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乡县
程乡县,是南朝南齐时(公元479-502年)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设立之初辖境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境及丰顺县的部分乡镇。为纪念南迁汉族名士程旻(亦作程旼)而命名。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此后,梅州之名几废几设,直到民国元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
程乡县城梅城历为县、府、州的治所之地,是粤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程乡县
- 时间:南汉乾和三年
- 纪念:程旻
- 辖境: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平远/丰顺
- 别称:敬州、梅州、嘉应州/嘉应府
- 县治:梅城(今梅江区)
简介
据温仲和《嘉应州志》载,梅县在南朝齐时,开始称程乡县,是时有南齐时人程旻(min)居嘉应州义化乡,后人思其德,名其乡日程乡,名其县为程乡县。到了后晋,程乡县原隶属广州义安改隶属为南汉国时,始置敬州,及至宋代隶属广南东路,始改敬州为梅州。
宋时几经改置,至明洪武二年又复称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至于称"嘉应直隶州省程乡县"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事情,到嘉庆时,嘉应州升为府。直至民国,隶属广东省,废嘉应州改称梅州,后改为梅县。
今梅州市辖五县二区一市,即兴宁市、五华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和梅江区、梅县区,均操纯客方言。梅州话是客家话的代表。
历史沿革
建国后,从考古工作者在水车、畲江、梅西、鬆口等22个乡镇先后发掘的数十处新石器遗址一“山岗遗址”表明,距今4000—5000年间,梅县境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前221年),梅县(即古程乡县)地为南越地。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派兵攻取南越,统一岭南,置桂林、象、南海3郡。梅县地属南海郡揭阳戍。
秦末汉初,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梅地属南越国揭阳县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重建南海郡,梅县属交州南海郡揭阳县地。三国时,为吴国广州南海郡所属;东晋鹹和六年(331年),从南海郡划出部分地域增设东官郡,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今漳浦)、海宁(今惠来)4县,梅县属广州东官郡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领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5县,梅县地方仍属海阳县地。
南齐(479年一502年)时,从海阳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之一部分,隶属广州义安郡,是为梅县建置之始。
梁朝、陈朝时(502年一589年),程乡县先后隶属义安郡、东扬州(曾改名瀛州)、广州义安郡(注:《舆地纪胜》云:“齐立程乡县,属义安郡;梁属东扬州,又改属瀛州。陈废瀛州。隋平陈置潮州,而程乡以县属焉。”《方舆纪要》曰:“齐置程乡县,梁陈因之。”而《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则称《隋书·地理志》云:“南齐所置程乡县,梁陈两代既废。”据查,《隋书》并无此记载)。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废义安郡,撤销程乡县。在义安郡廨置义安县,原程乡县境为其所辖。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复立程乡县,隶属潮州。
唐代,程乡县先后为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岭南道领属的潮州或潮阳郡所辖。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州、县并置。此为潮梅分治之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仍领程乡一县,属广南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于潮州。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置梅州,领程乡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梅州赐名义安郡,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隶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至元二十三年,复降为州,领程乡县。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清康熙年间设惠潮道,程乡隶属广东省惠潮道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加上嘉应本属(原程乡),称“嘉应五属”,直隶广东省。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复设程乡县,程乡属嘉应府管辖。嘉庆十七年(1812年),撤销程乡县、嘉应府,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复名梅州。
民国建立后,废除州府制。民国元年(1912年),梅州改称梅县,隶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广东省设定潮循道,梅县为潮循道所辖。民国9年,潮循道废,梅县直属广东省辖。民国14年至25年,先后隶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区、东区绥靖区。民国25年,东区绥靖公署撤销,梅县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至5月,属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管辖。
