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颖州西湖保护区
颍州西湖保护区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面积平方千米,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颖州西湖是我国唐宋时期着名的风景湖泊,北宋盛期与杭州西湖齐名,并称“杭颍”,为我国四大名西湖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颍州西湖保护区
- 地理位置: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
- 规划範围面积:20.72平方公里
- 投资资金:21亿元
规划建设

颍州西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2008年至2017年,计画投资资金21亿元。近期规划为2008年到2010年,规划範围面积20.72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生态型湖泊类旅游观光产品和历史人文旅游景点。以历史文化观光区为核心,以西湖镇、华佗村、欧阳村为三个旅游集散地,会议酒店区,田园度假区,汽车营地区,湿地公园,宋文化主题度假区,鬍子国主题公园,湿地保护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为八个功能区。充分利用和保护西湖现有资源,以湿地水域为主题线索,重现颍州西湖的历史场景,展现当地的人文风俗,演绎湿地文化,将颍州西湖发展成为一个大众型的複合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简介
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面积平方千米,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颖州西湖是我国唐宋时期着名的风景湖泊,北宋盛期与杭州西湖齐名,并称“杭颖”,为我国四大名西湖之一。风景区内有众多历史人文内容,文坛巨子晏殊、欧阳修、吕公着、苏轼等先后任颖州知府,给西湖留下了众多诗篇。颖州西湖座落在千里锦秀、渊源流长的颖洒之畔,是淮北平原一面中原明镜,璀灿夺目,令人嚮往。她兴于唐、盛于宋。有会老堂、清涟阁、画舫斋、湖心亭、宜远桥等十数处建筑,并有菱荷十里,杨柳盈岸,久为游人憩游胜境。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颖州,尤喜此湖,有诗讚曰:“菡萏香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后欧阳修终老于此。清嘉庆后,湖面逐渐淤塞。今存有会老堂并欧阳修石刻像等遗物。碑林是颖州西湖重要景点之一,建筑面积19958平方米,建有碑林、碑廊、百龙亭、欧苏双亭、七峰塔、书画展馆、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大型工世石雕,形成规模庞大且具徽派风格的古朴典雅建筑群,供游人观赏,另设有宾馆、餐厅、商场、游艇等西套设施。
历史资料

史载,天下西湖三十六。据明《永乐大典》,常讲的有八大西湖: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桂林西湖、北京西湖、福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南昌西湖。其中唯颍州西湖和杭州西湖条目记载最为详尽。如讚美西湖,欧阳修有“汝阴西湖,天下绝胜”,“西湖旧已闻,既见又过之”;苏东坡有“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之说。如媲美西湖,苏东坡则有“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刘克庄有“桂湖亦在西,岂减颍与杭”,杨万里有“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更罗浮”,欧阳修亦有“都将二十四桥月,挽得西湖十倾秋”之说。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共荣,不分伯仲,二者同为天下西湖媲美的标準。
历史形成

