167
5.8.2 小区选择 167
5.8.3 位置登记和位置更新 168
5.8.4 建立通信链路 168
5.8.5 起初信息过程 169
5.8.6 鑒权 169
5.8.7 加密 169
5.8.8 位置更新过程 169
5.8.9 通信链路的释放 170
5.8.10 移动台主叫 170
5.8.11 移动台被呼 172
5.8.12 切换 173
5.9 GSM的跳频技术 175
5.9.1 跳频系统的工作原理 175
5.9.2 跳频系统的特点 176
5.10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176
5.10.1 GPRS标準制定的过程与阶段 177
5.10.2 GPRS网路的网路结构 178
5.10.3 GPRS网路的分层结构 179
5.10.4 增强型GPRS 188
思考题与习题 189
第6章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90
6.1 引言 190
6.1.1 CDMA技术的标準化 191
6.1.2 CDMA系统的特点 192
6.2 CDMA空中接口协定层 195
6.3 CDMA前向信道 195
6.3.1 前向业务信道 196
6.3.2 前向广播信道 202
6.4 CDMA反向信道 204
6.4.1 接入信道 205
6.4.2 反向业务信道 207
6.5 功率控制 213
6.5.1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 215
6.5.2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 215
6.5.3 前向功率控制 217
6.6 Rake接收机 217
6.7 CDMA 系统的容量 219
6.7.1 干扰对CDMA容量的影响 219
6.7.2 提高CDMA通信系统容量的有效技术——智慧型天线技术 220
6.8 CDMA登记 225
6.8.1 漫游的决定因素 226
6.8.2 开机登记 226
6.8.3 关机登记 226
6.8.4 时钟周期登记 226
6.8.5 基于距离的登记 226
6.8.6 基于区域的登记 227
6.8.7 基于参数改变的登记 227
6.9 CDMA切换过程 227
思考题与习题 228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及长期演进(LTE) 229
7.1 概述 229
7.1.1 IMT-2000和我国3G的三大标準 230
7.1.2 3G的三大标準的演进路径 233
7.1.3 3G业务 234
7.1.4 全球3G业务发展情况 237
7.2 WCDMA 237
7.2.1 WCDMA系统的网路结构 237
7.2.2 WCDMA空中接口的物理信道结构 241
7.2.3 HSDPA和HSUPA 251
7.3 cdma2000 253
7.3.1 cdma2000的特点 253
7.3.2 cdma2000系统的网路结构 255
7.3.3 cdma2000空中接口 257
7.4 TD-SCDMA 266
7.4.1 TD-SCDMA发展历程 266
7.4.2 TD-SCDMA关键技术和技术优势 268
7.4.3 TD-SCDMA网路结构 272
7.5 3G三种主流标準的方案性能比较 278
7.6 LTE概述 279
7.6.1 LTE提出的历史背景 279
7.6.2 LTE的需求 280
7.6.3 LTE的关键技术 281
7.6.4 LTE协定综述 282
7.6.5 LTE-TDD(TD-LTE)发展现状 285
7.6.6 TD-LTE和FDD-LTE融合发展 287
7.7 LTE+(LTE-Advanced) 287
7.7.1 载波整合 287
7.7.2 MIMO空分复用 289
7.7.3 中继节点 290
思考题与习题 291
附录 缩略词 292
参考文献 305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二五”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