1927年5月13日至19日,梅县建立过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仍称梅县,隶属中共梅州地委领导。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8月改为人民政府)。7月28日,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成立,梅县为其辖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梅县仍属潮梅行政区领导。1950年1月,成立广东省兴梅专员公署,梅县隶属兴梅专区管辖。1952年11月,兴梅专区撤销,梅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管辖。1956年1月,粤东行政区撤销,分设汕头、惠阳两专区,梅县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1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发文,撤销蕉岭县建制,并人梅县。12月,蕉岭县正式併入。1961年3月,蕉岭从梅县分出。196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专区划出原兴梅区管辖的兴梅7县,成立梅县地区专员公署,梅县隶属梅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管辖。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梅县所辖的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定县级的梅州市,1979年3月正式挂牌办公。梅县和梅州市均隶属梅县地区。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併,定名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市(国务院1983年12月22日批准),仍属梅县地区管辖。详见地表1。
梅县建置沿革表
地表1
朝 | 代 | 历史纪年 | 公元 | 名称 | 隶属 | 辖属 | 备注 |
秦 | 始皇帝三十三年 | 前214年 | 未有 专名 | 南海郡揭阳戍地 | |||
高祖元年至元鼎六年 | 前206年—前111年 | 未有 专名 | 南越国揭阳县地 | 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 | |||
汉 | 元鼎六年 | 前111年 | 未有 专名 | 南海郡揭阳县地 | |||
新 | 王莽始建国元年 | 9年 | 未有 专名 | 南海亭 | 揭阳县 改名南海亭 | ||
东 | 建武元年 | 25年 | 未有 专名 | 南海郡揭阳县地 | |||
建安十八年 | 213年 | 未有 | 南海郡 | ||||
汉 | 至延康元年 | —220年 | 专名 | 揭阳县地 | |||
三国吴 | 黄武五年 | 226年 | 未有 专名 | 广州南海郡 | |||
东 | 鹹和六年 | 331年 | 未有 | 广州东官郡 | |||
至义熙九年_ | —413年 | 专名 | 海阳县地 | ||||
义熙九年 | 413年 | 未有 | 广州义安郡 | ||||
晋 | 至元熙二年 | —420年 | 专名 | 海阳县地 | |||
南 | 宋 | 武帝永初元年至顺帝升明三年 | 420年—479年 | 未有 专名 | 广州义安郡海阳县地 | ||
齐 | 高帝建元元年至和帝中 兴二年 | 479年—502年 | 程乡县 | 广州义安郡 | 从海阳分出置县 | ||
朝 | 梁 | 梁武帝天监元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 | 502年 | 程乡县 | 义安郡、东扬州(后改瀛州).广州义安郡 | ||
陈 | —589年 | ||||||
隋 | 文帝开皇元年至炀帝大业十四年 | 581年—618年 | 程乡县 | 义安郡 潮州 | 隋开皇十年废义安郡,撤程乡县。开皇十一年置潮州,复置程乡县 | ||
唐 | 高祖武德元年至哀帝天祐四年 | 618年—907年 | 程乡县 | 江南道、福建经略史、岭南道潮州 | 天宝元年至至德二年。潮州改为潮阳郡,乾元元年复名潮州 | ||
五 代 | 后 梁 | 开平元年至龙德三年 | 907年—923年 | 程乡县 | 潮州 |
五 代 | 后 唐 | 同光元年至清泰三年 | 923年—936年 | 程乡县 | 潮州 | ||
后晋 | 天福元年至开运二年 | 936年—945年 | 程乡县 | 潮州 | |||
〔南汉) | 刘晟乾和三年至大宝十四年 | 945年—971年 | 敬州 | 程乡县 | 州、县并置 | ||
后 汉 | 天福十二年至乾祜三年 | 947年—950年 | 敬州 | 程乡县 | |||
后周 | 广顺元年至显德七年 | 951年—960年 | 敬州 | 程乡县 | |||
宋 | 太祖开宝四年 | 971年 | 梅州 | 广南路 | 程乡县 | 因避讳改敬州为梅州 | |
神宗熙宁六年 | 1073年 | 程乡县 | 潮州 | 废梅州 | |||
元丰五年 | 1082年 | 梅州 | 广南东路 | 程乡县 | |||
徽宗宣和二年 | 1120年 | 梅州 | 广南东路 | 程乡县 | 赐名义安郡 | ||
高宗绍兴六年 | 1136年 | 程乡县 | 潮州 | 废梅州 | |||
绍兴十四年 | 1144年 | 梅州 | 广南东路 | 程乡县 | 复置州 | ||
元 | 至元十六年 | 1279年 | 梅州路 总管府 |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司 | 程乡县 | ||
至元二十三年 | 1286年 | 梅州 | 江西行省广东道 | 程乡县 | 由路降为州 | ||
元贞元年 | 1295年 | 梅州 | 潮州路总管府 | 程乡县 | |||
延祐五年 | 1318年 | 梅州 | 广东道宣慰司 | 程乡县 | |||
明 | 洪武二年 | 1369年 | 程乡县 | 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潮州)府 | 废梅州 | ||
洪武九年 | 1376年 | 程乡县 | 广东布政司潮州府 | ||||
清 | 顺治元年至雍正十年 | 1644年—1732年 | 程乡县 | 潮州府 | |||
雍正十一年 | 1733年 | 直隶 嘉应州 | 广东省 | 兴宁.长乐(五华).平远.镇平(蕉岭) |
清 | 嘉庆十二年 | 1807年 | 嘉应府 | 广东省 | 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 | 复设程乡县 |
嘉庆十七年 | 1812年 | 嘉应州 | 广东省 | 兴宁.长乐.平远.镇平 | 撤销程乡县 | |
中 华 民 国 | 民国元年 | 1912年 | 梅县 | 广东省 | ||
民国3年 | 1914年 | 梅县 | 广东省潮循道 | |||
民国9年 | 1920年 | 梅县 | 广东省 | |||
民国14年—25年 | 1925年—1936年 | 梅县 | 广东省东江行政区、东区绥靖区 | |||
民国25年 | 1936年 | 梅县 | 广东省第六行政区 | |||
民国38年 | 1949年4月至5月 | 梅县 | 广东省第九行政区 | |||
