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虚(汉语词语)
空虚,汉语辞彙。
拼音:kōng xū
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当人们长期生活在空虚状态中,不满足本身的需求,遭到长期打压,就会产生抑郁病,忧郁症,孤独症等病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空虚
- 外文名:hollow
- 拼音:kōng xū
- 引证解释:空无;不充实
- 同义词:无聊
汉语词语
拼音
kōng xū
英译
hollow
基本解释
[hollow;empty] 里面没有什幺实在的东西;不充实的

反对派所持的空虚的论点
引证详解
- 空无;不充实。
《管子·八观》:“民偷处而不事积聚,则囷仓空虚。”
《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旧唐书·杨炎传》:“迨 至德 之后,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饥疠,徵求运输,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却说大夫褒珦,自褒城来,闻赵叔带被逐,急忙入朝进谏:‘吾王不畏天变,黜逐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
沙汀 《航线》:“一提到肚皮的事,各人都马上感到肠胃的空虚了。” - 空旷冥漠。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 虚假;空幻。
《后汉书·朱浮传》:“兼以私情容长,憎爱在职,皆竞张空虚,以要时利。”
唐 王维 《饭覆釜山僧》诗:“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万化皆空虚,大事惟一着。” - 豁达;没有成见。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而今为什幺说个不可有成心?只为人心最灵,专是那空虚的才有公道。” - 指天空。亦喻朝廷。
唐 刘禹锡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诗:“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唐 赵璜 《曲江上巳》诗:“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阁向空虚。”
宋 王安石 《张氏静居院》诗:“ 留侯 亦养生,乃欲凌空虚。”
心理学名词
产生
心理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菸、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姦淫等犯罪的道路。
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嚮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嚮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蕩,精神无从着落。
空虚和慵懒
空虚与慵懒不同。慵懒是心理上的懒散,是惰性使然,慵懒虽然是诱发空虚的条件,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的温床,但慵懒未必一定导致空虚,因为慵懒的人心理上也可能很“充实”——喜欢懒散生活、满足懒散现状,儘管这种“充实”是消极的,对常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慵懒的人并不会感到心理空虚。当然,慵懒的人如果逐渐感到无聊、寂寞、万事不称心并嚮往通过消极的新鲜刺激来排遣此种心情,以消磨时光,则就会演变成空虚的人。
克服空虚
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空虚的本质就是不存在。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的活动,如逛街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除空虚感。至于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幺,而没有落实到现实生活本身,不免常有虚幻感。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幺一个黑洞的。要做到:
- 对社会应有一种较为现实的认识;
- 磨鍊意志,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
- 多读名人传记;
-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 多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
- 正确的自我认识。