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姆大陆(英国人勒普隆提出的名词)
穆大陆一般指本词条
姆大陆(英:Mu continent),简称“姆(英:Mu”),由英国人奥古斯都·勒普隆(Augustus Le Plongeon,1826-1908)于十九世纪提出,但实际上他是从法国人Charles Étienne Brasseur de Bourbourg(1814-1874)上得到这个名词。勒普隆声称几个古文明(如埃及和中美洲文明)是位于大西洋的姆大陆上的难民创造的。这个概念由詹姆斯·丘德沃德(James Churchward,1851-1936)推广和扩大,他认为姆曾经位于太平洋。
姆的存在已经在勒普隆的时代引起争议,目前,科学家把姆(和其他所谓失去的雷姆利亚大陆)这个概念置之不理,认为在这个前提所要求的短时间内,大陆既不能沉没也不能被毁灭,姆的存在被认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姆大陆土地辽阔,东起现今夏威夷群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南边是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全大陆东西长8000公里,南北宽5000公里,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公里,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今天的人类文明中不可解释的一些现象可能来自于姆大陆人的文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姆大陆
- 外文名:Mu continent
- 东起:夏威夷群岛
- 西至:马里亚纳群岛
- 南边: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
- 全大陆东西长:8000公里
简介
姆大陆
即穆大陆(Motherland Mu),是一个传说中存在的陆地。
姆大陆

20世纪初,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James Churchward)提出——在史前的太平洋区域,包括日本、沖绳、台湾等,连同有争议的钓鱼台群岛,都是整片相连的大陆,曾经有过高度文明。根据柴吉吾德的假设,由于地震和地壳变动关係,姆大陆沉入大海底。
这陆地占据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面积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至今玻里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岛上的居民,相传是姆大陆移民的后裔,在12,000年前就已经生活在这个大陆。
历史由来
姆文明诞生于夏天绿意盎然的大地,相传是地球上第一个大帝国,名为“姆帝国”。姆帝国的国王称“拉姆”,拉表示太阳,姆表示母亲,因此姆帝国被称为“太阳之母的帝国”。姆人崇拜宇宙的创造神——七头蛇“娜拉亚娜”。
首都
姆帝国的首都喜拉尼布拉及各大城市,均有整齐的石板大道和运河,城市干道和宫殿墙壁以金属装饰,熠熠闪光,富丽堂皇。姆人智慧极高,精于航海。最初卡拉族人向东航行,从中美洲抵达南美洲,创建“卡拉帝国”。那卡族向西航行,在南亚缅甸登入,沿印度方向开拓,建立着名的“那卡帝国”,相传那卡人智商极高,科学技术超出姆国,发明的飞行船经常飞回姆国,带去各种珍奇物品和金银宝石。
地理环境
古大陆无险峻高山。平原和低缓丘陵,一望无际,土壤肥沃,终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飘香。古大陆的国花莲花绽放,树荫下彩蝶飞舞,蜂雀欢鸣。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游,宁静祥和。
灾难
姆帝国日趋繁荣,潜在的危险始终存在,灭顶之灾突然降临。整个大地及其城镇、森林、人和动物渐渐沉落,最后被桔红色的熔岩汇流的巨大深渊吞没。
地壳变迁
姆大陆被太平洋吞没距今已有1.2万年。各殖民国因母国的丧失走向衰落。卡拉帝国受姆大陆沉没的冲击,大地开使隆起,亚马逊河乾涸,形成安第斯山脉。都市变成丛林,人们回归原始生活。帝国发生大地隆起,西藏变成高原,中亚成为沙漠。那卡帝国虽有发达科技,仅维持短期繁荣,不久即发生内乱,走向毁灭。后来印度神话记载内战的空中战争、超级兵器等。
科学发现