1949年5月 | 梅县 | 中共梅州地委 | 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 | |||
1949年 7月 | 梅县 | 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 1949年10月 | 梅县 | 潮梅行政区 | |||
1950年1月 | 梅县 | 广东省兴梅专区 | ||||
1952年—1956年 | 梅县 | 粤东行政区 | ||||
1956年—1965年 | 梅县 | 广东省汕头专区 | 1958年12月至1961年3月蕉岭县并人梅县 | |||
1965年—1970年 | 梅县 | 广东省梅县专区 | ||||
1970年—1983年 | 梅县 | 梅县地区 | 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的梅州镇升格为县级的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 | |||
1983年一1987年 | 梅县市 | 梅县地区 | 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併,初称梅州市,9月,改称梅县市。 |
行政区划
一、唐、宋、元时期
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唐时始有记载,称乡、里。《光绪嘉应州志·图说》云:°乡堡之称则自唐始。旧志曰:'唐武德中,令天下四家为邻,四邻为堡,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邑居者为坊,野居者为村。'是时,程乡县分为六乡: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太平。后因之。”又云:“葛志所载之乡五,无丰顺。杯仁、太平、万安其地犹存,光德、逢福名且无传,丰顺早失所在。”宋熙宁间,改乡、里为都、保。元丰时,废都、保而复乡、里。《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六十七)称:“程乡县依旧三乡”。元代,改乡、里为都图。梅州、程乡下设乡里、都图名数,今无考。
二、明、清时期
明代,县以下政区改设厢都制。附郭(即城内,附城)为厢,野居(城外乡村)为都,厢都下为图、里,每图编户10里。明初,程乡县划为3厢9都,下辖19图。
3厢:东厢、西厢、南厢。每厢各辖1图。
9都:石坑都(辖1图,今石坑一带)、松源都(辖2图,今松源及蕉岭南北标一带)、韩蒲都(辖1图,今梅西一带)、溪南都(辖溪一、溪二、溪三3图,今鬆口、松南、隆文一带)、龟浆都(辖2图,今白渡和蕉岭县相连处一带)、万安都(辖万一、万二、万三3图,今丙村、西阳、白宫、梅南、水车、畲江及丰顺环清、小溪、建桥一带)、义化都(辖1图,今平远东石、坝头、大柘一带)、长田都(辖1图,今平远县境长田、超竹、热柘一带)、石窟都(辖2图,今平远泗水与蕉岭广福、蕉城、新铺一带)。
清代,县以下的政区改称堡,堡以下设甲、约,有的称社、卒、宫或乡村(均相当于现在的村)。康熙初,程乡县(即今梅县)划分为36堡,下辖230甲、约。详见地表2。
清以前,梅州各县行政区划设定不尽相同。程乡县在唐代称乡、里。全县划分为怀仁、光德、丰顺、逢福、万安、太平等6乡。宋熙宁间改乡、里为都、保。
元丰废都、保而复乡、里。元代改乡、里为都、图。宋、元代乡里、都图数多少无考。至明代改设厢、都制,附郭(即城内附城)为厢,野居(城外乡村)为都,厢、都下为图,图下为里。明初程乡设3厢9都,下辖19图、190里,置平远县时,划出义化、长田、石窟三都四图,置镇平县时划出松源之第二图,龟浆之第二图。置丰顺县时划出万安之第三图第五里(即万安都径心、环清、建桥三堡),至清乾隆,全县尚存3厢6都、13图139里。清乾隆改称保、甲、约(有的亦称社、卒、宫、村),嘉应本属程乡县划为36堡,下辖224个约或甲、社。
清代程乡县分36堡如下:西街、东街、西厢、东厢、水南、白土、罗衣、龙文(原名龙岗)、大立、小立、榄潭、柴黄、畲坑、扶贵、长滩、南口、锦屏(原名小乍)、河田、四都、瑶上、石坑(原名下)、李坑、大坪、石扇、西阳(曾称四场)、丙村(曾称锦洲)、金盘、雁洋、鬆口、大竹、梅屏(原名下半图)、嵩山、隆文(原名龙牙)、尧塘、桃源、松源。
清代嘉应州本属36堡名称及所辖甲、约表
地表2
堡 | 名 | 辖甲、 约数 | 所辖甲、约、社、卒、宫、乡村名称 | |
西 | 街 | 15 | 一甲至十甲曾井甲望杏坊社甸甲 | 百果围乌寥沙 |
东街 | 12 | 一甲至十甲金山甲攀桂坊 |
西厢 | 4约 | 寨中黄流古田洋门 |
东厢 | 7约 | 三坑石子岭书坑周溪芹菜洋黄坑扎田 |
水南 | 7约 | 晏宫杨古状下宫坝沙壠长岗待诏坑莆心 |
白土 | 4约 | 上坪坜林泮坑龟潭 |
罗衣 | 5约 | 小密大密上罗衣下罗衣轩坑 |
龙文(原名龙岗) | 6约 | 径尾安和蓝田大林水车旁溪 |
大小立 | 8甲 | 增田黄坭塘水源坑鱼塘曹田坑故旺鹅公坑古声坑 |
榄潭 | 6甲 | 鹹和莲塘和尚坑双螺坑双螺畲杉里 |
柴黄 | 5约 | 熊公冈头印山双下黄芬 |
畲坑 | 4约 | 官铺松林中坑陈洞 |
扶贵 | 4约 | 大塘车上溪湖古塘 |
大竹 | 6约 | 神竹山前寺中村三葵坑尾西山 |
长滩 | 5约 | 周塘周车滩下浊水赤水 |
南口 | 5约 | 冈上马子湖寺前车陂潭头 |
锦屏(原名小乍) | 4约 | 大塘尾葵冈鸡笼罗径 |
河田 | 8甲 | 下村松韭围里张黄李邓张陈周林两岸陈张 |
四都 | 5约 | 东坑石子塘董田金坑李乡 |
瑶上 | 4约 | 铅畲白叶瑶美东门 |
石坑(原名标下) | 5约 | 砀下洞尾陈坑中洞均田 |
李坑 | 5约 | 李坑白畲凤坑瓜洲西凹 |
太坪 | 3约 | 太坪浊水薯田 |
石扇 | 5约 | 大岭中心三坑巴樟蕉林 |
西阳(曾称四扬) | 5约 | 龙坑田心菜阳坑古田奖坑 |
丙村(曾称锦洲) | 5约 | 郑均人和万安扎洋黄沙小都 |
金盘 | 6社 | 小莆小河严子渡大坑井塘银场 |
雁洋 | 6约 | 雁洋石寮大坪半逕南福村松树坪 |
鬆口 | 15宫 | 王显王镇福善广福集福横山五通金盘太平界溪汉帝月泮王明王济祥云 |
梅屏(原名下半图) | 14社 | 谢田黄竹洋葵岭上浊水下浊水章鹿黄莲白龙洲采寥塘汾水金谷坑鸬鹚坑羊角汶水 |
白渡 (原名上半图) | 10甲 | 象湖莲塘桂坪上大坑头田背梅子坑鬲坑染采坪南华坝周坑头 |
嵩山 | 4卒 | 嵩山村头村中村底 |
隆文(原名龙牙) | 5社 | 东山冈上坑尾井溪横坑 |
尧塘 | 8乡村 | 枧头坑陈坑石螺同掩桑大塘尾松林深凹余坑 |
桃源 | 6甲 | 黄沙山背桃皮大塘塔子里水岩头 |
松源 | 4甲 | 宝坑葵坑塘边蕉岭 |
县境演变
梅县自南朝齐(479-502年)始置程乡县以后,不仅县、州、府的建置历有变更,且辖境亦有改变。
建程乡县时,县境包括今梅县、平远、蕉岭三县的全部和丰顺之一小部分,全境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5月开设平远县,划程乡县的豪居林子营置平远县城。四十三年(1564年),增划程乡县西北境的义化都(今东石、坝头、大柘一带)、长田都(今长田、热柘、超竹一带)、石窟都(今泗水及蕉岭县石窟河一带)归平远。此时,程乡县境面积缩小1000多平方公里。