颍州古西湖的开发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周武王灭殷后,册封功臣于各地建立诸侯国,却忘掉了陈满。康王(前1040)登基后便册封陈满后裔妫髡于汝坟建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陈侯、葵侯、北燕伯、杞柏、鬍子、沈子朝于晋。”鬍子,爵。故又称鬍子国。妫髡建国后,便迷上汝坟西侧一望无际的满泓碧波,先在湖南岸择高地建立国都(后称胡城),而后仿照文王在湖滨建灵囿、灵台的做法,在湖之东建台、建囿,以供自己及两个爱女敬归、齐归游玩。《寰宇记》说:敬归、齐归许聘给鲁襄公,为了招待鲁襄公而建此台。故此台称女郎台,此湖称西湖。春秋时期,五霸称雄。《春秋"定公十五年》:“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鬍子豹归。”胡城虽遭涂炭,但西湖的自然风光依然透亮迷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于汝坟建立汝阴县。从此,鬍子国的御花园因地得名,世称汝阴西湖。
地理环境
颍州西湖之所以开发较早,得益于古颍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据考:在夏、商、周时期,颍州西湖及其周边一带称作汝坟。汝即汝水;坟《辞海》注:“水边高地曰坟”。颍州西湖原本是盘桓在汝坟这片地方的汝水(今称泉河)、西溪(已湮没)、东溪(已湮没)、三清河(今存)、白龙沟(今通七渔河)、小汝水(后称小河,今改为泉河入颍水处的新道)、焦陂(已湮没)等诸水的交汇处,地势低洼,湿地连绵,天水相接,一望无涯,仅水面就约五、六十华里,许多地方深不可测,变化无穷。
汝水径流路线
在贯通西湖的诸水中,值得一提的是汝水。先秦时期古汝水径流路线是:自其源头梁县勉乡天息山东南流至今河南漯河市南乾河陈村,……又东南经今西平、上蔡、商水、项城、沈丘老城,继经安徽临泉县北,再东南循泉河至阜阳市,合颍水仍东南入淮。而且据有关专家研究,颍水就是古汝水支流。《水经注》记载的汝水自先秦至宋代都无多大变迁,“颍盛则南播,汝泆则北注”。上游,颍尾和汝尾将西湖与颍水和汝水连线在一起;下游,汝口和颍口将西湖与淮水紧密连繫在一起,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古西湖上下游水源的长流不衰。因诸流长年累月从这里经过,源头活水,时动时静,动时将泥沙捲走,形成深潭;静时,沉积物留了下来,在偌大的湖面上,形成犬牙交错的曲渚和星罗棋布的汀州。
7.1历史悠久
文庙
在湖东南岸,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蔡齐知颍时所建。包括欞星门、启圣祠、朋伦堂等建筑群依次排开。文庙历三百四十年圮于水。明洪武十一年(1377)迁建南城东街。
清颍亭 在会老堂附近。晏殊罢相出守颍郡,常优游湖上,舒徐颍水之滨,作亭城阴以自颐养,俯瞰颍水,故得此名。苏轼兄弟曾于此亭分别,有“别泪清颍”诗句。
清涟阁 面临西溪,晏殊知颍时建。阁高三层,下临深溪,有危楼百尺之势。古木阴深,碧漾风清,为西湖胜景。
双柳亭 在清涟阁前,晏殊手植双柳,时欧阳修为郡守,柳已成荫,因建此亭。明天启初年,凤阳府晏自启重建,清乾隆三年,安徽布政使晏斯复建。
去思堂 初名清涟阁,晏殊既去,民不能忘,更其匾额为“去思”,遂为此堂。
会老堂 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归颍,赵康靖公概年逾八十,自南京(今河南商丘)来访于湖上。时吕公着为郡守,作堂于西湖书院旁,名叫“会老堂”。明三暗五,重梁迭架,柱石斗拱,砖刻花纹,形式古朴。壁间有月门相通,窗为六角形,堂前欞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存。2005年由阜阳市颍泉区政府重新修复。
聚星堂 在会老堂前,过望佳桥拾级而上,便是聚星堂。凡三楹,宋代颍人为纪念知颍名宦而建。额上题:“颍滨星聚”。
六一堂 在会老堂后,凡三楹,宋熙宁五年(1072)建,为欧阳修终老之所,欧阳修着《六一居士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三桥 即飞盖、宜远、望佳三桥,为欧阳修知颍时所建。飞盖桥,耸架在湖东南的直溪上,曲桥朱栏,倒映湖底,上通车马行人,下通画舫游艇。宜远桥,在西溪西南烟波空阔处,曲桥朱栏,古木映衬,南望清涟阁,北临白云间,境至清绝,如在尘表。望佳桥,在州岛南陂下,高大宽广,当年车马喧闹,游人如织。欧阳修咏“望佳桥”诗云:“笳鼓下层台,旌旗转长屿。桥响骛归轩,溪明望行炬。”
苏堤 是出汝阴城向西北,蜿蜒曲折直到西溪的一道湖堤。宋元祐九年(1091)苏轼知颍而修,夹堤间种桃柳,阳春烟景,桃红柳绿,倒映湖底,宛如一条彩带直系城头。
书院 在澄源堂右侧,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续建。明正德间圮废。嘉靖间重修再废。清乾隆五年(1740)知府孙光宪重建。于四贤堂的左面为层六楹以处师儒,于右为屋四十楹以处师徒。并勒碑置于四贤堂左楹后壁间。
西湖三闸 苏轼守颍时修,调剂西湖水以溉农田。明代废。
西湖亭 在梧柳风堂后,宋代重建。额曰:“胜绝”,故又名“胜绝亭”。这里水月空明,秋夜玩月最佳。亭中碑记很多,中有苏轼真迹石刻:“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一首,东坡居士”。“坐河汉,药西罅,使我冰雪肠。不为谁来疑为我,与君水天浮四方。”字型风韵,笔力遒劲,人们往往拓帖临摹。