乔治·瓦特毕生探索研究姆大陆之谜,引起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展开长期争论。学院派持否定态度,怀疑太平洋上存在担负海上交通的某种文明圈——极难想像数万年前有如此庞大的世界帝国,而古粘土板也未见公诸于世。探索派学者列举太平洋群岛大量古代遗蹟和民间传说,力证姆大陆的存在。如柏那贝岛由98座人工岛及其它建筑物组成的巨大遗蹟——南玛塔尔,属于与小岛文化极不相称而与姆文明有某种联繫的超古代文明。

南玛塔尔岛全系人工建筑,每个岛上均有用玄武岩建造的城壁、正宫、神殿和住宅,岛与岛之间有运河相连,显示昔日的南玛塔尔应是水上城市。
令人深感兴趣的尚有土亚摩土群岛上与玛雅金字塔极为相似的祭坛、塔普岛的石门、迪安尼岛石柱、雅布岛的巨大石币、努克喜巴岛石像等。这些相距遥远的小岛遗蹟,竟有明显的相似,而且各岛都有大岛沉没的传说。
沉没之争
姆大陆沉没的原因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火山?地震?还是与冰河期末期一同沉没?姆大陆的争论如同亚特兰蒂斯大陆、雷姆利亚大陆的争论一样,将长期持续下去。
起源
1868年,英国陆军上尉乔治·瓦特第一次踏上南亚次大陆。在一所破败的寺庙里无意中发现一些粘土片,并对上面镌刻的符号发生兴趣。寺庙的住持说粘土片是其世代守护的远古圣物,在寺院里他们发现更多的粘土片。乔治·瓦特意识到一扇通向未知文明的大门即将打开。乔治·瓦特和住持开始研习这种来自远古的古怪文字。
两年后,乔治·瓦特宣称粘土片已被解读,上面记载关于一块消逝大陆的古老讯息。根据乔治·瓦特的说法,粘土板的作者是“神圣兄弟那加尔”,创作书板的原因,是为了追思失去的母国-姆大陆。
乔治·瓦特週游太平洋寻找姆大陆的遗蹟,并加以归纳整理。1931年在纽约出版名着《消逝的大陆》,轰动一时。此后,陆续推出《姆大陆的子孙》、《姆大陆神圣的刻画符号》、《姆大陆的宇宙力》等一系列专着。长期以来,这些着作被正统的学术界视为痴人说梦,但仍有人认为是一种严肃的假说,甚至认为姆文明正是当代人类文明之母。
自从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地球的疆域已固定,极少有人认同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
研究证据
探索之旅
为了证明古文明的存在,从印度、西藏、泰国、高棉,再到太平洋诸岛,乔治·瓦特开始了至今仍然充满争议的姆大陆文明探索之旅。
乔治·瓦特见过土亚摩土群岛的金字塔状祭坛、塔普岛的石门、迪安尼岛的石柱、雅布岛的巨型石币,以及努克喜巴岛的石像,都是超越当时文明的遗蹟。
生活在南亚次大陆最南端的泰米尔族,坚信其祖先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赤道附近名为“纳瓦拉姆”的大陆南部,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海底。
乔治·瓦特在南马德尔发现由98座人工岛和其它附属建筑物组成的气势恢宏的文明遗蹟。玄武岩构造而成远古城垣、宫殿、神庙和居民区,以及发达的岛际运河。南马德尔属于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加罗林群岛,位于波纳帕岛外、纽几内亚东北二十公里处,此处显示超古代文明。
乔治·瓦特确信姆帝国不仅是神话,秘密就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广袤的太平洋海平面之下。
寻找古大陆
20世纪初叶,英国人种学家麦克米兰·布朗在《太平洋之谜》一书中,首次提出远古时期太平洋曾经有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大陆。英国着名的航海家库克毕生寻找传说中的大陆,最终无功而返。
新证据
在乔治·瓦特发现那加尔书板并开始进行文明探险数年之后,在墨西哥城附近,矿物学家威廉·奈本掘地10米,发现一座已进入铸铁时代的印第安古城遗址,据探查古城于12000年前毁灭。与此同时,在墨西哥城北8公里的地下挖出2600多块石碑,第684号石碑的碑文写道:“此圣殿是遵循守护神的代言者,我们伟大的君主-拉姆的旨意,修建在姆大陆开拓地,庇佑西方太阳帝国的使者。”
在美洲大陆的尤卡坦半岛着名的蒲冬玛雅城邦乌斯马尔西部的神庙墙壁上刻着碑文:“这座建筑物是为了纪念姆,即西部大陆,灵魂大陆神圣的神秘发生的地点而建筑的。”
古抄本记载