明崇祯六年(1633年)置镇平县(今蕉岭县),划程乡县的松源都第二图(今南、北标)、龟浆都第二图(今白渡与蕉岭交界处)归镇平,程乡县境面积又缩小近千平方公里。
清乾隆四年(1739年)置丰顺县,划程乡县的万安都第三图之小溪坝、环清、径心归丰顺县。县境面积减为2900多平方公里。
建国初,丰顺县的径心、义士、赤岭、叶田和蕉岭县的田心等村庄分别划归梅县畲江和松源。1956年和1966年,梅县石扇的黄竹坪划人平远县热柘乡,兴宁县的石岭和叶华先后划归梅县水车和径义乡。梅县县境面积增为3017.4平方公里。
1958年11月20日,蕉岭并人梅县,县境总面积增至近4000平方公里。1961年3月,蕉岭又复分出,县境面积复为3017.4平方公里。
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建制,1978年12月30日从梅县分出,设定县级的梅州市(总面积46.3平方公里),梅县面积减为2971.1平方公里。1983年6月,梅县与梅州市合併为梅县市。至此,梅县全境面积复为3017.4平方公里。
县治变迁
梅县(程乡县)从南齐置县至今,县、州、府、专区、市治均在梅城。
隋朝,程乡县治在今西区更楼下。
宋代,梅州署在城内三桂坊(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以北)。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县治由更楼下迁于城内州署(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有云:“程乡官署迹寻求,曾井东隅旧址留,隋代筑成明徙位,土名犹自号更楼。”原诗注:“今更楼下叶屋侧、朱屋背,仍存一墙,厚二尺余,乡人谓为旧程乡县之废址云”)。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程乡县治于城内东南隅,后改建于城内西南隅。
清顺治三年(1646年),县署移建于北门原察院行署旧址。是年,县署毁。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程乡县署于原州署旧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直隶嘉应州,以原程乡县署为州署(即今梅城仲元东、西路衔接处)。民国时期,梅县县政府驻地仍设于此。
建国后,1949年至1983年,梅县人民政府驻地设于民国时期的梅县县政府驻地。1983年,梅县市人民政府机关迁于梅城江南一路。
附:县、州名称来历考
梅县从南齐建县以来,先后有过程乡、敬州、梅州、嘉应州、嘉应府、梅县、梅县市#县、州、府、市名称。其来历考释如下:
程乡县 南齐置县时,名程乡。据《光绪嘉应州志·沿革》引《方舆纪要》云:“南齐置程乡县,时有程受·者,以信义行于乡,因名,属义安郡。”
敬州 南汉刘晟乾和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程乡县境设敬州。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注:“敬州或作恭州,非恭州,乃宋避庙讳而称”(见《光绪嘉应州志》)。但因何取名敬州,尚无史料可考。
梅州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广南,灭南汉,因敬州的“敬”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见乐史《太平寰宇记》、王象之《舆地纪胜》),这是梅州一名使用之始。何以称“梅州”?据《光绪嘉应州志·山川》载:“梅峰在城西门外(今西郊),五峰错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嘉应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程乡县升为直隶嘉应州,钦定州名为嘉应。嘉应州之得名是因在梅城东门外(今梅州文化公园左侧),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建有“嘉应桥”,因而得名。清《乾隆嘉应州志·桥渡》载:“雍正十一年升程乡为直隶州,钦定州名嘉应,此桥(指嘉应桥)若先兆焉。”《光绪嘉应州志·序》:“秦开五岭,东为揭阳,讫于南齐,肇有程乡,曰敬曰梅,雄镇一方,赐名嘉应,桥兆其祥。”
梅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改称梅县。因北宋、南宋、元朝沿用过梅州之名,1911年11月,嘉应州光复,一度复名梅州,故废州改县时称为梅县。
历代人口
一、唐至明清户口
梅县的户口,唐以前无考。唐时,有关资料亦无明确记载。清《光绪嘉应州志·食货》云:“潮州,梅州旧户属潮州籍,开元户一千八百。”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潮州领海阳、潮阳、程乡3县,均为中下县,天宝间(742—756年),有4420户,26745口。按三县平均,每县1500户左右。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一雍熙四年(979—987年),县境有主户1201户、客户367户。熙宁八年一元丰三年(1075-1080年)有主户5824户、客户6548户。其后,因宋、元之间两次遭元兵屠杀,县内人口锐减。元大德七年(1303年)存2478户,14865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陈满起义,遭灭族性的镇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仅存1686户、6989人。其后,原居闽西、赣南的客家人陆续大批迁梅,人口复逐渐增加。明永乐十年(1411年),有2617户、10769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增至3099户、38366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和四十三年,从程乡划出部分地方,置平远;崇祯六年置镇平(今蕉岭县),程乡实存1817户、19674丁(口)。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前,有民15岁为丁(口),需纳丁(口)税,20岁增负徭役,官吏和70岁以上免役的规定。人民为逃避过重的丁口税,常瞒报户口,或迁移流寓而旧户籍册不改,致人口编査常有错漏。清康熙五十一年起,有增丁不加丁口税的规定;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将丁口税摊入各地田赋,不再单独稽徵。自此,县境人口记载才较为详实。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有150273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24882户、268193人。至清末,县境内人口己达30余万人。宋、元、明、清间部分年份户口见地表23。
宋朝至清朝部分年份户口统计表
地表23
年号 | 公元 | 其中 | 总人口 | 备考 (资料来源) | ||