葵亭 在州岛以东不远处,吕公着通判颍州时作。额曰:“葵亭”,亭后有园名“青圃”。
竹间亭 在葵亭东南,近关帝庙。翼然湖上,幽篁丛生,为消夏佳境。欧阳修退居颍州抒怀诗有“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
欧阳祠 在西湖书院东,凡三楹,为颍人纪念欧阳修而建。
怀欧桥 在湖东里许。欧阳修既卒,颍人为纪念欧公而建。唐宋时期,西湖建筑达到鼎盛。而其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前代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如唐代后期大诗人杜荀鹤有一首《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新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诗的内容,就杜荀鹤而言,两年两经胡城县,说明此地实为往来交通要冲,商旅繁华之地。这一时期,频现于文人的诗词歌赋中的胡城,自然也不一般。即便是到了南宋初年,胡城古建筑之风韵犹存。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下,曾写下《过汝阴》诗一首:“门掩黄昏染绿苔,那回蹤迹半尘埃。空庭日暮鸟争噪,幽径草深人未来。数刃假山当户牖,一池春水绕楼台。繁花不识兴亡地,犹倚阑乾次第开。”城中有此幽静深邃的大院,院中楼台假山错落有致,落日黄昏,飞鸟归巢,繁花盛开。而作为颍州古西湖建筑历史见证的女郎台,在宋代亦然神韵流芳,引得不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欧阳修有“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梅尧臣有“楼上望湖上,烟林晚蔽云”;黄庭坚有“安得雍容一樽酒,女郎台下水连天”,刘敞有:“城郭临湖尽,楼台此地偏。动摇浮积水,高绝近诸天”;陆佃有“十顷湖光辟后尘,女郎台榭点沙滨”。诗人们或望台,或登台,或品台,或戏台,女郎台成为西湖之滨经久不衰吸引人们登高望远的燕游景点。明朝建立后,傅友德被封为颍国公对胡城进行了维修。正统七年(1442),御史彭勖路过颍州,想起当年欧阳修,说道:“文章足以洗积习,而归诸古着,并传于后世,惟守欧阳修公足以当之。”(见《欧阳文忠公祠记》),时任知州张克让心领神会,一面维修西湖书院,一面于书院之西建欧阳文忠祠。嘉靖三年(1527),颍州兵备道朱舜民为宣扬三国关羽的忠义精神,提出建关帝庙,工未成调离。颍州知州蔡敬中按照朱的构想,续建关帝庙,庙后建二亭:碧环亭和峙玉亭。亭侧建阁,门额题“颍水潇湘”。嘉靖十四年(1535)颍州兵备道李宗枢命州判吕景蒙重修西湖书院,前增建露台,中增建四贤祠(四贤指晏殊、欧阳修、吕公着、苏轼)。万曆四年(1576),颍州知州黄大贲对西湖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并于四贤祠后筑台,台上建西湖亭。继之,建西湖闸,以防湖水乾涸。崇祯初年(1628),南京工部尚书,加封太子太师,颍州人张鹤鸣告老还乡后,看重芦花湄南边岗峦回抱的地势,用了两年时间,建起一座豪华别墅。同时,为纪念汉朝的郭宪、陈蕃、范滂和宋朝的焦千之及明朝的卢翰,张鹤鸣会同知州于欧阳文公忠祠之侧,又建松乔祠。经过维修、重建、再建,此时西湖建筑群落不减昔日之胜。所以,当时诗人盛世铭则有“秉烛夜游不愿归”的诗句。清顺治年间,颍州人刘廷桂在西湖东南建别墅,园中有绿玉馆、卷碧轩、凫澡阁、漉月居、宜憩亭等,花竹深秀,水木清华,为一时胜地。乾隆五年(1740),颍州知府孙光宪重建西湖书院,同时在会老堂右侧建文昌祠,凡六楹,后三楹祀文昌,前三楹为道士黄冠所居住。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王敛福维修湖上古蹟,划出894亩耕地课租作为维修古蹟费用。乾隆以后,在四贤祠旁又建王公祠,祀乾隆间颍州知府王敛福。雍正年间,颍州知府芦见增新建湖心亭、重建画舫斋。在湖面风浪波涛中,烟波浩蕩,水天相接,亭斋之间有曲桥相连。在此危坐纳凉,清风洒然,往来乘舟游览,大有轻舟一叶,凌风飞去之势。
物种
颍州西湖湿地保护区现有湿地鸟类共13目33科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白头鹤、大鸨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天鹅、鸳鸯、鸢、赤腹鹰、普通鵟、红隼、燕隼、灰鹤、短耳鸮、长耳鸮10种,此外,还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维管束植物,主要有莼菜、水蕨、野菱和莲等。湖区盛产的大闸蟹、银鱼、菱角、莲子等品质优良,享誉省内外。
编辑本段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