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的太空之旅
“种子的太空之旅”名字的由来:航天工程育种技术——也称航天育种、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返回式太空飞行器搭载,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该技术培育出来的种子叫太空种子,相当于种子乘坐返回式卫星的太空旅行,故称“种子的太空之旅”。
航天工程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系统创新工程,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目前地面上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资源,培育突出性的优良品种,是缓解我国农作物优质种源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2012年“航天工程育种体系”被我国纳入“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种子太空之旅
- 外文名:The seed space travel
- 资源单位:北京神舟绿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分类:航天育种科普教育
- 教具:《太空豆豆—漫画中国航天育种》
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颁布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定实验方案〉的课程计画(修订),该版课程计画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版课程计画和2007年的试行版课程计画的基础上作了较大调整,特别是增加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创新。
“科学实践活动”的“开放”定位于三个层面:第一,开放的理念,即教育者以开放的胸怀和眼界推进项目的实施;第二,开放的资源,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第三,开放的课程,从课程形式、组织,到课程实施、评价,注重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自2015年9月开始,北京市新入学的初一学生都要走出校园,走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博物馆等200余家资源单位,参与一门新课程——国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以下简称“科学实践活动”)的学习。学生们在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1000余个活动项目中自主选择,完成每学期五个活动项目、每次两小时的科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实践活动”採用“主题课”的形式,围绕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电子与控制、数据与信息、能源与材料,航天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以“任务单”为载体,有效推进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资源单位针对每一个活动项目,需要编制相应的“项目方案”和“任务单”。“项目方案”是从组织者视角出发的课程供给方案;“任务单”是从学生视角出发的课程实施与参与载体,是活动项目立项评审的重要依据,它既是记录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工具,也是资源单位和学校共同评价学生活动情况、认定学生学分的唯一凭证。
北京神舟绿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航天育种科普教育工作。2015年正式入选为国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其中公司科普教育工作人员前后开发两门教学课程,至今为止走进北京市及周边上百所中国小校课堂,为上万个孩子开展科普教育,更是相继在各大小社区举行过多次公益性的科普活动。
教学课程:
1、“种子的太空之旅”
“种子的太空之旅”名字的由来:航天工程育种技术——也称航天育种、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返回式太空飞行器所恩呢该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该技术培育出来的种子叫太空种子,相当于种子乘坐返回式卫星的太空旅行,故称“种子的太空之旅”。
注:航天工程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系统创新工程,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目前地面上难以获得的罕见种质资源,培育突出性的优良品种,是缓解我国农作物优质种源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2012年“航天工程育种体系”被我国纳入“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普教育历程
2013年 航天育种科普课程走进北京市日坛国小,负责老师:李明全、朱琳、曹秋成。
2014年 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国小 每周五科技课堂(课后330项目)同年组织学生参观了航天育种北京蔬菜基地(通州)。
2015年11月 “种子的太空之旅”课程为“北京市国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之一,2015-2016第一学期服务学生1746人,服务远郊区县学校16余所。2015年-2016年第二学期服务北京市区学生768人。
2016年5-8月 公益性讲座(揭秘航天育种、微景观製作)走进:北京府学胡同国小、团结湖国小、东交民巷国小、海淀区第四实验国小、清华附小等学校。负责人:朱琳、董春玲、曹秋成、史霞。
北京神舟绿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秉承“以学生实际获得为目标”的宗旨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公司认为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就要将“以学生为本”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準、个性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验证、探索。课堂上除了基本的的太空农业知道讲解,更配有视频教学生动的呈现出课程内容,课堂上互动师生频繁,为加深教育,为学生们提供公司专利研发的太空种子DIY学习如何种植太空种子,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课程设计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北京市国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拓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技农业等学科知识的有效途径。科普兴,科技才会兴,国家才会强。开展科学普及,要有长抓的韧劲、抓常的恆心,持之以恆、久久为功,真正让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在人们心里扎下根来。要突出抓好面向青少年的科学普及,从学校抓起,从家庭抓起,更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