总户致 | 主户 | 客户 | ||||
宋太平兴国四年一雍熙四年 | 979——987 | 1568 | 1201 | 367 | 《太平寰宇记》 | |
宋熙宁八年至元丰三年 | 1075—1080 | 12372 | 5824 | 6548 | 《元丰九域志》 | |
宋元丰年间 | 1081—1085 | 12370(人户) | 葛三阳《程乡县誌》 | |||
元大德七年 | 1303 | 2478 | 14865 | 《元史地理志》 | ||
元顺帝至元年间 | 1335-1340 | 3522 | 清《光绪嘉应州志》 | |||
明洪武二十四年 | 1391 | 1686 | 6989 | 清《光绪嘉应州志》 | ||
明永乐十年 | 1412 | 2617 | 10769 | 清《光绪嘉应州志》 | ||
明宣德七年 | 1432 | 2840 | 12740 | 清《光绪嘉应州志》 | ||
明景泰三年 | 1452 | 3247 | 16261 | 清《光绪嘉应州志》 | ||
明正德七年 | 1512 | 2952 | 26201 | |||
明嘉靖十一年 | 1532 | 3099 | 38366 | |||
明崇祯六年 | 1633 | 1817 | 19674 | |||
清顺治八年 | 1651 | 1814 | 15764 | |||
清嘉庆二十三年 | 1818 | 150273 | ||||
清道光二十七年 | 1847 | 24882 | 268193 | |||
清末 | 1911 | 30余万 | 民国《梅县概况》 |
二、民国时期户口
民国16年(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政府军队反覆“进剿”县内各革命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到处“烧、杀、抢”。仅民国19年7月至民国20年2月的8个月时间内,国民党政府军队张徐光、马毅、黄承典部,对全县128个革命老区村庄“进剿”达61次,计被捕、被杀和逃亡外乡下落不明的共4157人。梅南的九龙嶂浪蕩石和小桑等村庄,大部分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光,人烟几乎绝迹。民国21年8月,梅县县政府进行人口调査,计全县有66837户,总人口为293326人,其中男131922人,女161404人。对比清末,21年中,全县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近万人。
据梅县县政府民国30年(1941年)出版的《梅县概况》记载:“广州、潮汕沦陷后,前来避难者络绎不绝,县境人口递增。民国28年再次进行人口调査,全县现住96357户,总人口369617人。”比民国21年增加76291人。7年中,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人。民国28年以后,全县人口继续增加,至1949年全县有101500户,总人口417203人,比民国28年增加47586人,增长12.87%。10年中,平均每年增长12.87%0。
三、建国后户口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査,全县总户数为119230户,总人口436436人,其中男194750人,女241686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査,全县总户数为119350户,总人口502556人,其中男240030人,女26252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全县总户数144606户,总人口701038人,其中男355919人,女345119人。1987年末,总户数160843户,总人口765023人。比1949年末增加347820人,增长83.4%。38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1.95‰。
历任主官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唐代有县令1人,余无考;南汉有县令1人,余无考;宋代任梅州知州37人,县令7人;元代任梅州知州11人,县尹2人;明代任程乡县知县61人;清代任程乡县知县21人,嘉应州知州85人,知府3人。
历任知州、知县(县令、县尹)任职情况表
政表6
唐朝(公元618-907年)
职务 | 姓名 | 籍贯 | 任职时间 |
县令 | 张楷 | 广东曲江 | 不详 |
注:其它县令无考。
五代南汉(公元917-971年)
职 | 务 | 姓 | 名 | 籍 | 贯 | 任职时间 |
县 | 令 | 曾 | 芳 | 不 | 详 | 不详 |
注:其它县令无考。
宋朝(公元960-1279年)
职 | 务 | 姓名 | 籍贯 | 任职时间 |
知 | 州 | 王式 | 广东曲江 | 景祜五年(1038年)五月至七月 |
知 | 州 | 陈希伋 | 广东揭阳 | 元祜年间(1086-1093年) |
县 | 令 | 叶齐 | 不详 | 元祜年间 |
县 | 令 | 侯晋升 | 广东曲江 | 绍圣年间(1094—1097年) |
县 | 令 | 刘允 | 广东海阳 | 绍圣年间 |
知 | 州 | 沈同之 | 不详 |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之前任 |
知 | 州 | 邱致中 | 不详 | 建炎四年秋到任 |
知 | 州 | 刘安雅 | 不详 | 绍兴年间(1131-1162年) |
县 | 令 | 谭守约 | 广东乐昌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方渐 | 福建莆田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柯宗英 | 福建泉州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陈王猷 | 不详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陈自修 | 不详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杨承祖 | 不详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陈康延 | 广东番禺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邓酢 | 广东始兴 | 绍兴年间 |
知 | 州 | 黄德 | 不详 | 乾道年间(1165-1173年) |
知 | 州 | 孟搏 | 不详 | 淳熙年间(1174-1189年) |
县 | 令 | 张概 | 河南洛阳 | 淳熙年间 |
知 | 州 | 游庾 | 不详 | 淳熙年间 |
知 | 州 | 黄5 | 福建邵武 | 淳熙年间 |
知 | 州 | 刘焕 | 不详 | 庆元年间(1195-1200年) |
知 | 州 | 陈模 | 福建永春 | 庆元年间 |
知 | 州 | 余克济 | 福建安溪 | 庆元年间 |
县 | 令 | 李克龄 | 不详 | 庆元六年(1200年) |