欧洲人带来的瘟疫和火器使印第安文化中断,其中记录古代玛雅传说的《托洛亚诺古抄本》流落至西班牙马德里博物馆,学者鲁布朗琼破解释读古玛雅文字,发现此书和印度的那加尔书板同样源自姆大陆的圣典《神圣灵感之书》,涉及姆帝国历史。书中写道:“刊六年,十一牟鲁枯,沙枯月发生恐怖大地震,粘土丘国姆大陆招致灭顶之灾……这件事发生后的八千零六十年,才着成此书。” 学者认为,这段记载中,“刊”是姆帝国一位君王的名讳,“牟鲁枯”是姆历中的日期,“沙枯”是姆历中的月份。信息非常明白:刊六年,十一牟鲁枯,沙枯月,一个远古超文明古国被突如其来的天灾毁灭。失去母国的姆帝国殖民地在其后数千年里逐渐式微,仅遗留被质疑的繁荣盛世。
新发现
《人民日报》曾经报导,在中国大西北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蹟中,考古发掘到面积达130平方米的“F901”宫殿式建筑主室及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的地面。经过分析,这种绽放出蓝黑色光泽的物质和现代水泥成份极为相近。大地湾遗蹟距今至少有五千至七千年。
史诗记载
在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般度族五兄弟在毗湿奴大神的第八化身黑天的协助下,和表兄难敌率领的俱卢族,在俱卢之野展开十八天的鏖战,最终以惨重代价赢得战争。
《摩诃婆罗多》记载:俱卢族的战士乘坐一种称为“维马纳”的飞行器,使用一种被神禁用的武器残酷攻击般度族。俱卢族首领难敌的第一部将廓尔喀乘坐维马纳,向般度族的城池投下名为阿格尼亚的超级炸弹。这些武器从外表上看,“好像一支巨大的铁箭,使人感到好像是死神遣来的巨大使者。” “廓尔喀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它在爆炸的一瞬间,天空中明亮得好像一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一点菸也没有,闪光的炮弹像一团火一样发射出去,浓雾一样的东西突然包围了军队。整个地平线都消失在黑暗中。带来不幸的旋风颳起来了。黑云一样的东西咆哮着,带着巨大的响声升到高空,使人感到连太阳都不存在了。这种武器的热量使大地和天空都变热了。被火焰炙烤的大象,在恐惧中没命地奔跑。水在沸腾,百兽丧命,敌人被歼。愤怒的火焰使树木像遭森林大火一排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断像暴风骤雨般地从四面八方落下。大象长吼一声,撕心裂肺,倒地毙命,横尸遍野。战马与战车焚毁殆尽,呈现出一派大火劫后的惨象。数以千计的战车给摧毁,大海一片死寂。风开始刮起来了,大地通红髮亮。阵亡者的尸体被可怕的高温烧得残缺不全,如同烧焦的树干,毛髮和指甲脱落了,陶瓷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爆炸之后倖存的士兵,急忙跑到附近河里,清洗各自的衣服和武器。作者解释说,一切生物一旦碰上这种武器,就会变得憔悴孱弱。极易令人联想到核爆后引发大面积灾难的核辐射污染。
令人惊异的事情不止于此。《摩诃婆罗多》记载,大神黑天曾经作为调停人,以天神的名义,明令禁止这种武器的使用,在人类违背天意,遭到天谴之后,所有剩下的超级兵器被打得粉碎,扔到海里。可以视其为订立于史前的核不扩散条约和核武销毁行为。
在比基尼岛上的核爆成功以前,所有人都认为,印度神话中称为“婆罗门的武器”或“雷神火焰”的东西,不过是诗意的夸张。等到全球都在核战阴影下被压抑时,再读这部古印度圣典,发现核大战可能曾经在数千年前发生,结果是文明被摧毁。
前苏联学者格尔波夫斯基的着作《古代之谜》中,提及在恆河流域研究一具古人体残骸时,发现其体内的放射性比正常人高出50倍。另一位着名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认为:“我相信人类曾有过若干次文明。人类存在时已熟悉原子能,但由于误用,使他们遭到了毁灭。”
后来考古学家在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即古印度典籍中提到的俱卢之野,发现一个五千年前消失的古城-摩亨佐·达罗(印度语为死亡之谷)。印度考古学家卡哈等人发现,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上有某种高温的痕迹,人们甚至发现一些“玻璃建筑”-托立提尼物质。这种物质的形成是由于瞬间高温溶化物体表面然后迅速冷却造成。至今仅在热核武器爆炸现场发现这种物质。也就是说,在五千多年前,这里确实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核爆炸。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姆大陆(英国人勒普隆提出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