知 | 州 | 留丙 | 福建泉州 | 嘉泰年间(1201-1204年) |
知 | 州 | 邱知刚 | 不详 | 嘉泰年间 |
知 | 州 | 姚筠 | 福建三山 | 开禧年间(1205-1207年) |
知 | 州 | 颜墉 | 福建永春 | 开禧年间 |
知 | 州 | 颜质 | 不详 | 嘉定年间(1208-1224年) |
县 | 令 | 宋栩 | 福建莆田 | 嘉定八年(1215年) |
知 | 州 | 郑至果 | 福建晋江 | 嘉定年间 |
知 | 州 | 叶敷荣 | 不详 | 绍定三年(1230年)到任 |
知 | 州 | 李鑒 | 福建宁德 | 淳祜年间(1241-1252年} | |
知 | 州 | 杨应己 | 不 | 详 | 淳祜年间 |
知 | 州 | 贾全 | 不 | 详 | 宝祜元手(1253年)到任 |
知 | 州 | 林之望 | 不 | 详 | 开庆元年(1259年)到任 |
知 | 州 | 蒲寿晟 | 福建泉州 | 鹹淳七年(1271年) | |
知 | 州 | 汤执中 | 不 | 详 | 德祜元年(1275年) |
知 | 州 | 毛焕 | 广西富州 | 德祐年间(1275—1276年) | |
知 | 州 | 许仕连 | 不 | 详 | 不详 |
知 | 州 | 蒙甄 | 不 | 详 | 不详 |
知 | 州 | 刘藻 | 不 | 详 | 不详 |
知 | 州 | 钱荣之 | 不 | 详 | 景炎二年(1277年)一月前任 |
元朝(1271-1368年) | |||||
职 | 务 | 姓名 | 籍 | 贯 | 任职时间 |
知 | 州 | 罕察马 | 不 | 详 | 大德元年(1297年)到任 |
知 | 州 | 吴越 | 不 | 详 | 至大三年(1310年)到任 |
知 | 州 | 李贵 | 不 | 详 | 延祐七年(1320年)到任 |
知 | 州 | 徐震 | 不 | 详 | 泰定三年(1326年)到任 |
知 | 州 | 冯惟吉 | 不 | 详 | 天曆元年(1328年)到任 |
知 | 州 | 咬住 | 不 | 详 | 至顺年间(1330-1332年) |
知 | 州 | 安童 | 不 | 详 | 至顺年间任 |
知 | 州 | 忻都 | 不 | 详 | 至顺年间 |
县 | 尹 | 麦卜颜 | 不 | 详 | 至顺二年(1331年) |
知 | 州 | 郭义 | 不 | 详 | 至顺三年(1332年) |
县 | 尹 | 黎玉英 | 广东东莞 | 至正年间(1341-1368年) | |
知 | 州 | 黄圭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到任 | ||
知 | 州 | 孔圭 | 元末至明朝洪武二年(1367-1369年) |
明朝(1368-1644年)
职务 | 姓名 | 籍贯 | 任职时间 |
知县 | 樊思明 | 不详 | 洪武二年(1369年)到任 |
知县 | 潘得祐 | 不详 | 洪武五年(1372年)到任 |
知县 | 刘成 | 不详 | 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任 |
知县 | 陆隽 | 不详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到任 |
知县 | 郑懋中 | 福建晋江 | 建文四年(1402年)到任 |
知县 | 刘宽 | 不详 | 永乐元年至六年(1403-1408年) |
知县 | 钟迪 | 不详 | 永乐六年(1408年)到任 |
知县 | 廖福 | 福建闽侯 | 宣德十年(1435年)到任 |
知县 | 张先 | 福建 | 正统二年(1437年)到任 |
知县 | 文琳 | 浙江龙泉 | 正统七年(1442年)到任 |
知县 | 邓义 | 广西 | 景泰二年(1451年)到任 |
知县 | 牛亨 | 不详 | 景泰五年(1454年)到任 |
知县 | 陈彦文 | 河北怀安 | 天顺四年(1460年)到任 |
知县 | 丁杰 | 江苏吴江 | 天顺七年(1463年)到任 |
知县 | 陈章 | 广东南海 | 成化二年(1466年)到任 |
知县 | 吴元善 | 福建 | 成化八年(1472年)到任 |
知县 | 官舜 | 福建闽侯 | 成化十二年(1476年) |
知县 | 刘彬 | 江西永丰 | 成化十二年(1476年)后任 |
知县 | 辛贵 | 广西 | 弘治六年(1493年)到任 |
知县 | 陆嵌 | 浙江平湖 | 弘治九年(1496年)到任 |
知县 | 孙镐 | 福建闽侯 | 弘治十三年(1500年)到任 |
知县 | 陈谦山 | 福建莆田 | 弘治十七年(1504年)到任 |
知县 | 朱珙 | 浙江 | 正德六年(1511年)到任 |
知县 | 张钦 | 江西南昌 | 正德七年(1512年)到任 |
知县 | 张戬 | 广西 | 正德九年0514年)到任 |
知县 | 唐继仁 | 广西藤县 | 正德十四年(1519年)到任 |
知 | 县 | 王泽 | 广西武仙 | 嘉靖四年(1525年)到任 |
知 | 县 | 林谭 | 福建莆田 | 嘉靖四年至十二年间(1525-1533年)任 |
知 | 县 | 戴光 | 江西新建 | 嘉靖十二年到任 |
知 | 县 | 陈应奎 | 福建闽侯 | 嘉靖十五年(1536年)到任 |
知 | 县 | 黄进 | 江西丰城 |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 |
知 | 县 | 吴诰 | 福建安溪 | |
知 | 县 | 方懋元 | 不详 | |
知 | 县 | 施模 | 福建 | |
知 | 县 | 胡恺 | 不详 | |
知 | 县 | 刘尧典 | 不详 | |
知 | 县 | 徐甫宰 | 山西山阴 | (以上6人嘉靖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间任) |
知 | 县 | 颜若愚 | 福建龙溪 |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任 |
知 | 县 | 洪敷言 | 广西桂林 | 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任 |
知 | 县 | 武尚耕 | 江西溧水 | 万曆初年(1573-1577年)任 |
知 | 县 | 莫可尚 | 广西柳江 | 万曆五年(1577年)到任 |
知 | 县 | 陈扬善 | 福建甫田 | 万曆七年(1579年)到任 |
知 | 县 | 蒋蒙吉 | 广西柳江 | 万曆七年后任 |
知 | 县 | 汤民仰 | 广西永福 | 万曆十二年(1584年)到任 |
知 | 县 | 施懋 | 广西横州 | 万曆十二年后任 |
知 | 县 | 王贤卿 | 江西金溪 | 万曆二十二年(1594年)到任 |
知 | 县 | 郑廷惠 | 贵州归化 | 万曆二十五年(1597年)到任 |
知 | 县 | 叶时敏 | 福建福清 | 万曆二十七年(1599年)到任 |
知 | 县 | 尚彦 | 四川南充 | 万曆三十三年(1605年)到任 |
知 | 县 | 李先春 | 不详 | 万曆三十六年(1608年)到任 |
知 | 县 | 喻子贤 | 江西万载 | 万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任 |
知 | 县 | 吴奇逢 | 福建闽侯 | 万曆三十九年(1611年)到任 |
知 | 县 | 林欲棉 | 福建晋江 | 万曆四十三年(1615年)到任 |
知 | 县 | 丁应雒 | 安徽安庆 | 天启二年(1622年)到任 |
知 | 县 | 谢宗份 | 山西山阴 | 天启五年(1625年)到任 |
知 | 县 | 倪光远 | 福建南安 | 崇祯元年(1628年)到任 |
知 | 县 | 徐洪祚 | 江苏宜兴 | 崇祯五年(1632年)到任 |
知 | 县 | 陈燕翼 | 福建侯官 | 崇祯八年(1635年)到任 |
知 | 县 | 李和鼎 | 江西吉水 | 崇祯十四年(1641年)到任 |
知 | 县 | 严尔琮 | 浙江吴兴 | 崇祯十六年(1643年)到任 |
知 | 县 | 戴长治 | 浙江秀水 | 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任 |
清朝(1644—1911年) | ||||
职 | 务 | 姓名 | 籍贯 | 任职时间 |
知 | 县 | 林羽仪 | 不详 | 顺治五年(1648年)任 |
知 | 县 | 葛三阳 | 安徽蒙城 | 顺治八年至十一年(1651-1654年) |
知 | 县 | 施洪烈 | 不详 | 顺治十一年到任 |
知 | 县 | 郑鸿 | 不详 | 顺治十二年(1655年) |
知 | 县 | 程天旋 | 北京通县 | 顺治十三年(1656年)到任 |
知 | 县 | 洪图光 | 浙江鄞县 | 康熙二年(1663年)到任 |
知 | 县 | 戴明适 | 河北沧州 | 康熙四年(1665年)到任 |
知 | 县 | 王仕云 | 江苏江宁 | 康熙七年(1668年)到任 |
知 | 县 | 潘继贤 | 不详 |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任 |
知 | 县 | 王吉人 | 福建晋江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到任 |
知 | 县 | 刘广聪 | 山东邹平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到任 |
知 | 县 | 曹延懿 | 上海 | 康熙三十年(1691年)到任 |
知 | 县 | 刘世济 | 山西新绛 |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到任 |
知 | 县 | 郭廷祚 | 河南 | 康熙四十年(1701年)到任 |
知 | 县 | 张琪 | 陕西鹹阳 |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到任 |
知 | 县 | 高彦登 | 宁夏 | 康熙四十九到任 |
知 | 县 | 尹正齑 | 江苏溧水 | 雍正四年(1726年)到任 |
知 | 县 | 王国禧 | 不详 | 雍正四年任 |
知 | 县 | 张朴玺 | 山西临猗 | 雍正六年(1728年)到任 |
知 | 县 | 郑大敬 | 江苏如皋 | 雍正九年(1731年)到任 |
知 | 县 | 刘企峻 | 陕西鹹阳 | 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年)任 |
知 | 州 | 王元枢 | 山东济宁 | 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 |
知 | 州 | 李匡然 | 江西南昌 | 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三年(1734-1738年)任 |
知 | 州 | 李怀智 | 不详 | 乾隆六年(1741年)到任 |
知 | 州 | 林寅 | 福建永春 | 乾隆六年到任 |
知 | 州 | 于霈 | 四川阆中 | 乾隆七年(1742年)到任 |
知 | 州 | 王者辅 | 安徽天长 | 乾隆九至十一年(1744-1746)任 |
知 | 州 | 董承娼 | 江苏武进 | 乾隆十一年到任 |
知 | 州 | 吴廷元 | 不详 | 乾隆十二年(1744-1746年)任 |
知州 | 王之正 | 通州(今北京) | 乾隆十三至十五年(1748-1750年)任 | |
知 | 州 | 印光任 | 上海宝山 | 乾隆十五年任 |
知 | 州 | 周怀济 | 江苏溧阳 | 乾隆十五年任 |
知 | 州 | 吴轼 | 不详 | 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 |
知 | 州 | 邱炳岩 | 不详 | 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 |
知 | 州 | 毛维锜 | 不详 | 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754-1757年)任 |
知 | 州 | 詹昌 | 江西崇义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任 |
知 | 州 | 缪廷机 | 不详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到任 |
知 | 州 | 陈文焯 | 不详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到任 |
知 | 州 | 蒋龙昌 | 江苏武进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任 |
知 | 州 | 周怀济 | 江苏溧阳 |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回任 |
知 | 州 | 陈景埙 | 不详 |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到任 |
知 | 州 | 蒋龙昌 | 江苏武进 | 乾隆三十六至三十七年(1771-1772年)任 |
知 | 州 | 曾萼 | 不详 | 乾隆三十九至四十年(1774-1775年)任 |
知 | 州 | 通恩 | 不详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任 |
知 | 州 | 戴求仁 | 宛平(今北京市)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到任 |
知 | 州 | 赵康 | 陕西铜川 | 乾隆四十三至四十八年(1778-1783年)任 |
知 | 州 | 韩义 | 浙江绍兴 |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到任 |
知 | 州 | 傅巽 | 不 | 详 | 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年(1784-1785年)任 |
知 | 州 | 戴求仁 | 宛平(今北京市) | 乾隆五十一至五十四年(1786-1789年)任 | |
知 | 州 | 郭廷筠 | 不 | 详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到任 |
知 | 州 | 李戴春 | 不 | 详 | 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92-1793年)任 |
知 | 州 | 彭人杰 | 江西吉安 | 乾隆六十年(1795年)到任 | |
知 | 州 | 邱桂山 | 不 | 详 | 乾隆六十年(1795年)到任 |
知 | 州 | 王淦 | 不 | 详 | 嘉庆元年(1796年)到任 |
知 | 州 | 丁兆凯 | 不 | 详 | 嘉庆三年(1798年)到任 |
知 | 州 | 丁如玉 | 不 | 详 | 嘉庆四年(1799年)到任 |
知 | 州 | 嵇成闲 | 不 | 详 | 嘉庆六年(1801年)到任 |
知 | 州 | 吴敬权 | 不 | 详 | 嘉庆七至十年(1902-1805年)任 |
知 | 州 | 李秉忠 | 不 | 详 | 嘉庆十二年(1807年)到任 |
知 | 府 | 王沖 | 不 | 详 | 嘉庆十三年(1808年)到任 |
知 | 府 | 普 | 不 | 详 | 嘉庆十四年(1809年)到任 |
知 | 府 | 周理 | 河 | 南 | 嘉庆十四年(1809年)到任 |
知 | 州 | 谢涛 | 北京大兴 | 嘉庆十七年(1812年)到任 | |
知 | 州 | 吉寿 | 不 | 详 | 嘉庆十八年(1813年)到任 |
知 | 州 | 刘廷楠 | 河北献县 | 嘉庆十九至二十年(1914-1815年)任 | |
知 | 州 | 戴锡纶 | 不 | 详 |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到任 |
知 | 州 | 刘廷楠 | 河北献县 |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复任 | |
知 | 州 | 朱廷桂 | 不 | 详 |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到任 |
知 | 州 | 田文焘 | 河南固始 | 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年)任 | |
知 | 州 | 徐淮清 | 不 | 详 | 道光四年(1824年)到任 |
知 | 州 | 金锡鬯 | 浙江桐乡 | 道光六至九年(1826-1829年)任 | |
知 | 州 | 胡承光 | 不 | 详 | 道光十至十二年(1830-1832年)任 |
知 | 州 | 金锡鬯 | 浙江桐乡 | 道光十三至十五年(1833-1835年)复任 | |
知 | 州 | 韩凤修 | 浙江萧山 | 道光十六年(1836年)到任 | |
知 | 州 | 吴思树 | 不 | 详 | 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任 |
知 | 州 | 易长华 | 不详 |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到任 |
知 | 州 | 汪元炳 | 不详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到任 |
知 | 州 | 倪沣 | 浙江长兴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到任 |
知 | 州 | 汪元炳 | 不详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复任 |
知 | 州 | 吴均 | 浙江余杭 | 道光二十三年到任 |
知 | 州 | 梁星源 | 陕西峡山 |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到任 |
知 | 州 | 春霖 | 不详 |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到任 |
知 | 州 | 余士墚 | 安徽凤台 | 道光二十六年到任 |
知 | 州 | 张应庚 | 不详 |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到任 |
知 | 州 | 文晟 | 江西萍乡 | 道光二十八年至鹹丰五年(1848-1855年)三月 |
知 | 州 | 顾骏 | 顺天(今北京) | 鹹丰五年三月至五月任 |
知 | 州 | 帖临藻 | 山西应县 | 鹹丰五年五月至八月代理 |
知 | 州 | 王淳修 | 北京大兴 | 鹹丰五年八月到八年(1858年)二月 |
知 | 州 | 张邦泰 | 江西泰和 | 鹹丰八年二月至四月代理 |
知 | 州 | 陈昂 | 浙江义乌 | 鹹丰八年四月至六月任 |
知 | 州 | 文晟 | 江西萍乡 | 鹹丰八年六月至九年(1859年)二月复任 |
知 | 州 | 汪政 | 北京大兴 | 鹹丰九年二月至十月 |
知 | 州 | 萨保 | 不详 | 鹹丰九年十月至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任 |
知 | 州 | 程培霖 | 安徽婺源 | 同治三年八月至五年(1866年)二月任 |
知 | 州 | 杨有成 | 江苏江宁 | 同治五年二月至十月任 |
知 | 州 | 周士俊 | 甘肃兰州 | 同治五年十月至七年(1868年)二月任 |
知 | 州 | 彭翰孙 | 江苏苏州 | 同治七年二月至九年(1870年)三月任 |
知 | 州 | 张观美 | 浙江建德 | 同治九年三月至十年(1871年)八月任 |
知 | 州 | 严家畴 | 江苏吴县 | 同治十年八月至十一年(1972年)十一月 |
知 | 州 | 张日衔 | 浙江杭州 |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至十二年(1873年)六月 |
知 | 州 | 徐殿兰 | 浙江湖州 | 同治十二年六月至七月护理 |
知 | 州 | 张鹤龄 | 安徽桐城 | 同治十二年七月至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 |
知 | 州 | 周士俊 | 甘肃兰州 |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至光绪三年(1977年)二月 |
知 | 州 | 李敦厚 | 四川乐山 | 光绪三年二月至四年(1878年)十月 |
知 | 州 | 严家畴 | 江苏吴县 | 光绪四年十月至五年(1879年)十一月 |
知 | 州 | 姚克浚 | 浙江杭州 | 光绪五年十一月至八年(1882年)四月 |
知 | 州 | 陈善圻 | 湖南郴州 | 光绪八年四月至十年(1884年)七月 |
知 | 州 | 姚克浚 | 浙江杭州 | 光绪十年七月至十三年(1887年)三月 |
知 | 州 | 金桂馨 | 江西高安 | 光绪十三年五月至十四年(1888年)十月 |
知 | 州 | 刘清泰 | 山东济宁 | 光绪十四年十月至十六年(1890年)二月 |
知 | 州 | 吴宗焯 | 湖北安陆 | 光绪十六年二月至十九年(1893年)十一月 |
知 | 州 | 蒋呜庆 | ||
知 | 州 | 沈麟书 | ||
知 | 州 | 吴国章 | ||
知 | 州 | 关广槐 | ||
知 | 州 | 周经魁 | ||
知 | 州 | 李庆荣 | ||
知 | 州 | 部增祜 | 以上7任知州籍贯、任期不详 | |
知 | 州 | 陈寿谲 | 福建 | 宣统间(1909—1911年)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